绿林网

《梦回唐朝》读后感100字

《梦回唐朝》读后感100字

《梦回唐朝》是一本由王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回唐朝》精选点评:

●专业而富有感染力,王先生写得太生动了吧!

●万国来朝的大唐,到现在只遗留了三座半建筑,真的是从“雨中春树万人家”到“举目凄凉无故物”,唏嘘。

●作者对唐朝建筑的喜爱无以复加。几乎把所有与唐朝有关的建筑遗存都写了出来。让人看的很过瘾。

●看完书真的是特别想去敦煌,想去五台山佛光寺。这些地方不论是从壁画或实物方面,都给我们展现了大唐盛世的一隅,真正的辉煌还属于那个时代。

●读了两页就后悔没有直接买全套。非常良心的建筑科普读物,一边看书一边看庆余年识别歇山顶悬山顶。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唐代建筑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特别能感染读者,看到梁思成林徽因通过莫高窟壁画发现佛光寺那节居然有些心潮澎湃。最后再夸下读库的设计,封面朴素内里印刷精良,彩图都非常细腻,小小一本躺着趴着都能看,是我目前病号状态的好搭档。

●唐长安城的体量确实够大,有如广场般的朱雀大道,超过故宫的兴庆坊,何其庞大的武氏明堂,可惜,一切都已化为尘土。「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所幸还有佛光寺东大殿,所幸还有这么多热爱古建筑的人。

●对武则天明堂跟佛光寺的细描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巨檐遮空,飞昂骈列,斗栱舒云卷

●看过《大明宫》的纪录片就不觉得多激动了,个人认为较《万神殿堂》《营造天书》气力稍显不足

●看大唐,到敦煌。 四海无二真迹,五台唯一佛光

《梦回唐朝》读后感(一):化烟化泥

阅毕。由城坊分布,至佛寺塔楼,牵连殿堂分布、装饰壁画。谈三宫辉煌,颂皇家恢弘,举佛光实例,惜唐风残存。唐朝果不其然是建筑的小高潮,站在隋铺垫的基础上,长安城成为冠绝世界的大都市,大明宫彰显出了中国皇家宫殿的华美与霸气,武则天明堂化为古建筑历史中的一座高峰,花萼相辉楼、朱雀门、千福寺、坊市布局等等,古建领域中,唐朝有太多的宝藏,仅这一个朝代的成就就可与世界古建史媲美。

本册讲的全,挑选重点面面俱到,看的人流畅舒适,该细节处的细致描绘,该跳跃的环节果然切换,若是普及知识层面,他做到了。不过阅读时,每个章节我都会产生同一种情绪——可惜。唐代建筑的成就有多接近苍穹,当下的现实就有多贴依泥土,千年历史过去只剩三座半唐代建筑撑到今日,况且能勾起唐风情怀的唯留佛光寺,庄重、精致、饱满,唐风聚在屋内,无奈南禅寺等肚子太小,包不下太多唐建的筋骨。至于当时的庞然巨物,还未至宋兴,就已化烟化泥、化为历史里的象征,复原效果图成为最接近真相的存在,多可惜啊,可惜,可惜,便成了每章结尾的常客。

书中可贵的一点还在于追忆了梁思成与林徽因为寻古建而付出的努力,前面的人将一生花在中国古建筑的复原上,当下的人却凭着随意的态度糟践古建,未来的人没有古建,这不是可惜,这是掘自己的祖坟,这是可悲。有实例嘛?有,山西的地上财富太多了,可人只看得见煤炭,看不见古建。

《梦回唐朝》读后感(二):2021第15本书 《梦回唐朝》

一本仅6万字的小书,我看了好几天,一边看一边拿着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手绘图》逐字逐句的对照,算是探索一个全新领域的入门学习。

《梦回唐朝》是王南老师的《建筑史诗》系列中的一本,因为刚从西安回来,好奇翻了两下就放不下了。与欧洲极丰富的古建筑、古城资源比起来,中华历史所遗留下的古建寥寥无几,唐王朝盛世300年,现存能找到的实体建筑不过三四,而曾经辉煌无比的唐长安城更是荡然无存。建筑师笔下,翔实的建筑资料,加上莫高窟的唐代建筑壁画,读者很容易在脑海中构建出辉煌的国际大都市长安。

遥想穿过明德门,被那比长安街还宽的朱雀门大街震撼,坐观500人的将军仪仗从大街上灰尘暴土浩浩而过,径直驶向比紫禁城大5倍的大明宫。站在大明宫的高台楼宇上,俯瞰着整齐划一的长安城里坊,以及远处遥遥相望的大雁塔。家家户户坐拥500平的宅子,里坊间商贸兴盛、佛殿林立、青葱蔽瓦、生气蓬勃。各个佛殿随处便是吴道子、李龟年、王维、阎立本的大师级壁画,颜真卿、李世民、李隆基的碑文和题字,供民众和游客免费参观,整座城俨然一座巨型的艺术博物馆。这样的长安城谁不向往,谁不怀恋,谁又能不为他的消逝怅惘!

长安不再,那批对国之瑰宝历史文化报持复兴信念的先生们于是探访于古村山沟,终于在仅有的唐代古建遗存中寻到了唐风遗韵。当我们看到公元780-860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并细致的了解一番,方能看懂这咋看平平的木头房子蕴含的拥有惊人魅力的东方美学。

读这本书的意外收获之一,是我终于明白了敦化壁画除了美之外的实际考古功用,收获之二是发现了两处离我不远即可瞻古的所在,收获之三是过去完全无感的古建筑在我的视野中亮了起来,今后旅行又多了一层浓烈的司汤达效应。可以说这六万字的一本小书,是让我物尽其用了。

最后还是强烈推荐这套书,尤其是对历史人文旅游感兴趣的朋友,里面的图片很多,语言生动不枯燥,对照着看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梦回唐朝》读后感(三):唐•佛

这个系列的小书读起来很轻松。唐与佛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深入至建筑,艺术,生活。并将这些寄托于佛,是唐对于美好生活的极致想象,亦是对现实生活的超凡脱俗。

两点收获:

1.西方教堂以短边作为正面及入口,行成纵深感极强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以长方形平面的长边作为正面及入口,行成大面宽、小进深之格局。

2.三开间的建筑是中国建筑中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标准单位,也是最普遍的形式,正如《道德经》中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图

规整的唐长安

莫高窟中

观音阁

佛光寺

《梦回唐朝》读后感(四):木构建筑的巅峰时代

英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弗莱彻在他的《比较法建筑史》中曾画过一张“建筑之树”图,它的主干是希腊、罗马和欧洲建筑,而别的非欧洲体系的建筑则被画在早于或低于希腊的几个分枝上,包括中国和日本。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没有历史,只是一些文化奇观。虽然梁思成先生已经用其一手构建的中国建筑史体系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但西方建筑学家的观点也有其合理之处。西方建筑史有非常清晰的发展脉络。反观中国建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确立了基本的结构形式,数千年来仅在外观上有渐进式的变化,但结构方面几乎看不到质变。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建材的单一化限制了结构的演变和进步。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梳理一部建筑史确是相当不易。唐代建筑可被称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顶峰,后世的建筑在体量上与唐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在结构上也未能再有划时代的巨变。偶尔出现的拱顶建筑也只是昙花一现,远不能进入主流视野。本书即对宏大的唐代建筑进行了回顾。

唐代继承了汉代的大气恢宏,唐长安是人类古代社会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央大街朱雀门大街宽大155米,甚至超过了长安街的宽度。长安的大街两旁,都是高墙围绕的居住区,被称作里坊。里坊被高大厚实的坊墙包围,四面坊墙正中开设坊门,夜间关闭。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宅第可在临街开门,便于早朝。于是宅第沿街开门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各坊俨然母城中的子城,这种情况指导宋代以后才出现改变,坊墙开始被逐渐拆除,开设沿街商铺。

比之汉代的高楼林立,唐代建筑多以一层建筑为主,沿南北中轴线采取“前堂后室”的布局。唐人虽然依旧气魄宏大,但似乎对高层建筑兴趣不大。各个家庭根据地位的不同建立面积大小不能的宅第,但无论大小如何,都是规模不同的院落。

里坊中不仅有居民,最大的胜景在于寺观,长安城已到了坊坊皆有寺观的程度。唐代已盛行舍宅为寺的形式,寺观中主体建筑为单殿或单阁,亦可作双殿、双阁、一殿一阁,有时还可用佛塔代替殿阁作为佛寺中心建筑。而两侧配房多为楼阁,也有配殿附带双阁的做法,与主体建筑以回廊相连,形成“凹”字形格局。再加上庭院周遭的廊庑、角楼,形成丰富的组合模式。大型的佛寺要综合使用前后院落的叠加和左右院落的关联,形成更宏大的格局,即所谓廊院制布局:核心殿堂被廊庑环绕,廊庑两侧可设门通向东西路的附属院落,或者以巷道与东西路院落相隔。尽管仍有以佛塔为中心的布局,但不再有北朝或隋代那样的参天巨塔,不过是楼阁的尺度。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逐渐被佛殿或阁取代,以佛阁为中心者犹多。这与唐代流行造大佛像相关。佛塔的通心柱限制了佛像的陈设,中空的楼阁正好安置。佛教的礼仪也以礼佛取代转塔,也是佛寺汉化的重要一步。佛塔逐渐沦为佛寺的配角。

隋唐的宫殿基本奠定了后世宫殿布局的基本模式,沿着中轴线分作前朝、后寝两部分,并且分别以宫城正门、前朝主殿和后寝主殿象征周礼所谓的“三朝”,承担不同的庆典或听政功能。中国的皇宫大殿内部空间大多数都不深,这是由采光因素决定的。而大明宫麟德殿为一个特例,面阔十一间,南北进深十七间,深度大大超过宽度。分为前后三殿,前后殿为单层,中殿为二层楼阁。这种布局并未形成有效的采光方案,后世基本无再现。宋元时一度流行前后两殿以廊道连接形成工字形布局,可视作麟德殿的简化版(文华殿、武英殿即如此),但并未形成主流体系。

唐代诞生了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明堂。明堂是用于祭奠昊天上帝及五帝的殿堂,是进行“天人感应”的神圣场所。武则天建立的明堂极具纪念性,一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十三间,二层为十二边形,三层为二十四边形,上覆攒尖顶。天坛祈年殿正是仿明堂所作,但规模远远小于明堂。与明堂配合的还有其附属建筑天堂,是一座佛堂,里面有全国最大的佛像。

虽然气势恢宏,但唐代的建筑大多不存,目前仅见于世的包括三座半建筑,包括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和敦煌莫高窟的第196窟木构窟檐。佛光寺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大殿。即便如此,与当时建筑相比,佛光寺大殿也只是一座中等大小的佛殿。其他建筑都是面阔三间的小型建筑。正是面阔三间的建筑构成了我国建筑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的扩张组成了一座座身形庞大的巨殿。从这一点来讲,存世的小型唐代建筑也足够我们对唐代建筑有深入的了解。

《梦回唐朝》读后感(五):随手记

唐朝文化令人神往,若缺乏对唐代建筑特别是长安城市的感性认识,对唐朝了解将大打折扣。唐代建筑与都城长安之气象,当是贴近唐朝精神和文化的一扇重要大门,与唐代诗歌、绘画、雕塑、乐舞等同样重要。

盛世长安,一百八坊。如果没有具体了解,可能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感觉,即使有了唐长安都城平面图。从建筑的角度,抽象到具象,此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唐长安都城平面图

唐长安复原图

先说长安总览,城墙大街,里坊住宅。

八百里秦川,曾经屹立过秦咸阳汉长安都城的关中平原,迎来了第三座宏大帝都唐长安,从南面正门明德门进入,是宽达155米的中央大街-朱雀门大街,与之对比现在北京的长安街是120米。而其余主干道也毫不逊色,九纵十二横,其宽度在39米-134米之间不等。而之所以建这么宽,很多时候是为了大队仪仗人马出行。

街道之间便是坊,里面不免有些著名人士独占1/8甚至1/4的面积,宅院大起高楼,奢华无比。

寺院佛塔是长安城的重要建筑,结合敦煌石窟画作,可见寺院佛塔壁画风采,同时文人骚客们亦在寺院中留下经典画作。如吴道子在平康坊菩提寺所绘菩萨,「“转目视人”,简直就是唐代版的蒙娜丽莎」

寺院佛塔固然是长安城不可忽略的建筑,但璀璨明珠依旧是帝王宫殿。长安宫阙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而洛阳则以武氏明堂为代表。

太极宫占地1.9平方公里,2.7倍于故宫。正门前横街广场,占地62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为44万),为举行盛大典礼所在。

但太极宫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导致潮湿阴冷,故而修建大明宫,堪称大明第一宫。含元殿前建13米高台坡道,三重字母阙,光是看到复原图就足够惊讶不已了。

含元殿复原图

兴庆宫为唐玄宗时所建,《妖猫传》里出现的花萼相辉楼其实在此处。玄宗上元观乐时,广场已经流行“露天派对”和大型节目狂欢表演了。

武氏明堂为武则天证明“以周代唐”合法性而兴建,高88.6米(近三十层楼高),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量之最,与之相比,天坛祈年殿的规模足足小了几号。

武氏明堂复原图

唐代存留建筑:“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此寺是梁思成林徽因以及其他营造学社同仁在七七事变前夕探访到。用作者的话说是「唐风扑面」。

自佛光寺以后,梁林以及其他营造学社同仁又发现了两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以及敦煌莫高窟第一九六窟木构窟檐(仅仅木结构建立的外立面,为半座)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 刘敦桢

古都西安 贺从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