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读后感精选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读后感精选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是一本由杨天石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精选点评:

●比较中肯吧

●蒋公治台,太多委屈。

●全书谷正文,讹误成谷文正了。

●非常非常薄弱的地方就是对蒋的理解…

●大陆版的版权分别落在几家不同的出版社手上,正应了我早年最不想见到的事,重庆出版社应该是有心出全一套,可是等人家版权过期,几年后怕是有些晚了。老蒋在台湾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硕,没挖掘出多少新鲜的论点,其实刺蒋、白团等问题都可以写入书中,不知杨老为何就此跳过,而且不断老调重弹,是心力不继,还是有难言之隐?老蒋一生功过是非之复杂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恐怕未来也不能得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日记云云不过是一面之辞,不可轻信,更不可尽信。

●戊戌年第17本。

●没什么太意外的东西,比较标准的研究性质文本。

●只看了上册 和自己预想的略有差异 集多个专题为书 个人不是太喜欢 另外虽然掌握一手资料 但是行文略干 不是一次太愉快的阅读体验

●很快就读完了,讶异于蒋介石性格之极大缺陷,将其行为上之种种失误归咎于他人,虽会不断反省自身,但从未力行改变,终日徘徊于后悔与自责之中,却仍存有继续革新之希望。我反思自己,竟和他有杨天石先生所说的相似之缺点:好色、暴躁、孤僻、多疑、自恋。对人对事皆无笃实之考虑与深切之认识,对学术则剽窃皮毛,对人事则骄矜武断。虚妄浮夸,卖智弄巧,缺乏脚踏实地之精神。只有使自己苟新日新,才能消弭人性之弱点。 蒋介石的功绩也是不容磨灭的,入台后进行温和的土地改革,革新政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之后台湾的经济腾飞打下了良好基础。对一个人的评价总是不断地接近真相,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能盖棺论定的。

●杨老解读蒋日记的最后一部,叹叹。困守孤岛廿六年,每一天都舔舐失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发现「反攻复国」终究是是梦幻泡影。甚至想在美国的半束缚下抻抻手脚也不可得。(美国眼中的台湾,不过是有时不听话的家豢豚犬;而当年世界四强的地位沦落到被东南亚小国乃至藏独分子蔑视)独裁者的晚年都是孤独易怒的。白色恐怖,孙立人兵变,自由中国冤案,警察特务为所欲为。每天的日记乃是无能狂怒的标杆,下官愚懦,下民卑微,敌国盗匪贼寇,友邦背信弃义。即使反省,依然停留在口头和笔头。随便翻几本书用初中生一般的文字写下的「朱王颜李」心得在大陆帮不了他,在台湾依旧不能。「三民主义」被随意解释的弊病无能消除,意识形态建设的薄弱无法镇服地方主义和自由主义者。重金购求毫无影响力的台独分子倒是侧面反映了蒋的虚怯。治小岛犹烹小鲜。亡者已矣。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读后感(一):穿透历史的迷雾来看蒋介石

中国近现代史是有争议的人物注定会有很多,有些或许争议不大——比如蒋介石,但即使是如蒋介石这样争议不算大的历史人物,或许也并不是人们固有印象中显示的那样一个人。只有勇于穿透历史的迷雾,不人云亦云,而是让更多的人说话,让事实说话,让可信的资料综合交叉佐证,才有利于接近历史的真实,把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来。

蒋介石的一生经历没有什么争议,从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当时的中国政坛,并在孙中山去世后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个世纪,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全面抗战、解放战争、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国民党政权党政军大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蒋介石。从北伐战争前开始,蒋介石就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交集,从“中山舰事件”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五次围剿与反围剿,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全面抗战,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到“重庆谈判”,到三年解放战争,到彻底败退台湾,到想方设法企图反攻大陆……海峡两岸对蒋介石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一种迥然相异的天壤之别;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只不过大陆更加客观,而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已经把蒋介石视为了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公敌。所以,正确认识蒋介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的作者杨天石,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在2006年蒋介石日记在美国胡佛档案馆分四批陆续开放时,杨天石曾四年内四次前往阅览,用时10个半月,读完蒋介石自1918年至1972年长达53年的全部日记,抄回高过尺余的资料。通过这些“比较真实地袒露了其主人的内心世界和部分外人难知的政坛内幕”,杨天石认为,“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套上下两册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在台湾》即是其中的第四个成果。

也是通过这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在台湾》,呈现出了一个败退台湾之后,那一个迥然相异于身在大陆时期的蒋介石,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之所以失败的真正原因,也终于肯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民生主义那儿去寻找出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已经在1949年时最终归于失败,而台湾来说正好是一个改正错误、实践蒋介石的反思的平台。也是因此,台湾才成为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也是真正的历史,历史会记下这一笔。

蒋介石在台湾,始终念念不忘地除了反攻大陆,就反对台独——这一点在今天仍然有意义,也因此成为了台湾民进党最为痛恨之处,被视为镇压台湾人民的“元凶首恶”!可见,要想尽量客观地认识一个人,会有多难;但不管多难,真实、客观总是首要原则——每一个读者,其实也是有自己的判断力的!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读后感(二):“真实的蒋介石”找得到吗?

去过台北的大陆游客,大概很少有不去中正纪念堂看看的,那里不仅展出蒋介石的生平事迹,也有中国近代史(尤其抗日战争)的另一套叙事。是非功过且不论,人们至少对这位曾经左右中国命运的政治人物仍抱有相当的兴趣;即便在台湾岛内,对两蒋遗产的争议也至今未平息。不过有一点应无异议:台湾社会在战后的方方面面,从经济起飞到去除日本殖民痕迹“再中国化”,都受到了蒋介石的深刻影响。在他88年的人生中,最后将近三分之一的时光(26年)是在这个小岛上度过的,而这却是大陆这边以往很少提及的。

自2006年起,蒋介石1918-1972年间的完整日记在美国胡佛档案馆分批陆续开放,这让世人得以有机会了解这位一生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学者杨天石曾四次应邀去参阅,耗费了10个半月在那里抄资料——不夸张地说,这种对原始史料的占有是他建构自己“蒋学”体系的基石。在出版本书之前,杨天石已经陆续出版了三本“蒋介石日记解读”,都是从蒋氏日记出发来剖析其内心世界和政坛内幕。

现存资料均证明,1949年初大陆形势逐渐明朗时,蒋介石就已在着手准备撤退到台湾等沿海岛屿。从披露的日记看,这一败退对他的冲击首先是自省:他看到老家奉化城乡“一切与四十余年前毫无改革,甚感当政廿年党政守旧与腐化自私,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此乃党政、军事、教育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实行也”。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人物,他此时终于意识到: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给民众带来承诺的福祉、改变与希望。这成为他后来在台湾坚决推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原动力,也只有到了台湾,“耕者有其田”这种原先喊了多年的口号才真正得以落实下来。

任何政治口号要落实,都需要有效的组织架构支撑其执行力。但棘手之处也正在于此,杨天石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纸上的文字可以很好,但执行力、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极低”,“许多想法停留在计划,停留在空谈,停留在纸上,做不了,执行不了”。显然,这被视为一个“问题”,并且是导致其失败的严重问题;然而在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也意味着这套体系内部山头林立、互相掣肘,彼此权力制衡,因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结果往往是既不能成大事,但也没有能力做大恶。这意味着蒋介石手里的整个政治机器在很大程度上仍更多保持着旧时代的特质。

正因此,在他执掌大权的这最后二十多年里,其实耗费精力最多的还是如何改造这部机器本身,以求能更高效地贯彻他的意志,正因此,清除“腐化恶化分子”、派系分子、昏庸老迈分子与集权化是同步进行的一体两面。按照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此时应当做的是缩小行政管理的范围,而提升执行法律政策的效率,促进专业化;但蒋介石所谋求的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既想要提升执行效率,同时又管得更宽了,而每次无法达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时,他就在日记里大动肝火。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时代的缩影:虽然他奋力想挣脱、改造那部老旧的政治机器,但他本人身上其实就就有很多旧时代的烙印。他不满于当时的政治组织,屡次说要改造国民党,但最终他只是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自视一身肩负重担,此外便找不出别的办法。他想带来变革,然而他的推动方式却常常带有道德说教的色彩。他的思想资源,除了来自基督教和五四思潮的一部分外,大多还是本自传统文化;他能坚持50多年每天写日记,并不仅仅只是个人习惯而已,事实上也是出于将日记作为“省过”方式的明清传统;他推出的很多新举措,往往都冠以旧名称,就像“耕者有其田”明明是新落实的政策,但他却声称是为了“实行国父遗教”。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然而他自己却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

不必说,杨天石此书确实让人得以看到蒋介石的某些性格特质和政治决策背后的动机,但总体上说,他有时像是一个为自己客户辩护的律师。由于他的解读相当依赖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因而在有意无意中,这些日记被视为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第一手文献——这不是说他没有批判,但他的批判是一种对史料真实性的甄别(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非对其叙事和修辞的批判。正如《档案中的虚构》早已证明的,一个人的求赦书是出于特定目的写下来的,对这种文献一定要小心,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蒋介石的日记就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一份“求赦书”。

虽然对蒋介石打压孙立人、雷震等案中的做法多有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杨天石在解读中也不由自主地代入了蒋介石的视角。在他看来,蒋介石在1950年代初所施行的土地改革兼顾地主利益,因而最终结果皆大欢喜,是其重要历史功绩。但吕正惠曾指出,当时的土地改革是美国为了杜绝日本、韩国和台湾三地的左翼根源而强迫进行的,而蒋介石愿意配合的原因之一是借机削弱台湾的地主阶级势力,当时表面上向这些地主购买土地,但实际上付给他们的地价不及原有的三分之一,这导致很多地主阶级出身者仇恨蒋政权。正因此,《无悔:陈明忠回忆录》中才从一个老牌统派的视角出发,断言“台独”运动的根源其实是在当时的土地改革。就此而言,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要深远得多。

在这里也可看出中国传统纪传体史书的潜在深远影响:在西方传统中,人物传记的原型是戏剧,更注重呈现其个性和矛盾冲突;而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时,其实注重的是对人物功过是非的评判,即便“厘清事实”也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服务的。在这一意义上,杨天石虽然强调解读蒋介石日记可以了解其内心,但他所说的“了解”并不是现代心理医生所秉持的那种病理学探究,而接近于因熟知而产生的同理心,更何况他更在意的其实仍是对蒋介石外在行为的盖棺论定。在此他又假定,只要不隐恶、秉笔直书,那么“客观评价”人是可以做到的,仿佛有一个“真实的蒋介石”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发现。

吊诡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与对他盖棺论定的传记模式相矛盾的。即便我们能从文献资料中复原这样的“真实”,那必然也要求更多呈现他的个性、内在自我或个人经验,但传统传记模式的评判却像我们从讣告中看到的那样,往往都是“光辉的一生”、一份模式化的简历,作为垂范后人的典型,遮盖了他作为鲜活个人的那些丰富细节。正因此,杨天石在评述蒋介石的活动时,选取的都是那些重要的军政大事,但对他的晚年生活、兴趣爱好,乃至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倾向都略过不谈。更重要的是,后人总不免从自身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出发来进行评判,这在价值变迁较小的传统时代还有可能,到如今就已意义不大。更何况,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有时在他而言也许是前后一贯的(例如对岳飞来说,抗金与镇压农民起义都是忠君),但得到的历史评价却可能截然不同。

杨天石所说的“真实”,并不是基于批判性认知之后的“真实”,倒不如说是相当于一个历史学者基于道德良知的公正评判。在此,他仍然坚信历史学家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他在序言中所强调的“要全面看人”,主张历史学家应公认的治史原则是“评述历史人物,要力求实事求是,全面、公正,不以个人好恶编造、歪曲历史”。他认为这是“对古典遗产的创造性的新解释、新运用,有助于促进中国史学的良性、健康发展”,但实际上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相当陈旧的史观,因为对历史人物作出评判原本就是一种政治鉴定,而不是现代历史学者所关注的重心。

政治史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历史研究的主流,但也因此,政治史研究可能比医疗史、妇女史这样的新领域更多延续了原有的传统学术范式。1985年,当时尚未成名的彭慕兰到中国访学,发现中国的历史研究与美国的迥然不同。他当时对19世纪末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的鲁西地区感兴趣,但关注重心是长期、渐变的社会经济变化,而与他对话的山东大学学者却对此颇感费解,猜测他是不是对义和团或北伐感兴趣。彭慕兰后来回忆说:“在当时,中国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就是关于重大事件和伟大时刻的研究,因此有一套关于何为重要的标准。因此他们无法理解我的想法,为何要去探索一个人们认为不那么重要的区域。”值得补充的是,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这大概是纪传体正史留下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关注按照一套功过标准来对重要人物进行评价。

传统上之所以注重盖棺论定,还有一重原因是因为传记人物常常被视为后世的道德榜样(或提供失德的教训),然而对现代社会来说,这种“以史为鉴”的思路也已逐渐失效,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当下相去太远,通过效法前人来应对现实中的问题,早已不再那么顺理成章。不过,杨天石对蒋介石盖棺论定的努力或许也有其历史意义:在打破这个原先不可触及的人物的研究禁忌之前,必须先经过这样一番鉴定,定下基调,才能将之转化为一个研究对象,由此可以为后来者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就像河豚在经过去除毒素之后,终于可以变成安全的食材进行处理了。

已刊2019-02-15《第一财经日报》 -------------------------------------------------------------- 勘误: p.6:舟山系群岛,共有大小岛屿340余座,分布面积52072平方公里:舟山群岛共1390个岛屿,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岛屿58个,一般认为海域面积22000平方公里 p.18:由于佃农收入增加,购地欲望增强。1949年,台湾全省购地佃农1722户,购买耕地7734508甲:按数字疑有误,照此计算,每户佃农购买耕地4492甲,约合65128亩,这是不可能的事 p.197:[孙立人]连长女孙中平在高雄清华大学的毕业礼,都未获准参加:台湾清华大学在新竹,不在高雄 p.300:供水量可从54000千吨增加至近23万吨:疑衍一“千”字 p.362:[1971年9月尼克松]声称,访问北平一事正在顺利进行中:北京 p.528:早在1921年,中国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将军:严格来说,1921年蒋百里还不是将军 p.543:在中日漫长的战争过程中,据统计日本人曾经跟国民政府谈判过12次:应是29次,见步平、北冈伸一主编《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近代史卷之日方报告,p.315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读后感(三):在“书满为患斋”,与杨老先生一起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电影《邪不压正》剧照

据说姜文为了《邪不压正》,筹备了十年,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北平,处在乱世纷争情绪澎湃的北洋时期。

刚好之前看了电影,记得里面有个片段,朱潜龙与蓝青峰在饭局上,两人对爱写日记的蒋介石大肆嘲讽挖苦了一番。

我也怀疑蒋介石是有多爱写日记啊?然后我找了下资料,他真的很爱写日记。。

在中国近代史上,评价悬殊、争议最大的人物恐怕要数蒋介石了。

以前的国民党称蒋介石是“中国人的救星”,甚至于说是“世界的救星”,而中共方面则有人写过一本书叫《人民公敌蒋介石》。

1938年,中共在延安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称呼蒋介石是“民族领袖”,是“最高统帅”。1945年毛以“新华社发言人的”身份宣布,蒋介石是“人民公敌”。。(领导人亦如此容易打脸)

梁文道,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梁文道曾在《开卷8分钟》里解读蒋介石:“他既不是国民党所说的毫无缺陷的大伟人,也不是过去共产党所说的一个一无是处的一个大独裁者。”

“这样的一个人,要看的就是他在历史上关键时刻,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蒋介石日记一页,现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作为领导人物的蒋介石高度自觉自律,长达半个世纪坚持写日记。这些日记直到2006年才陆续公开。

日记是每个人最私密的表达方式,蒋介石写日记,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作秀,是为了记录真实的自己。

从1915-1972年开始,蒋介石从没间断过写日记,这些年对于他、对于中国,都是很关键的历史关口。日记中透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众多事件的幕后细节、事实真相以及重大历史疑问。

哈哈哈我们冲进杨老先生的办公室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2006年宣布蒋介石日记分四批向公众陆续开放,杨天石四年、四次应邀前去阅览,馆里规定不得对日记进行翻拍,只能纸笔摘录。第一次去,杨天石待了两个月。

其实,早在胡佛档案馆的日记开放以前,杨天石便奔走于南京、台北等地搜寻蒋介石日记,那还是1983年。

杨天石,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20余种。

杨天石三十余年细心访求,抄写、研读蒋介石日记,参考海峡两岸以及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地的档案和文献,做过一百余个专题研究,已经在海内外出版了三辑“解读”著作。

这间是他的办公室仅有10平方米,被称为“书满为患斋”。除了书架间狭长的过道和办公桌前可丁可卯的空隙,整个屋子被泛黄的书籍资料堆满。

杨老先生笑称自己的办公室为“书满为患斋”,真的很多书。。

陆续在海内外出版了三辑“解读”著作之后,这是第四辑,也是他在蒋介石日记研究方面的收官之作。

第四辑聚焦1949年至1975年这26年间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从台湾的土地改革、国民党的“改造运动”,到对孙立人兵变案的处理,再到与大陆的秘密联络,以不同时间、地点的特定镜头反映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和特点。

杨天石对蒋介石日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揭秘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治布局,挖掘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晚年蒋介石。

责编小姐姐大夏天的拎着一堆书来找签名了

《潜规则》作家吴思说:“即使蒋介石日记全文出版了,这本书仍然不可替代,既把我们带到蒋介石的视角里,又帮助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至于陷进去。”

回到公司,我们公司的老编辑讲故事说,

蒋退守台湾,主要有三件事。一、民生主义。蒋反思,在大陆失败的主因是未能把民生放在首位,所以蒋在台湾的土改非常成功,当年出版蒋梦麟回忆录时,知道台湾农村青年人手一本《西潮》,是感恩土改执行者蒋梦麟。

二、坚持一个中国。蒋坚决反对托管,反对搞两个中国。应该有大功于民族。

三、至于反攻大陆,不过是蒋的一厢情愿和政治口号而已,虽明知不可为,但不得不唱高调而已。

讲到最后,民国确实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年代,却又是一个很令人痴迷的年代。都说民国的文化保留最好的是在台湾,总统府、台北故宫、中正纪念堂、西门町、环岛骑车、最重要的士林夜市……今年要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