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韦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选点评:

●发现微信读书有,忍不住打开一窥经典。 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植根于天职观的理性生活方式,其源头为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只是宗教成分逐渐消失。为此详细分析了新教中的禁欲主义脉络,然后将不同的新教视为整体再研究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而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尽管如此,我们也并不打算以片面的唯心论的文化和历史因果解释来取代同样片面的唯物论的文化历史观。即便对于历史真实,这两种解释都有同样的可行性。但无论哪一种解释,也只能作为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若将其看成研究的结论,那么同样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在最后留了智慧的余地。 我的问题倒不是对书,而是对基督教。在现代,经过宗教社会学、哲学的祛魅,那些基督徒如何在这个世俗化的时代保持虔诚的信仰呢?

●和众多情绪性的理论著作相比,韦伯实在太严谨了。从那臃肿的脚注中可见一斑,论点背后有着庞大的数据和资料支撑。第一章主要是破题,观点讲得非常清楚但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掰开解释也是够啰嗦。第二章开头对加尔文派和路德派的区分还算理得清楚,接下来枝桠蔓延的各种次生教派的对比得有多深的神学功底才能看得懂啊。看懂多少算多少吧……在加尔文看来,(路德派)光有感觉和情绪只是虚妄,信仰必得受到客观效果的检验。加尔文派宣称教徒是选民还是弃子早已为神选定,(相比天主教的累积式赎罪和路德派松散的享乐倾向)禁欲新教徒要做的就是通过贯彻生活始终的理性实践来进行神旨的恩宠确认。为神保存财富的神恩指向劳动创造财富和限制消费,这成为资本积累的绝佳基础。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宗教根基渐渐枯萎,让位于现世的功利主义。

●好书,翻译也好。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但人性无法接受,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会演变成为一种理想状态。

●虽然偶尔有些啰嗦,但这本书在问题意识、问题处理等方面确实堪称典范。结尾处韦伯叹息而后又赶紧打住,最终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收束全书这点非常可爱。

●厉害啊…

●神的拣选不是人能够妄言的,努力做好神赐予的工作就是对神的信仰

●Work.

●清教入世禁欲伦理>抑制非理性挥霍>促进理性的扩大再生产>形成“资本主义精神”

●严谨、经典的理论研究著作。 人类社会的宗教和政治绝不可能是一元论的,观念常常以违背其本性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观念与观念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又通过复杂的联系相互影响,看似完全对立的特征之间往往隐含着高度一致的原则。 「清教包含着一个充满矛盾对立的世界」 「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植根于天职观的理性生活方式,其源头为基督教的禁欲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认命可以,躺平不行

新教之加尔文教派教义之:

“神深不可测的意志早已自主决定哪些人是可被救赎、将永生的。这选择的既定意志不可被人类所预知亦不可能被人类所改变。”

“尽管上帝的意志如此深不可测,信徒仍旧要勤勉努力、严守戒律、恪守道德、做好天职,一以成为神权力的容器、二以成为神权力的展示,借此以彰显上帝的荣耀。”

而正是这种1.恪守本分不欲揣测上意、不欲执于改变命运。2.入世的禁欲之路:本职责任及禁欲精神,即不怠于劳作亦不沉于闲暇。二者促生出了而后的资本主义精神(亦即“市民-资本的职业精神”)的蓬勃发展。

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讲就是:“认命可以,躺平不行”。不然资本主义及者如何发展,上帝(指支配者)怎么彰显自己的荣耀富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禁欲精神已逃出牢笼

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植根于天职观的理性生活方式,其源头为基督教的禁欲精神。

然而,在禁欲主义着手重塑世界并在这个世界发挥其影响的同时,尘世的财富已经史无前例地获得了对人类的巨大控制力,人类最终无法摆脱。

在所向披靡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机械化文明的基础后,就不再需要禁欲主义的支撑。它已变成经济的强制力而被人视作常态,对财富的追求逐渐褪去宗教伦理意涵,进而倾向于与纯粹竞赛的激情愈益联系紧密。

禁欲的理性主义从入世的禁欲在中世纪开始萌芽,到18世纪解体为纯粹的功利主义,是在包括人的动机、社会文化条件特别是经济文化条件在内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的历史演变。

片面的唯心论的文化和历史因果和同样片面的唯物论的文化历史观都无法完全解释宗教意识对生活方式、文化和国民性实际上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尽管此文成于一百多年前,其研学的成果有其历史局限性,而作为读者我对西方宗教流派、历史发展等也十分生疏,但作者适时指出作为一个纯粹的历史研究,应避免陷入价值判断和信仰判断的领域,其态度纯粹、研学谨慎、考据具细、文采斐然着实令人钦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从资本主义精神谈个人生存

1

首先说一说读这本书的缘由。《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实是政治学概论的必读书之一,但那时候既没有读也没有听懂。恰好有次面试时有人谈到这本书,所以想起来是不是应该重新读一读。

韦伯在谈论资本主义时区分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在提出问题时也申明了自己价值无涉的原则,但“韦伯问题”不论他主观上是不是抱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还是近代社会就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事实,“为什么在西方近代发展除了如此这般的、合理的资本主义?”这个问题已然具有西方中心论的隐意。暂且不谈对于这本书的批判,对于初学者,读懂韦伯论述的逻辑才是第一要务。

韦伯意识到阻碍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正是传统主义,即自足、满足于现状,需要客服这种传统主义,就需要资本主义精神,而资本主义精神来源于何处,为何是先于资本主义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源于韦伯学生的一篇论文,即发现在德国西南部的巴登地区,新教徒的人均缴税数量高于占人口多数的天主教徒,接受各级职业教育的比例也是新教徒更高。他发现新教徒在经济进步方面比天主教更为成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新教本身的宗教特质而非外界的环境影响。

其实关于这段起点,不免让人想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经济决定论的分析框架界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顺序,但在韦伯看来并不是这样。机械地重复地逻辑框架看似简单地解释了一切问题,但回到历史的具象上,原来一切不是这样的。

2

资本主义精神来自新教的哪些特质呢?韦伯认为这与他们的职业观有关(或者译为天职),这个职业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为了生存生计而进行的工作,而是宗教意义上的天职或“天召”,有命运与或者既定的含义。韦伯由此说明宗教信仰和职业伦理之间存在的亲和性。

这种亲和性具体指宗教中苦行与资本主义职业伦理之间的关系,韦伯主要是以宗教改革后加尔文教派为例,加尔文派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教义——“神恩蒙选”和“预定论”。神恩蒙选是指一个人是否被拯救,这种恩典与他个人的行为无关,是否得救是上帝的旨意;预定论是指一个人是否被拯救早在上帝创世之前就被决定了,由此而言,上帝的权威下,加尔文派的信徒陷入一个空前的孤寂感,即无人可以帮你得救。

自然这种孤寂感会引发信徒的焦虑——我是不是可以被拯救(我死后是不是可以上天堂),但无人渡你……所以信徒将荣耀上帝作为现世生活的唯一目的,也就是加尔文派提倡的入世苦行,具体体现在职业劳动中,将职业劳动作为消除焦虑的手段,也通过职业劳动来确证自己是被拯救的,入世苦行中,信徒时刻自我检醒,这种贯穿始终,每时每刻,而不是做了坏事死前忏悔而得救(这个意义上比原本的修士苦行更为严格)。

如此将入世苦行的秩序内化于自己的人格,典型的具有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就是本杰明·弗兰克明,劳动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苦行含义,它既是苦行的手段,也是抵御诱惑的预防针,也是上帝规定的生活目的,信徒由此形成体系化的劳动轮动,俗世的职业劳动就是他们的信仰本身,以及被上帝拯救确证的唯一手段。

但韦伯也意识到,入世苦行的这种宗教精神并非是持久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逐利远远大于劳动苦行,韦伯警醒地这样写道:

而现实中从韦伯的时代到今天我们的时代,一直都是处于这种的钢铁牢笼,走进钢铁牢笼也成为我们现世生存的意义。

(没写完,有时间再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四):上海译文19年版,所有注释统一放书后,过分!

我刚上本科时就听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大名,却一直没有读。原因有两点。第一是那时刚刚中学毕业,还觉得唯物史观是唯一真理,相反的理论一定是错置因果的谬论,不值得学过“终极真理”的我去浪费时间。第二是其时我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捏着鼻子读了一大堆探讨各种思想的后世影响的论文。那些文献每每于庞大而庞杂的学说中抽取一些有利于自己论点的片段,去和后世的思想、制度、风俗等做对照。按照那种方法,无论当前形式的资本主义主要发端于新教地区,还是发源于儒教、佛教或者萨满教地区,“学者”们一定能从相应思想的杂多内容中找到与资本主义精神相似的内容,然后跳到篱笆上喜滋滋宣布自己的大发现。我觉得,免费的连连看游戏到处都可下到,何必要花钱去书里围观呢? 后来,第一点原因渐渐消失,但第二点顾虑越来越强烈。反正没看的名著还有的是,我就一直没考虑过要读这本书。直到前段时间,读了《狗屁工作》,看到作者特别强调新教伦理对我极感兴趣的狗屁工作现象的影响,这才让我坚定了读它的决心。 当我真的翻开这本书,我发现之前的顾虑确实是多余了。这本书可不是无聊的牵强附会,而是摆出许多证据,认认真真论证了新教的哪些支派,相比于别的支派以及天主教,更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 按照作者的叙事,与资本主义精神有关的新教伦理最早诞生于加尔文派“神恩蒙选论”中。这种理论认为,神只会拯救一部分灵魂,而且这个名单是宿命的,凡人谁也别想改。那凡人能干什么呢?凡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恪守本分,努力奋斗,用成绩来体现神定的秩序何其精妙,增益神的荣光。而且,这种无须扬鞭自奋蹄的做派,就是此人天生获得了神恩的标识呢! 后来还有许多新教宗派继承了类似的理论,最后发展出了一套理论:被神选定的人,在世俗工作中是勤奋的;但是你挣了钱,却不应挥霍,因为耽于享乐又是未蒙神恩的体现。钱越挣越多,又不许挥霍,这可怎么办?只好拿去反复投资。这样的高投资率便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点火器。 后来,宗教热情衰退,但前面的新教伦理被以世俗形式继承了下来:勤奋内卷是极大的美德,虚掷光阴是极大的罪过,多挣点钱是生活的主要意义,挣钱的专业是好专业,挣钱的工作是好工作。 在这种伦理横行以前,欧洲大部分人觉得钱是一种工具,够用就行。在计件劳动中,资本家若提高单件产品的收购价,工人的劳动效率反而会下降:少造几件产品,挣的钱也够花,何必如此劳心费力,多挣些身外的阿堵物?但那些接受了新教伦理的奋进派人士遍地开花,就开始推着所有人一起开卷,从工业卷到商业,从新教区卷到非新教区,直到把整个社会卷进累死累活的苦海。 作者的总体逻辑大致如此,其实是很好懂的。其叙事与《狗屁工作》不完全一致。我对宗教史一窍不通,也不好定夺谁说得更对。 不过,如果读者不止想了解全书大意,而是想看懂每一页都在说什么,那这本书可不算好读。全书主要有五章,第四章讨论新教各教派的思想演进的部分尤其让我头秃。作者不断抛出新的人名和教派,又不分小点,又不划重点,行文时好像就没怎么考虑可读性问题,一句话往往占好几行,一个自然段常常两三页,读得我不免浑身上下脑袋疼。不过,即使是这一部分,当我费了好大力气捋出一条主线,又觉得自己还是大致能看懂的。而剩下的四章,读起来相对还算轻松,但也有一些细节是稀里糊涂看过去的。 我觉得我读的这个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译者也许可以考虑少一点硬译,多遵从一下汉语的习惯语序,译者注也可多考虑一下我们这些文化程度低,不太熟悉宗教史的读者比较需要哪些信息,不太需要哪些信息。如果说翻译水平见仁见智的话,这本书的排版简直可以说是令我愤怒:它把作者所有原注都放在了全书背后,而那些注释极其重要,总体量可能比正文还长。读者阅读时要在书的前后两部分翻来翻去,不胜其劳。决定这样排版的人若不是对如何读书一窍不通,想必是有意磨砺读者的心性,锻炼读者的手指了?可惜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懒人,只喜欢安安静静看个书,不喜欢每读一页书就前后翻八遍,所以非但不领情谢恩,还要牢骚满腹,也顾不得工作人员会不会因此寒心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