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后资本主义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后资本主义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后资本主义时代》是一本由[日] 广井良典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一):第六章和第七章

前面一二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含义、发展流程、日本国内和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对比,以及近些年出现的一些社会情况,还有最后关于全球化的内容,这些我都不太感兴趣,第三部分切合书名提出来两个问题(1)生产过剩——人们的大部分需求(市场蛋糕不再扩张)得到满足并且生产力越来越高,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需要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会造成竞争激烈(内卷),形成“失业”和“过劳”。解决方法提出了“时间政策”时间再分配,在社会总需求不变下,减少个人的劳动时间,可提高雇佣率减少失业和过劳。附带好处增加休闲时间,可带动消费,改善疲劳状态,激发创造力也有助于提高生育率。(2)财富再分配——个人只不是赤裸的出生,还在家庭的继承关系中,即起跑线不一样。解决代际公平收遗产税、金融资产、土地等“存量”再分配,削弱靠资本生存的人。提出环境和资源才是“终极财富”,由劳动生产率转向环境效率的所得税/消费税转为环境税。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二):减少资源负担才是人类生存之道

读《后资本主义时代》

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

作者观察到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期已经到来,在经济停滞不前中,可能迎来新的思想大爆炸,类似公元前500年左右各大宗教出现的时期。

作者指出,当前资本主义标杆国家,美国暴露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摩擦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反市场经济的现象,国家在次贷危机中不是出于市场原则,而是救助了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巨头。

就后资本主义时代,作者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从鼓励消耗资源的增长,向估计劳动创造的增长,从向劳动征税转账向自然资源占用征税。二是构建就业保障、社会保险保障和生存保障的基础上,着手从“起跑线”开始创造社会公平。三是财富再分配,从向流量征税转向向存量征税,扭转资本主义资本增值大于生产增值的不公平。四是促进社区发展。

作者在立论和最后结论阶段介绍和强调了哲学伦理机制,感觉说服力不太强,更像是一种愿望。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三):资本主义到社会体系的转变时代

物质生活是最基础的部分,中间部分是具有一定透明性和公正性领域的市场经济(G货币-W商品-G货币的交易模式),最上层部分是与市场经济形成对比,不透明、投机、暴利、垄断和权力等占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比如无须商品介入的金融市场运作G货币-G货币)。

何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追求市场经济+(无限的)“扩张和增长”,其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个人从共同体中独立出来”和“人与自然的割裂”的双重“起飞”实现“市场经济+增长和扩张”的过程。它与现代科学拥有的都是同样的“从共同体中独立出来的个人”和“掌控自然(自然与人的割裂”)的源头、背景和世界观。

资本主义迄今为止的发展史,也是资本主义逐渐对其内容进行自我“修正”的历史。其发展到迄今为止已面临着——地球资源和环境制约造成的外部极限,以及需求成熟和饱和带来的内部极限。

这是因为支撑资本主义扩张和增长的两个因素受到了极限和制约,一个是时间上的——与信息技术发展融为一体的由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扩张因素,如今正处于走向“信息文明的成熟及饱和”或“后信息”话的过渡期,过渡强调“IT革命和全球化”将是对未来的误读;一个是空间上的——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兴起和工业化发展的——的扩张因素,需除面对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外,还须关注“全球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现象,比如中国的人口数量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13.9亿的峰值,然后将开始出现人口减少。

要想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体系,需从原理上改变货币本身的存在方式,比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当地区域为基础,能够确立独立循环区域经济且不产生利息的货币方式——社会货币的构想,以及资本主义在分阶段的走向“社会化”过程时,我们当下正需要的社会体系——必须能使人类或市场经济领域重新连接,“着陆”于根基,也就是社会和自然。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四):从关注增长到关注人

新年的第一篇和第一本书献给了这样一本不期而遇的书,读的过程中突然有些茫然,不知道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一开始似乎是对资本主义概念的解读,作者引述布罗代尔的理论,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脱钩,说明市场经济是微观上的经济运行方式,而资本主义则是社会整体上过度追求增长的市场经济。再之后,作者回到了历史,从人类发展史的解读,说明人类历史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下分为两个时期,也就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和相对稳定的时期,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新的利用方式,至于稳定时期,大概是技术上的瓶颈吧。接下来,作者论述当下这个时期是两个时期转换的期间,论据在于现有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也就是当年《增长的极限》那一套,言下之意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却也将人类未来于今天透支掉。

怎样应对这一问题,除了作者从历史上、宗教上、文化上等等做出的解释说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回到更原始和和谐的相处方式,这个很难用言语总结,但作者的这些思路的确很有日本文化的味道。

同时,作者也以日本为例子,说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突出存在的对低幼群体保障不足、不平等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负相关关系等话题。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作者倡导那种回到过去的,既有现代化生活方式,又能满足人与人自然交流,物质和社会照料在当地实现的小城市化生活,作者对此举出的实例北欧那种以步行为主的城镇生活。

作者的确指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可能存在的更深,因为作者也客观指出了,资本主义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而更快经济增长只是对问题的掩盖而不是解决,贫富差距、青年失业、少子化等等,都是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同时,作者也的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很多方案,也就是放弃对经济发展的过度追求,回归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关系构造。但对于作者所说的前景实在难以过高的期望,资本主义就像是潘多拉的宝盒,人类几乎是命中注定的要打开,也命中注定的无法脱离,尤其是后发现代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去追求更高的增长速度,也就是效率要压倒公平以及其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在精神上用现代性代替了传统的精神世界,打破孔家店的同时也丧失了与本乡本土的连接,每个人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之中,都像是浮萍一样,找不到落脚的根基。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五):是后资本主义时代,也是当代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股似曾相似的感觉,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它太像论文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文献综述式的回顾,陈述观点的时候用序号排列,我猜测它的原稿甚至可能就是研究报告。“后资本主义”更像是论文中选定的研究视角,而不是研究主体本身,主角依旧是各个“时代”的病症和原因,并如同设计对策一般,对各个病症提议下药。从这一点上,它并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期待,“老龄化、少子化、不平等、零增长、阶级固化”,封面上几个极具吸引力的议题并不是此书论述的重点,而只是作为当下资本主义时代的背景内容。但就展现的内容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十分清晰的逻辑框架。

“后资本主义时代”并没有先前想象得那么“高大上”或者学术化,它只是资本主义完成了急速扩张,进入稳定后需要重新回应人文、生命、自然等更本原的问题的时期,作者自己甚至都不欲区分“后资本”、“后工业”、“当代”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个人认为它并不具有全球性,瑞士、挪威、瑞典等以北欧国家及德国已经进入后资本主义时期,美国、日本、法国等西欧国家还正在转变之中,而诸如墨西哥等国家则还陷在资本主义的积弊中。

“后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坐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人类几个历史周期的划分之上,其一是人类诞生开始狩猎采集后进入了稳定器,产生了原始艺术,史称“心灵大爆炸”,其二是农耕文明进入稳定期后,世界各地产生普世宗教,史称“轴心时代”。任何时期在遇到某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制约后,人类便转为内向地重新思考,精神文明的突破带领人类生活有质的变化。其三就是市场化、工业化在近代的陆续开始,连同信息化、金融化至今进入稳定期,这一时期我们重新思考的是什么呢,“后资本主义”时代给出的答案是“地球伦理”,即更关注人与自然的重新连接,关注人的永续发展,现代科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间接地叫做“新泛灵论”的自然观。

广井良典总结的策略依然在窠臼之中,例如在资本主义中引入社会主义要素的“修正资本主义”,抑制过程,加强和重组“存量”的再分配。稍有趣的是他强调了未来发展要“丛全球化到地方化”,工业发展因其自身扩张的要求需要加强国家这一大的空间概念,而未来人们将面向社区和自然追求更加充实的状态,“社区”是经济的最佳空间单位,以社区为尺度的建设是增进幸福感的重要形式。“全球化”不再意味着要从空间要占据整个星球,而只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视野,代表独特性与区域性的地方对应的都可以不再是全球(globe),而是代表普遍化的宇宙(universe)、自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