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优雅的离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优雅的离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优雅的离别》是一本由[美]艾拉·比奥格(Ira Byock)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优雅的离别》精选点评: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超越死亡》,区别是《超》是一个人的故事讲到底,《优雅》是将十二个故事融合起来,来说明临终关怀与姑息治疗对绝症患者的重要性。人性需要光环,即将迎来死亡的人,更需要这个光环,他们的人生深度与广度,可会会在最后被压缩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被挖掘出来,从而迎来优雅的离别!

●各种实例串起来的一本书 还是国外主流价值观那一套 关于成长关于谅解这一套,不过国内和国外的医院对于治病救人这件事倒是很一致,之前看一个老爷子关于服用实验药物的文章,很受感触,治病这件事情也是非常主观的。对于如何美好的死去这件事,国内是不允许的,普通人一定是在医院受够折磨与冷漠黯然离开,如何优雅的别离靠体制很难解决了,只能增加自己的资本与修养,努力做到优雅吧。观死知生,以此为鉴。

●No.75

●医疗的胜利不仅仅是治愈、改善、预防、诊断疾病。我们希望做的,更多的是减轻患者们的痛苦,希望他们可以在弥留之际还保留着作为人的尊严。

●第一堂生死课

●难得闲暇时愿意主动翻看的书,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内容严谨。重症医学专家经历父亲身患胰腺癌终末期一事,从医生与患者家属两个方面认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并将工作重点转向如何提高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撷取10个源自临床实践的病例来阐述如何更好面对终末疾病,各有特点。篇末探讨当前美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国内似乎未见此类护理项目),分析不足并提出对策。将死亡当成生命整体的一部分➡️疾病晚期,重视患者生活质量而非一味延长生存时间➡️医疗体系、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尽力做好“优雅的离别”。

●比想象中好很多

●排版一般

●医情笔记整理而成,笔触客观冷静不失温情,但主要是医生-叙述者的理性分析。印刷质量不是很好,装帧随意了些。

●畅销书style,但难得引进了,等我补评

《优雅的离别》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本书,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读这本书感慨颇多,主要是刚刚经历过奶奶的离世,这次经历也让我开始思考死亡对我们的意义。这本书里有和我的经历一模一样的情节。读后思绪万千,奶奶离世场景历历在目,面对死亡,我们子孙后代该做什么?感觉读到这本书有点晚了,我们做的并不太好,也没有和家人有更多的沟通。

作者通过自己父亲的离世开始思考临终关怀项目,自己作为医生面对死亡,曾经和大多数医生一样,有太多表演式的抢救,没有更多的考虑患者的感受,因为很多患者已经接受自己即将离世,只是不愿意有过多的痛苦和给家人带来负担。

如果有家人或者自己病重,濒临死亡,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可以有成长的,保持自己的完整性,接受家人的照顾,不要担心自己的尊严丧失,拥有一个“美好的死亡”。

《优雅的离别》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优雅的离别》读后感-离人离的是自己的事,生者生的是离人的事

其实我本人在自己懂事起是没有经历过亲人离世的,奶奶出世就没见过,外公外婆是在小学的时候去世的,那时我在上海,还小也不懂。

到现在唯一记住的是爷爷的离世画面,那会我应该还没上学,也不知什么意思,说来也有意思,就这画面一直记在脑子里从未消失过。有一天早晨,我妈跟我说爷爷去世了,那会爷爷住在大伯家,我就去大伯家,就看见了我爷爷躺在地上,我爬在他头旁边,我小姑在旁边一直在哭,我也没啥反应,就是看见他就躺在那。

这本书有一个观点我一直都挺赞成的-临终关怀或者说是临终治疗一直都是为生者做的,佐证的一个观点便是,即便离开对于病人来说是最好的方式,可家属仍然不愿放弃,其实说到底不过是安慰自己安慰他人的看法罢了。有部电视剧里的台词说得就很明白“你以为纸钱是烧给死人的?其实你错了,这钱是给活人烧的”

《优雅的离别》读后感(三):高级广告

作者是一名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书中列举的12个案例是他工作遇到的人跟事。首篇以其父亲患病,作者正面生活中最亲近的人离开自己而产生人情关怀、死亡哲学的思考,并下决心将临终关怀作为终身职业。值得关注的是,本书通过对案例中的人性格、情绪,临终者与家人相关关系、模式的深一步思考,从而定义临终关怀、定义“优雅的离别”,即在家人温暖的爱意中离去,非于医院冰冷冷中带着遗憾甚至仇恨而离世;也令读者直观地体会镇静治疗极度临终病痛与安乐死之间精细的区别。

简单来说,这本书是在讨论人追求死亡过程在他者身上实现的自我价值。

之所以是三星,我个人对书中的价值观质疑,对人从别人即使是最亲密的人身上找存在感产生质疑。本书作为临终死亡的普及书算是简单易读,但真没有细读的价值,有几次产生“高级打广告”的想法。

还有一星扣翻译。“哦,我亲爱的妈妈,我爱你!”这种不顾语境的直译真让人频繁出戏。

《优雅的离别》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对比《优雅的离别》和《最好的告别》

看《优雅的离别》很难不和《最好的告别》对比,联想。《告别》的核心是“她最大的恐惧和关心有哪些?她最重要的目标有哪些?她愿意做哪些交换、不愿意做哪些交换?”,强调的是不做过多的抢救和维持治疗,让临终者自己决定愿意接受哪些抢救,以她最大的心愿作为医疗手段选择的依据。《离别》强调的是接受临终者即将死去的事实,尽量安抚恐惧、愤怒、拒绝的心情,让临终者和家人、朋友完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做“让关系完整的五件事”,也就是说出“我原谅你了”“原谅我”“感谢你”“我爱你”和“再见”。两本书说的都是临终关怀,《告别》的作者的视角更全面,整本书的逻辑关系,结构都更顺畅,提出的建议也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但,《离别》也有其重要的补充意义,它在情感关怀上更细致,如果临终者和家人真的可以让关系更完整,那临终的氛围将从《告别》的平静升华到温馨。这对于家人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家人更好的从失去亲人的创伤中走出来。只是,让临终者自愿进行情感梳理,改变过去的成见,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些难。这需要临终者高度的心理配合。且做且看吧。

《优雅的离别》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优雅的离别》读后感”

“我希望你能放下那些冰冷的刀啊,剪啊的,听听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段话是前段时间老师跟我们讲的她去开会的时候听到另外一位医生说的他的病人给他发的短信。这个就跟书里面的“表演性的抢救”一起就戳中了我的那个点。 想想以后要是自己也要经历接受最后抢救的过程,你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堆机器,一个类似打桩机的心外按压的机器在不停的按压为的只是家人不接受你死亡,为的只是你要抢救够30分钟才能宣布死亡;再想想你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管来维持生命,不能品尝食物的美味;想想你以后都不能呼吸了,只能靠插进你身体的一根管子和外面的机器来生存……这样毫无尊严的苟延残喘着,这真的是你或者家人要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我们既然是骄傲的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就骄傲的带着尊严的离去吧。不要那么忌讳死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向生而死,让将要离去的人舒适快乐有尊严的离去,让活着的人也继续的舒适开心的活下去。既然死亡终将到来,为什么不能坦然一点呢。 舒缓医学、生前预嘱、安乐死不都是人类在接受死亡这条道路上的思考和作为嘛,希望这些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人们也能对死亡的到来越来越坦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