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新识读后感精选

论语新识读后感精选

《论语新识》是一本由刘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新识》读后感(一):长河荡荡乎 春风何言哉

圣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夫子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或者干脆说在汉语文化圈的影响,都是他人无可比拟的。旧时儿童启蒙识字,必要先拜这位至圣先师。坐拥天下、富有四海的天子人王都要谦恭下拜。孔子,是所有读书人的老师,是有汉以来所有人都要崇敬的“圣人”。

就连人们讽刺某人书呆子,也是说这人满口子曰诗云、之乎者也的。子曰的“子”一定是说孔夫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这些你一定听过的话,都是孔子说的。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呢?

《论语》里,叶县的县公就问过这个问题。

他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路答不出来。子路回去和夫子说这件事,夫子说你何不这样答呢:他啊,用起功来常常忘了吃饭,偶尔快乐起来忘了忧愁,也不担心自己都快老了。(述而-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还喜欢唱歌。他的志向是暮春三月,不很冷也不很热的时候,和几位同道者,去河边洗洗澡,一起吹吹风,唱唱歌。(先进-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样“理想的一天”毕竟是不能常有的,大多时候,他对那个时代的状况还是不满意的。

不遇

夫子怀念尧舜时代,那时君主节俭朴素,以身作则,做很多功业不自居。

他盛赞尧能效法上天,有灿烂美好的礼仪制度,很多创举恩惠广博,民众都不知道怎么歌颂了。(泰伯19,大哉尧之为君章,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那时诸侯臣子们也安于本分,不会八佾舞于庭,不会想着去祭泰山。

心中有责任感的夫子,于是备受煎熬,忧心如焚。再看见奔腾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子罕17)

但他“克己复礼”的主张终不被诸侯们所认同,不被重用,抱负无处伸展。长时间列国间流浪,现实如冷硬的墙壁阻挡,让他灰头土脸。

麒麟死去,凤鸟不至,真是没什么希望了。

政事无所成,幸好一门桃李能承其衣钵。曾子就以“仁”为己任,有“任重而道远”的自觉。

不知夫子说“吾不试,故艺”时,是何样心怀。某个侯国少了一名官吏,后世却多了一位大教育家。文章憎命达,于夫子来说不知是幸与不幸。

悦己

真的翻开《论语》你就会发现,原来孔夫子不是一个只会板起脸来教训人的俨然道学家。走近一点,却才知道他的平易温和。(子张9,即之也温。)

他坦率,说如果能求得财富,就算是做一个“执鞭之士”也愿意啊。如果财富求不到,还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吧。(述而11)

他清醒,说从没看见好美德如好美色的人。(子罕18,卫灵公13)

他忠厚,说凡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会招致怨恨(里仁12)。 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宽厚,就可以远离怨恨(卫灵公15) 。又说君子凡事从自己找原因,小人总从别人那找原因(卫灵公21)。

他也发脾气,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啊。他不强求,听不懂的人就不去谈论。他不争辩,对人的不同意见也尊重。

可亲可敬的夫子,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同济大学刘强教授在《论语新识》的自序里说,孔子的儒学不是不切实际的讲义,是躬行践履的生命学问,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需之学。

孔夫子在《论语》里等你走近。他像是那条昼夜不停、奔腾不息的大河,流了两千五百年,不因时间的淘沥而干涸,无论你何时遇见,都会感叹他的浩荡无际。他像是三月的春风,和煦不言,吹得新绿满枝头、百花次第开,吹着快乐歌唱的人们,也吹着忙碌苦闷的人们,让人通达一点,坚定一点。

《论语新识》读后感(二):旧书当新读,获《论语新识》

旧书当新读,获《论语新识》

提及《论语》,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必然是不会陌生的,甚至不用说中国人,《论语》的智慧早已在全世界都已经传播了,“孔子学院”的兴盛就是明证。然而,毕竟思想深邃,毕竟时间久远,毕竟影响深刻,这样的经典著作让我们永远都必须值得思考。我们需要好好去琢磨与品鉴。所以读《论语新识》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本书可以逐篇、逐章地解读《论语》,不仅只有文本的解析,而且还有个人的智慧和思考,“吃透原典”正是让我觉得敬赞的地方。

也许讲《论语》的书有很多,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人在解读,但是现代人毕竟和时代不同,也以我们见识到的一个完全的时代不同。所以,有一本可以全面讲述夫子之道,让为学、处世、修身等智慧可以得以讲解,又可以在思维和文字里凸显出儒家思想精义,让“仁”与“礼”的核心得以浸润人心,正是我们所应该思考的重点。

《论语》其书已经读过许多遍,然后经典的书籍最让人惊叹的也正是这本书是“常读常新”,不用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只需要关注那个时代的意义就足够了。从孔子的生活经历看,我们追溯历史看,几乎可以确定,孔子的讲授就是中国最早的私家讲授的缩影。他的著述和语言表现,最让人动容的,也正是取法之高和化人之深、无论言传身教还是自主的教育,即使每时每刻都有教育在发生。《论语》流传之广和影响之大,对于中国文学和历史来说,读《论语》正是基础之一。

那么,这么一部已经被人家解读了那么多的经典书籍,我们应该怎么解读的。以我个人阅读《论语》的经验看,起码最至少要先读懂,然后才可以读透,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而《论语新识》的重心也是这么做的,和初学者的概念和思考完全不谋而合。全书以“经文”“新注”“新译”“新识”四部分为核心,先从原文解读开始,精准注释了原文中出现的各种难以理解的字词,毕竟时代救援。其实以每一章的文义做根基,让读者了解了对应的内容之后再以此来加深理解。

在其中比较出色的地方在于“新”,所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先收集和比较研究《论语》的各种资料,分别有《论语》的篇章结构,结合各种篇目,梳理出一部经典的记录所见的内容,其次还有人物关系,不仅仅让《论语》还原孔子的形象,还将孔门下弟子做了梳理,著名的子路、子夏、子张,颜回、曾皙、冉有,几乎没有个人都有绘画像式的概括和解读。同时也针对读《论语》是疑难问题给予学术和阅读上的分析,以此撷取《论语》精华。

这一点值得赞赏,毕竟是“新识”,总要在编撰细节上下点功夫,所以着力梳理篇章结构便于读者宏观把握这本书的义理脉络,梳理人物关系和刻画人物形象,则便于让人物的思考和我们理解的这个时代有一种完全新颖的认知。几乎每一个“新识”都给与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开掘和内容阐释。这一点实在难得,溯源引流,得证所见。

也许《论语》的注解有千千万,但是从当代人的视角来解读这样的书籍,很多时候是足够让我们从《论语新识》去开掘《论语》这本书的思想情景和还原其生命情境,得以以当代人的视角来再现孔门师徒问道论学的场景,得以阅读,这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愿君翻阅,得千古精华。

目 录

《论语新识》读后感(三):品读《论语》,感悟经典的永恒魅力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为我们留下的《论语》堪称国学不朽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正如太史公司马迁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名家数不胜数,利玛窦称呼孔子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伏尔泰提到“他是作为贤者立言,不忘善行、友爱、谦恭”,蔡元培称赞孔子学问“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梁启超提到孔子的教育“措四海而皆准,百世而不惑”,冯友兰论孔子“中国哲学史中开山地位”,钱穆论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同样,解读《论语》的大家也是层出不穷,班固提及《论语》“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程颐谈《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钱穆谈《论语》“中国人人必读的书”,王恩洋谈《论语》“启发愚昧,如明镜照物,如迅雷震耳”,伊藤仁斋谈《论语》“万世道学规矩之准则”,杨绛谈《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没有教条,全无道学气”。

由刘强所著《论语新识》是对前人思考的集大成者,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比较,并提出新的见解,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工具书。

《论语新识》分为二十章,每部分内容都由经文、新注、新译、新识组成,其中新识旁征博引,提出符合时代的解读,让经典的魅力日久弥新。

01求学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是开篇第一章也是总领全书。作者精彩解读如下:

学习二字就来源于“学而时习之”。“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启发觉悟、良知和善心;二是“效”,即模仿,这也是所有学问的初始模样。

“习”在《说文解字》的繁体字中称为“习,数飞也”,本意是飞翔。作者的解读为对所闻知识和所明事理的实践,即学以致用。

以上可以理解为“学”即“知”,“习”即“行”,也就是王阳明学说的“知行合一”,并非人们常规理解的“学”为“求知”,“习”为“温习”。这就偏离了治学本身的意义,反而偏重于学习目的执着于“考试”“求职”,失去了学习的快乐,日久之后,就容易“厌学”。

“有朋自远方来”恰好体现“德不孤,必有邻”,博学笃行之后成为君子,迎来朋辈同道,以文会友,相互切磋。

“人不知而不愠”点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就是“恕道”的不怨天,不尤人。面对质疑、误解、非议、诽谤之时,坦然处之,淡然处之。

简而言之,第一句是“乐学”,也就是劝学励志,第二句是“乐教”,即自勉,第三句是“乐道”,即大德境界。正所谓孔子循循善诱,步步推进,涉及情感和心性,有了悦乐,人们就会安身立命。

02 修行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此句涉及修身之道。与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贤者和不贤者,于我们都有益处。见到贤者当效仿,与之看齐;不贤者,自己内心要反省,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若有,那么就要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不贪图安逸的君子之道,是德业精进中的一种境界,“无求”是主观上的不愿和不屑,正所谓君子学在己身,不假外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做事勤勉,言语谨慎,也就是君子成德见道之后的“慎独”,不仅如此,还要向有道之人多请教,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情思纯正没有邪念。

孔子多次提及《诗》的“德治”和“礼乐”功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

明代大儒朱熹说到孔子所谓思无邪,谓之“正”和“诚”。精读诗之人,自然温柔敦厚,修身齐家,文质彬彬,之后成为君子。

03礼义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作用贵在和,无论大小事,都遵循“和”为美善的境界,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就是为了和而求和,失去礼义的制约,是不可行的。

孔子单独提出“节”,即告诫人们,要有节有度,遵循道,合乎义,达到中正平和。

今人把礼视为刻板的教条,或者以礼求和,失去原则,言行不一,甚至是“伪君子”“老好人”,这都是不能通达古先贤的良苦用心。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用合乎道义,诺言就可兑现;恭敬合乎礼节,就可以远离耻辱;不要忽略亲人,也可以作为遵循的原则。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义”在儒家传统价值观体系中,意义非凡,用来制衡和制约一切价值,诸如仁义、礼义、道义、信义。

《礼记·乐记》:“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因而,“恭近于礼或义”,意思是对人恭敬合乎礼度,而过分恭敬离招致耻辱不远了。

儒家学说主张亲亲,即“不失其亲”,也就是遇到困难,首先想到求助的是自己的亲人,这是合乎情感和礼义的。

《论语》不单是求学、修行和礼义,在识人、自省、仁爱等多方面都有涉及。

《论语新识》彰显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既有文献考证,又有逻辑辩证。本书是刘强十余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对国学感兴趣的人或者提升自己的人,阅读后都会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