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工的人读后感精选

做工的人读后感精选

《做工的人》是一本由林立青 著 / 赖小路 摄影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工的人》读后感(一):当故事会来看吧

作者充满怜悯的眼光看着这个群体,他用的词是"请哀矜而勿喜",描述真实人物的故事,能让读者知道这一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所用视角却是上帝视角,监工看工人。谋篇文字毫无匠气,这应该不是作者返璞归真,而是工科男的短板。全书思想性不强三观不是很正,"正义、公平"有偏差,略微体现"人文关怀"。本书在台湾获奖很多,工人出版社引入应该算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一件,读后却有两岸文化水平差距真是越来越大,我们要不要等等他们的感觉。认为本书不会有再版或第二次印刷了,不太推荐,除非想当故事会读。

《做工的人》读后感(二):《做工的人》作为一本引进版权图书,与宝瓶版相比有哪些不同?

当立青告诉我说中国大陆有出版他的书以后,我赶忙回复问到是哪家出版社。原以为是一些比较不入流的小出版商,没想到他告诉我的却是老牌的隶属全总的工人出版社来出版。后来立青告诉我说:你们那边那个版本有删节。 当时我很诧异,但是很快又觉得很平常。向来这样的“境外读物”是一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删节,但是没想到立青这本丝毫不涉及国家敏感话题的书也会遭到删节。几乎又在同一时间,我们发出了不同的两种句型但意思几乎一样的聊天消息,“陆配部分被删”,“是大陆配偶或是移工部分被删了吗?”。 这样的对话最后以我的叹气结尾。一个“自信大国”却在陆配的问题上显得那么小肚鸡肠。当然,好在能够出版,对于境内的读者来说,也不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真正的两岸民间交流应以民众为主体的自主独立交流如是也。

《做工的人》读后感(三):做工的人

一本充满生命力的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说着一个个平凡人的生活,艰辛的,尊严的。故事的主人是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师傅、外籍劳工、女工、工地大嫂、小吃店老板、陪唱的阿姐,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他们都是在舆论环境中失语一群人,我们对他们感觉很熟悉,但对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又很陌生,很少有人用文字记录他们,更难得有人融入他们去观察他们的人生。身为“做工的人”一辈的孩子,我几乎完全不了解父辈的工地生活,我不了解他们工种的分类,不了解他们展现精湛手艺的光荣,不了解他们病痛时服用的止痛药的名称。大概四五年级的暑假,我曾有短暂的工地生活经历,当然不是在工地工作,只是短暂的逗留,印象最深的每天酷暑暴晒之后父亲与他们工友们暗红的皮肤,湿透的衣服,食堂里乏味的伙食,也好像这段生活经历之后,我模糊的认识到一个农村孩子好好读书的意义。本书作者是工地监理,介于底层与高层之间的层级,用阶级的、经济的视角解读生活是粗暴的,对于体制与社会的不平等,作者有他的观点,书扉页上写着“若有雷同,请哀矜而勿喜”,更珍贵的,是人的温情与慈悲。

《做工的人》读后感(四):原来作者是这样的人

林立青的第一本书,竟然就是这本《做工的人》。

这是一个在台北集市长大的孩子,父母经营着一个卖玉石水晶的小摊位,生意繁忙时无暇顾及儿子。在他成长过程中,最不缺的就是自由的养分。

林立青爱出风头,频频跟老师顶嘴。有一阵子,又喜欢跟着一帮孩子溜出校园,去网咖打《星海争霸》。父母终于确认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决定送他去打工,想让劳动代替说教,敦促儿子成长。

15岁开始,林立青卖过花生和佛跳墙,当过面包坊的学徒,帮人组装过电脑。干了很长时间的体力活之后,他还是想读书,报考了专科学校。排在末尾的成绩,他只能去学别人剩下的土木工程。

冥冥之中,好像一双手把林立青推向了工地。毕业以后,他在工地当了一名监工,到现在已经十年。监工身份让他成为最合适的观察者。他目睹过很多故事:劳工阶层的悲欢离散,与执法部门的来回博弈,还有工地上那些外籍配偶、槟榔妹、性工作者,以及“看板人”。

于是,林立青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经历的工地百态,这就是《做工的人》 。

《做工的人》读后感(五):1

开始接触到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就是聊最近看的书,然后他讲在看纪实类的就推给了我。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平常我看的都是小说,但是架不住他讲,我就去图书馆借了本看。 2017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2017 Openbook好书奖“美好生活书”、2017诚品书店阅读职人大赏“最想卖”、“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始终占据博客来、金石堂、诚品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梁鸿、路内、傅月庵倾情推荐;台版一年重印40次。 这是后来查到新浪读书的新闻报道。 我以为《做工的人》会像初中还是高中课本中一篇描写女工的那样,完完全全体现黑暗的一面,但是我反而感受到那种生的欲望。包括封面,包括插图,虽然是黑白色调的但是我感觉不到苦闷压抑。 嗷忘了讲作者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工地监工。 作者主要从三个视角来写“工地人间”“爱拼”“活着”。 工地人间介绍的就是工地上存在的算是不同类别不同背景的工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地大嫂吧,从年轻时候跟着兄弟老哥爸爸,到后来有了阿嬷的身份退休回家。“这些女性完全就是台湾社会女性最为坚强、最为温柔、又最为美丽的身影。” 然后爱拼就算是讲主要面临的职业伤害吧,那活着就是休闲娱乐,生存方式。 有的人讲作者写的不够深入或者怎样,我没办法去讲他写的到底好不好,我就知道很不一样, 有大的宏观上的轮廓书写,也有个人工人的细致书写,工地人间的温柔可怜友爱挣扎就这样多层次的表现出来了。 最后,书中照片的冲击力也很强,震撼的那种。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不同的工地现场,共时的空间,同是那些做工的人。——梁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