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名字的意义》读后感摘抄

《名字的意义》读后感摘抄

《名字的意义》是一本由[美] 凯伦·休梅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56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2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字的意义》读后感(一):他们的名字并非原罪,恐慌造就了仇视与对立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个国家的移民共同组建了这个国家,文化习俗不同的移民在生活中很难融合,因而纠纷便在不经意间悄然而生。一战期间,美国是坚定的协约国拥护者,因此作为同盟国的移民,特别是德裔美国人,他们的处境显得尴尬而又无助。

格尔达和丈夫弗里茨都是德裔美国人,但是他们又有着不同之处,格尔达家族的移民历史起源于上一代,而弗里茨家族早已定居美国数辈之久。格尔达的父亲是个爱慕虚荣的人,他认为女儿嫁得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想要将格尔达塑造成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因此对于格尔达夫妻来说,美国就是自己的故乡,而他们就是真正的美国人。

幻想的毁灭源于火车上的一次冲突,格尔达亲眼目睹了一名德裔男子被扔下火车,生死不明。战争的突然到来,让身边的的反德情绪日益见长,弗里茨响应了号召申请入伍。务农和有家室的男子可以免于服役,弗里茨天真的认为,这场战争只会发生在对岸,而自己将留在岸这边。

冷酷的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群德裔美国人以为自己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却不曾想自己德语名字却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反德情绪逐渐在小镇蔓延,原本和善可亲的街坊逐渐换上了冰冷的面容。一瞬间,他们失去了先辈努力换来的美国人身份,也失去了寻求公平公正的机会。

仇视德国人的征兵处,蛮横无理的驳回了弗里茨的免服兵役申请,已婚且身为农民的弗里茨,因为自己的名字,被迫告别即将临盆的妻子前往生死未知的战场。或许如同经文中所说,上帝降下战争,随后降下疾病。一场席卷全球的传染病化解了弗里茨的入伍危机,也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一场战争,让人们有了仇视的对象,名字仿佛一个标签,将人们分割开来。一场疫病,又让人们重新团结起来,因为人们发现,在灾害面前人人平等,名字并非是一切的原罪。

这本书很好的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会以名字为标签将人类进行分类。人们的焦虑、受害者的悲痛、被抛弃的移民,这种艰难岁月下人们的恐慌,让人们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仇视和对立。可悲的是,这场可怕的传染病让人们清醒过来,人们真正的恐慌应该来自何处。

《名字的意义》读后感(二):最可怕的战争,说到底还是瘟疫

整篇故事可以拆分成几个不同主题的小故事: 1.姐妹之间的情谊。格尔达幼年时期躲在床下,目睹温柔的姐姐难产死去。姐姐在父亲看来“嫁得很好”,给家族带来了荣耀,然而在姐姐和腹中婴儿一同罹难之后,姐夫带走了姐姐出嫁时的嫁妆,从此淡出了他们的生活。文中一再提到那个“S”型的伤疤,既代表“姐妹”,也代表“庇护”。妹妹凯瑟琳的来信像一缕清风,让她从幼年时忘掉祷告词的内疚之中获得救赎,并暂时忘掉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借以摆脱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繁杂琐碎。与格尔达不同,凯瑟琳的婚姻获得了父亲的认可。这或许让格尔达感觉到一丝慰籍,似乎自己也因此得以与父亲达成和解。不幸再次袭来,凯瑟琳再次猝然离世,格尔达在惶惑中只来得及在车站见到妹妹最后一面,不顾一切地将妹妹的头揽在怀中。 2.原生家庭给予的温暖与保护,与此同时带来的畏惧与不安。相比彼此虽然交谈不多但心意相通、情意相投的姐妹,母亲隐退到了幕后,面目浅淡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她是那个时代隐忍而无言的女性形象的代表,一生中多次经历丧子丧女之痛,只有不知名的小坟墓记载下了她的伤痛。父亲的形象是典型父权制社会的大家长,书中对他几乎也没有正面描写,更多地通过女儿对他的畏惧、愧疚、始终抱持着依恋和期待又无从开口的复杂情绪折射出来。他希望女儿们嫁个好人家,只要有身份有财富,即便是神父反对的新教徒,也可以获得他的认可。他希望格尔达按他的期望成为修女,成为给上帝的“最好的奉献”,格尔达却辜负了他的期望,选择去追寻世俗生活的幸福。他轻蔑地称格尔达的丈夫为“穷鬼”,始终不曾选择和解,却依然担心女儿的安危。为了回到丈夫身边,格尔达只能在妹妹的帮助下偷偷“逃”回去。父亲的影子渐渐远去,化成格尔达心中抹不去的歉疚和遗憾。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德国开战。宁静的小镇被卷入战争和仇恨之中,德裔美国人原本以为在美国的土地上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一夜之间变成众矢之的,因为自己的名字而沾染了原罪。一向安分守己的德裔美国人需要隐藏自己的口音,审慎地避开原本亲密的邻人们审视的目光。格尔达在火车上亲眼见到几名年轻人对一名德国男子犯下的暴行,和同车的人一起成为默许这一切的“共犯”。她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但第一反应是明哲保身,保护好几个幼小的孩子。她无法向父亲和丈夫述说这场暴行带给她的不安,一方面因为连她自己都无法相信这种怪诞的现实,另一方面因为她身边的男性都在回避这种尴尬局面。 尽管风雨欲来,尽管敌意和不加掩饰的恶意让他们惴惴不安,尽管夫妻间的日常沟通并不总是那么惬意,但是他们是一对朴实的农人,每天只要有事情要操劳,有吵闹的孩子要安抚,日子便这样悠长地过下去——除非战争的残酷逼到眼前,征兵令和曾经相谈甚欢而如今势同水火的邻人非要迫使一个年过三十二、家里有好几个孩子等着养活、妻子即将临产的德裔男人奔赴前线。 4.故事的前面大部分都被这种不徐不疾的家庭情感线和酝酿得几乎太久的不安情绪笼罩着。直到临近最后五分之一的位置,高潮才来临了——与战争无关,战争似乎只作为一个噱头,甫一露面就销声匿迹了。因为更可怕的一场战争以更猛烈的势头袭来了。死亡阴影陡然笼罩在人们头上,这次已经不分种族,也无关国度了——瘟疫横行,富人和穷人、敌方阵营和己方阵营都难逃此劫。这段故事编排得十分应景,也写出了几分类似经典“黑死病”著作中的恐怖景象,可算全书最精彩的篇章。前面铺垫了许久的人物也终于达成圆满,以各自的行为选择为人物性格补上最后一笔。 坦白说,西方小说有两类,一类丝毫没有隔阂感,无论故事安置在哪个时间、国度,都可以无缝衔接地切换到自己身边;另一类则始终让人觉得隔着一层,好像书中人物说话和行事的方式都因为宗教和文化原因而截然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一切。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就属于后者。我一直在很费力地摸索,试图以自己的经验去为人物架构可理解的行为和思想范式,然而始终迷惑无所得。直到最后,也许是瘟疫的主题太有共同感,压倒性地化解了一切疑惑。人间的一切事,都不再是个事了。

《名字的意义》读后感(三):美籍德裔姐妹的命运:“未来一直在我们体内”

“活着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缺乏远见,理解能力有限。”

美国作家凯伦·休梅克根据她真实的家族经历,写著这一部以美籍德裔家族为主题的史诗小说。

这部小说中的姐姐伊丽莎白比妹妹格尔达年长十四岁,在格尔达出生的那一天,她的拇指根部被公鸡的利喙啄伤,形成一块S形的疤痕。

伊丽莎白赋予字母“S”庇护shelter、姐妹sister之意,包括格尔达这个德国名字Gerda,亦为庇护之意。

姐姐成了妹妹认知这个世界的窗口,是她的天堂与神明,姐妹情深,命运与共。

姐姐按照她们父亲的旨意,嫁给了富有的菲利普,却在妹妹五岁时,难产死在娘家……

姐姐难产死亡的可怕场景,成了妹妹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也成了摧毁她们原生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姐姐伊丽莎白去世十五年后,有一次妹妹格尔达在教堂做弥撒时与穷小子弗里茨·沃格尔相遇相爱。

叛逆的格尔达不顾父亲发出的“不好的下场”诅咒,坚定地选择与弗里茨结婚。夫妻二人在一座农场上,干着农活,彼此做伴,先后生下四个孩子。

有一次格尔达在乘坐火车回娘家的途中,亲眼目睹了一起针对一个美籍德裔男子的残忍暴行,心有余悸……

格尔达因她自己不受祝福的婚姻而无法与对她冷嘲热讽的父亲正常交流,甚至谈论她在火车旅途中的可怕见闻,这也因此成了困扰她终生的心病之一。

后来当格尔达怀上第五个女宝遭遇难产的同时,又碰上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夫妻二人双双中招……

庆幸的是,格尔达生下第五个女婴后,熬了过来。

虽然这个新生儿刚开始也因德裔身份,遭遇了一系列歧视,但好在还是遇到了善良的寄养家庭的有爱养育。

弗里茨也因流感而不用去服役,所有的人并肩作战,一起对抗死神!

这部小说集结了一战里美籍德裔身份认同危机和人类道德情感困境两难全的主题,

一战时的西班牙流感让本就处于劣势的德国无力抵抗,被迫宣布投降,小说中的沃格尔夫妇也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这部小说有些应景当下,无论如何,坚持到底,熬过去,活下来,才有爱与希望的重生,“未来一直在我们体内”!

诚如李娟在《冬牧场》里所言: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