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与地坛》读后感锦集

《我与地坛》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写作的零度

有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童年时期的伙伴,有种合欢树的母亲,海棠树下的奶奶,有胡同里的自家的院子,有老北京那些老庙宇和教堂,有树,花,光,影子,音乐,钟声……有时代背景的人和事,小恒,姗姗,六庄……也有跨时代的对生对死的意义和彻悟,张扬了春夏,收敛了秋冬,体验过程,不问结果,安静在心,不在地坛。经典因此而不过时!

《我与地坛》读后感(二):读后有感

《我与地坛》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我,让我能自洽,能跟世界融洽。

人生中的好运无法被一一设计,人生中的苦难也无从躲避。但幸福却是可以一直努力去获取的。人的出生是注定的,死亡也是必然的结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过程变得精彩,人生的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来。

也很感叹,相比于过去背负着“背景”、生活在那个年代无法自由言说、选择的人们,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大的自由,珍惜并善待。

《我与地坛》读后感(三):莫笑西风,何必枯荣

真怀疑他坐的是一驾战车,而不是轮椅。在地坛的荒芜里,顽强地盛装着自己,在一个人的队列里,在思想碰撞出的光亮里,一会儿站在最前列,一会儿隐没在树丛间,精神世界的繁华与闪亮,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高大上。我把书中开篇史铁生回忆地坛公园的那一大段堪称辉煌的排比句读给女儿听,并告诉她作者名字,告诉她以后你会读。《我与地坛》很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来阅读,一直陷在蜜罐中的他们开始浅尝愁的滋味,而史铁生会告诉他们更大的愁、更大的痛、更大的悲哀,无助的、无奈的,甚至是宿命的,那如何去面对?是报之以歌?抑或报之以痛?答案还是在书中寻找。(其实没有答案)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写下我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是种洒脱;“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是种达观。

而树语:莫笑西风,何必枯荣。

《我与地坛》读后感(四):读《我与地坛》:在真诚动人的文字中感受力量

读《我与地坛》时,能感受到史铁生老师的坚强乐观,但这乐观是生于苦难中的,不是欢天喜地的乐天派,而是因为还有写作这一使命而必得活着的乐观。

当意气风发、满怀对未来的憧憬时,突遭横祸身体残疾,这打击无疑是沉重甚至是致命的。史铁生从不避讳在文字中流露出他有过寻死的想法,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然后在这种痛苦中思考人生。苦难比幸福更能促使人思考,而这思考必须得有一个结果,所以为活着找到一个目标。“反正也不会更糟了,活一天是一天”,是抱着这样的念头而继续存在的。可即便如此,即便时刻怀疑“生”的意义,时刻陷在轮椅上的痛苦,终究是对“生”还是有渴望的。

从文字中不难看出史铁生老师对于健康的身体的向往,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对良好体魄的羡慕、嫉妒、自哀在《好运设计》等多篇中都有所体现,这辈子虽然无法实现,但总可以大胆而贪婪的去想象,带来片刻的满足。

除了写作使命所带来的力量,就是母亲的爱与付出让史铁生放弃死的念头。《我与地坛》中大致是这么说的:这园子里的每一处都有我的轮椅车辙印,而母亲的脚印又遍布每一处车辙印。子女的痛苦必是加倍落在父母的身心之上的。所以当史铁生和朋友交谈聊到“写作是为了让母亲骄傲”,我想其实坚持活着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让母亲骄傲”。

看到最后,《我与地坛》记载了史铁生无数的回忆,怀念的不只是地坛,也有那些年的人和事。到底是什么支撑人在苦难中活下来?我想是爱与热爱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地坛

开始一本新的书,必定要将前一本做个总结。

《我与地坛》文集,看了很长时间。。一开始是排斥的,对于生与死的思辨,史铁生先生写了很多,看的有些压抑,但是每每放下一段时间便又想去看,因为他的文字写的很美,细腻,生动。。对于整本文集,我是纠结的,一边欣赏字里行间抒发的情感,一边又觉得写的过于用力。。期间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对一些问题倒是有了一点新的认知,于是认为自己可以再看《地坛》了,整本看完,又接着走了二遍,文集是零散的,处处有生死,处处有回忆,带动着自己的思绪随之游离,从弱冠,到花甲,从走入地坛的孤独,到地坛在我的坦荡,觉得人生唏嘘,要怎样好好生活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我和儿子同时看的这本书,他和我讨论的时候说,为什么妈妈你读这本书觉得压抑,而我看完了反而通透了很多。。

是的,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同样的《地坛》,每个人心中又都有一个不同的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可以在这里坦然,面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面对自己的孤独和勇气,黄藤老树,废殿颓檐,雨燕盘桓吟唱,蜂蝶飞舞鸣歌,地坛有四季声声起伏的安宁。史铁生先生说,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慌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如若有一天,我们也能直面得失离别,坦然应对挫折困苦,那么我们还要去找安静的地坛么?还要去找地坛的安静么?也许不必,因为我已不在地坛,而地坛在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