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读后感(一):诗词与人生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整本书即是叶嘉莹九十岁之后的杂念,反复唠叨,直白简洁,可以说把这辈子提炼了一遍拿出来了。是书主要讲了三件事:1.叶嘉莹自己的人生总被时局、亲人推着走,到老来才算做了一个选择,就是回大陆教书。2.中国诗词是在人生的感觉中萌发的,总是充满活力。3.中国诗词的欣赏。

就第一件事来说,不独“忆恩师顾随先生”和“九十岁的回眸”谈了,讲诗词的时候,也反复提及。因为诗词本就是叶嘉莹的生活方式,她不仅生来就学诗、诵诗,长大以后又教孩童青年读诗,而且每逢世变、遭遇辛酸,总托付于诗词。所以叶嘉莹回忆人生,就是在回忆曾经吟诵过的、自己写作的诗词;反过来说也一样,将近百岁的叶嘉莹背诵诗词的时候,不知多少岁月会涌上心头。

叶嘉莹生于军阀混战的1920年代,长于日军侵华占据下的北方沦陷区。年纪不大的叶嘉莹已知生活不易,更由不得自己,正是“晚风翻怯舞衣单”。成年之后跟随丈夫到了台湾,又遭当局迫害,生活艰难。好不容易到了将近五十岁时来运转,可以到北美教书,因为丈夫不愿留在台湾,叶嘉莹只能另寻途径,全家移民。彼时她被要求用英语讲课,只能挑灯学习、不辍夙夜。等到改革开放,她才人生头一次自己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回国教书。这一教,就是四十年。叶嘉莹这九十多年来,有黍离之悲,有飘蓬之恨,也曾惆怅世事,终于千秋此时,可以说,是在诗词中圆满的。

这正是第二件事,诗词不是僵死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感受。我们学习、背诵诗词,本来就有一定的环境,一定的际遇。也许不如叶嘉莹那样动荡漂泊、惊心动魄,却也各分殊相、自成一身。我们人生遭逢巨变,或者登临高峰,或者跌入深渊,总有胸臆想要抒发,词穷时却发觉诗词里写得感同身受,说得清晰透彻。古往今来的诗人们,虽则情随事迁、世殊志异,但留下了一门语言最有生命力的表达。所以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有修养”是诗词生命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人倘若不识字,就只能等着别人念诗词给他听。即便诗词很好,要是念得不好,发音难听,也难触动人心。识字是很要紧的。更进一步说,能读得懂诗词,品得出味道,自然更好。这就是叶嘉莹一直以来教诗词的目的。本书主要讲词,词之美在于幽微,把不便说、不能说、不宜说的东西,用一种充满解释潜力的、象征性的、隐秘的方式表达出来,写出既富于美感,又朦胧微妙的文本,落成中国诗歌中的一支奇葩。叶嘉莹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讲第三部分,就不再赘述。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读后感(二):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她是诗词的女儿,也是风雅的先生。

她的一生传奇又坎坷,出身世家,少时丧母,中年丧女,颠沛流离。

好在她有诗词为伴,助她度过了那一段段艰难的岁月。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这不正是叶嘉莹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都在以诗词相伴,她自幼就学诗读诗,她能背诗,亦能写诗。少时作的诗虽稚嫩,却也真实地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

当父亲生死未卜没有音信,母亲在战乱中忧伤病逝时,她体会到了生死无常,“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在战乱流离中,虽身处乱世,但她仍有着一颗追求光明的心。“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当她因为丈夫入狱受牵连被审时,带着幼女寄人篱下的她只能“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后来丈夫出狱没有工作,全家都靠她一个人教书养活。因为丈夫不想留在台湾,她去哈佛大学交换学习后,就把丈夫和两个女儿都接了出去。可是“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她想回的故土却再也回不去了。

当她终于可以回国探亲时,看到北京的灯火,她流下泪来,一口气写下了一首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

正当她喜极而泣的时候,年过半百的她却惊闻噩耗,经历了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罹难的变故。“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经历了这人生苦难的她大彻大悟,“任它拂面雪霜飘”,她以诗词慰藉自己,平和地看淡了一切苦难。

叶嘉莹先生说,她的一生都不是她的选择,结婚不是她的选择,到台湾去也不是她的选择,去美国不是她的选择,留在温哥华也不是她的选择。

当她一切都失去了,她做了一个最后的只属于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回国教书。

因为对诗词的热爱,她希望把中国古典诗词传播给更多的人。

尽管这些诗词已经历经千百年,但是诗词里的生命力却生生不息,现在读来,依然会让我们感动。

也许,这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力量,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读后感(三):在黑暗的永夜,心头的灯火仍闪动

我记得好像是13还是14年的冬天(天哪,竟然已经过了八九年了!),叶嘉莹先生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录一个央视的节目,当时我有幸参加现场的录制,那应该是我距离叶先生最近的一次。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节目的内容,但叶先生虽然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矍铄的状态,以及在谈到华夏诗词时的热情一直让我难以忘记。是啊,无论多大的年纪,在谈及自己的热爱时,她目光炯炯,永远是少年。

这次读到这本《叶嘉莹说诗词之美》,再一次受到震撼。我觉得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感体验,之前都被应试教育给糟蹋了,让我们觉得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考试,为了那几分的成绩,把古诗词中的美不胜收的意境和动人细节都抛诸脑后,真的太可惜了。我觉得在我们告别应试教育之后,真的有必要重新去读一读这些美丽的瑰宝!

年少的时候很喜欢苏辛的词,觉得只有豪放派才与我心有戚戚焉!有一次和朋友讨论到冯延巳的词,我说这种小词太儿女情长了,朋友却说,豪放词有豪放词的美,小词也有小词的美,只是美不同而已。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这次在书中再次读到冯延巳的词,叶先生说,这种无缘无故涌上心头的,便是闲情,是非常微妙的词。你为什么这样烦恼?你为什么这样哀伤?我把它抛弃,我要它离开我,要摆脱这个闲愁,我用尽了我的力量,可却拂之不去,他把内心的哀伤痛苦无以言说的话,通过小词写了出来,世人读到,便可以深深共情,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情绪罢!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本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诗词解说,而是授之以渔,告诉你如何去读诗,如何去解词,如何去从中发现隐微之美和共情的感动。就像叶先生说的,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