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锦集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锦集

《渔夫和他的妻子》是一本由[德]菲利普·奥托·龙格 著 / [德]雷娜特·莱克斯 改编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一):还记得海边旧房子里的渔夫和老太婆吗

我们看过的格林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讲的是一对渔民夫妻,渔夫打鱼,妻子纺纱,日子虽然清苦,但夫妻一起劳动,不至于没饭吃。有一天渔夫捞起一条金鱼,金鱼竟然开口说话,请求渔夫放了他。善良的渔夫照办。回家后把这件奇事告诉妻子,妻子却要渔夫去金鱼那里要东西,先要一只木盆,然后要当贵妇。当老头儿从大海边回到妻子那儿时,他看到老太婆站在一座高大楼房的台阶上,穿着名贵的黑貂皮坎肩,头上戴着锦绣的头饰,脖子上围满珍珠,两手戴着嵌宝石的金戒指,脚上穿了双红皮靴子。勤劳的奴仆们在她面前站着,她鞭打他们,揪他们的额发。妻子并不满足,她要当女皇,接着蛮横地要求当女霸王,并叫金鱼来服侍她。金鱼听到渔夫转述这个要求时一摇尾巴游进大海深处。渔夫回到住处,发现华丽的楼房没了,那里只有原来的旧泥棚。

和多童话故事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情节都会有所改动。《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情节改动不大,基本上遵循原来的脉络,贪婪的妻子一步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本绘本的精彩之处是插画。当渔夫去钓鱼时,海面风平浪静。随着渔夫开始提要求,海上天气随之变化,要求越高越离谱,天气越阴沉晦暗,直到渔夫说,妻子相当上帝时,“外面狂风呼啸,房屋和树木被刮到,大山在颤抖,岩石纷纷滚落到大海里。天空一片漆黑。”画家用炭笔狂扫画面,表现“天地不容”的感觉。

古老的童话故事流传到现在,被插画家呈现出现代感。绘本里出现火车和汽车,故事也出现“轮船”这个现代运输工具。这本绘本其实也在提醒读者,贪婪之心,在任何年代都会有。

画风呈现真实与虚幻的交错,让人不得不赞叹。无论是文字本或绘本《渔夫和他的妻子》出版过很过版本,大部分是以颜色鲜艳分明的儿童版为主。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这个版本,很具有收藏价值。插画由德国著名绘本插画家乔纳斯·劳斯洛尔创作,故事由德国绘本作家雷娜特·莱克斯改编。两人的合作,保留格林童话的叙述特征,增加现代元素,让这本经历两百多年的经典童话换发新的光彩。

/h��T��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二):从欲望这件事说起

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件鼓励自己进取,积极向上的一件好事。

家庭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基本都来自于一代一代人孜孜不倦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然而很多时候,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欲望,又能轻而易举的获得,就逐渐变成了贪婪,最后自己迷失在欲壑之中。

由德国作家菲利普•奥托•龙格写的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现在经由德国作家雷纳特•莱克斯改写,德国插画作家乔纳斯•劳斯洛尔配图的儿童绘本,在国内由北京联合出版社重新出版。

这本书的封面图片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正坐在新的小木屋前,幸福的牵手而坐。

我忍不住的会想:假如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会不会就是最好的时刻?

这本书的绘图色彩没有普通绘本的鲜艳明快,整体色彩灰暗凝重,看的心头沉甸甸的。

打破平静生活的是一次普通的垂钓,渔夫放生比目鱼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想法的,他只是本然的做了他想做的。

而妻子认为他需要去要求什么,因为他对于比目鱼的恩情。

一次次渔夫都为妻子的欲望充当实践者。我在想在这整个过程里,渔夫是什么角色?他这样不辨是非的帮助妻子,只是为了维持住自己作为丈夫的好形象?还是渔夫本也贪婪,只是由妻子来表达?

小时候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觉得妻子的贪婪愚蠢至极。现在回头再看暗问:是谁给了妻子滋长贪欲的土壤?

如果渔夫会拒绝,如果比目鱼会拒绝,那么作为这个妻子,她又如何才能拥有这如深渊般的欲望呢?

人的很多欲望基本都是高于实力的,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欲望,我们都极其努力。

我想: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仅仅是发出指令就可以实现欲望,那么我也会如此贪婪。

我还在想:是什么促使比目鱼上钩的?难道不是鱼钩上的诱饵吗?难道这会说话的比目鱼不知道吞饵的后果吗?还是心存侥幸以为可以逃脱?如果比目鱼不求救,而是愿意承担赴死的后果,那么妻子是不是就没有了贪婪的机会?

一个卑微的生活于苦寒而三餐不济的妇人,如果有机会过上自己羡慕期待了很多的生活,那一刻她一定会死死地抓住!

所以,我认为,在这一步一步的递进之中,渔夫和比目鱼也是有责任的。

这本书的每一副插图都让我心痛,呼吸紧张。从比目鱼被放生事身后的鲜红血迹,妻子被岁月侵蚀的愁苦的脸,海边逐渐增加的各种生活垃圾,和渐渐狂风暴雨的大海......

每次欲望的升级,贪婪浮于面孔的狰狞,大海的愤怒,人类的肆意破坏都入木三分的刻画的淋漓尽致。心随着故事和画面收紧,疼痛。

经过这一切的过程,妻子想变得像上帝一样。而上帝并不是人类以为的可以凭借神力为所欲为,而是,一切回归最初的平静,一切都遵循事物本来的样貌。

此刻,我很想知道,妻子是能更珍惜眼前的生活还是又轮回到怨恨里?

这是个值得和孩子一起共读和讨论的故事。在故事里,我们又会是谁呢?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三):是什么毁掉了原本快乐的生活?

人生下来就懂得追求自己需要,对自己有益的事物,凡是令身体舒适的人或物或事,都将成为上瘾的最终原因,然而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人们,一味追随利己的先天本能只能造成一片混乱,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这是一代代人经过实践惨痛受教而得来的,因而出现各种方式试图告诉后来者,某些路不可以走,某些欲望需要靠更高的修养、理性、意志去平衡掉。

这本《渔夫和他的妻子》就是流传两百年之久的哲学故事,其中蕴涵的道理或许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些太过深刻,或者说孩子们现在的能力还不能完完全全理解透彻,但故事中的结局和需要的思考,足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一段关于快乐与欲望的信条,一旦超越了界限,便失去了快乐。

故事并不长,如果读得快,十分钟也就翻完了整本书,但不同的是,如何与孩子一点点分享其中的道理,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思考的一部分内容。

整本书配有大篇幅的图案,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们在读故事时,甚至可以和孩子们一边阅读一边从图中找出对应内容,提高整本书的利用率和趣味性。

对于故事的情节,则有两个转折点。

其一是渔夫的善良,放走了这条可怜的比目鱼。整个故事来看,渔夫的性格与价值观同他的妻子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渔夫的内心一直认为放走比目鱼是人性使然,是情理之中,这根植于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力与爱惜自己生命的愿望。当他被催促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我救了你,所以你要无条件满足我”这个霸道因果为前提,向比目鱼索要更多利益时,他的内心是不认可,羞愧甚至带着些愤怒的。他不愿以此威胁,就如同许多人用片面的道德绑架对方一样,这样做并非道德的本意,就像比目鱼需要报恩,却没有义务报答超过界限的无理要求,即使这个要求者是曾经放自己一条生路的人。因为要报答的恩情早已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强横要求中消耗殆尽。

其二是渔夫妻子的贪婪,是她不可压制的欲望最终让她从快乐之上跌落而下。本来一个小木屋,干净的厅室和大床、食物用品,足以让老两口过上比之前幸福百倍的日子,至少不用在破船上凑合度日,不用担心风吹雨林,他们有木椅和庭院,他们有暖和的壁炉。只是,一个贪婪的念头如果我再提个要求,只是稍微高一点,对方也一定可以答应的。就这样,渔夫的妻子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最后的愿望与最初的小木屋比起来,差距之大简直令人惊恐,当时的她像极了失去理智、杀红眼的疯子。当人被欲望完全控制时,的确可怕得很。

没有长篇大论,每篇配图边的文字简洁明晰,却值得寻味。《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背后,藏着的是人生快乐与欲望的权衡。想要获得快乐,先学会平衡下躁动的欲望。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四):当老故事遇到新插画

《渔夫和他的妻子》是一个很古老的德国民间故事,这个故事很有些年头了, 在流传过程中也有很多版本,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就曾写过和这个故事差不多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书中有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如,渔夫钓到的是比目鱼还是金鱼,渔夫的妻子一开始要的是木盆还是小木屋等,故事的中心思想始终如一,那就是做人要懂得满足,不要太贪婪。

相对于别的版本来说,天略童书馆的这本《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文字在很多地方保持了原作民间故事的风格。

故事的内容我们都很熟悉:从前,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一条破旧的渔船里,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渔夫捕到一条会说话的比目鱼,声称自己是中了魔法的王子,请求渔夫放了他。渔夫依言放走了比目鱼,向妻子说起这件事,没想到勾起了妻子一系列贪婪的愿望:先是要一座小木屋,愿望达成后,又要别墅,接着想要当国王、女皇,继而想要当教皇,最后竟然异想天开想要当上帝。结果,比目鱼一下子把他们的生活打回了原形,中间所有的变化成了梦一场。

故事中,渔夫妻子的要求一步一步升级,得到满足后,胃口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和渔夫说话的口吻由抱怨变成命令,变成强迫,与此相对应的是海水颜色的变化,先是清澈的,然后变得又绿又黄,接着变成紫色、深蓝和灰色,再变成灰暗,最后变成暗灰,颜色越越暗,预示着比目鱼的心情也越来越坏。和海水颜色变化对应的是海水状态的变化:一开始,海面是平静的,后来是“汹涌起伏,散发出一阵恶臭”,随着渔夫妻子要求的提高,海水“开始从里往外翻腾。狂风卷起浪尖的水沫,抛向岸上”,后来,“大海像开了锅一样,海水汹涌激荡,浪头拍打着海岸”,海水的动态就是比目鱼的心情写照,虽然比目鱼的语言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海水的状态无疑显示着他的心声。到了最后,“大海掀起的滔天浊浪,有教堂的尖顶那么高,浪尖上顶着白色的泡沫”,对于老太婆的贪婪,比目鱼已经忍无可忍了。与此同时,大海周围环境的变化也预示着事情越来越失控,老太婆的贪婪越来越没有边际了。景物的不断变化推动着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也渲染了比目鱼的心情,把读者的心吸引到了故事中。

渔夫每次走向大海向比目鱼请求好处的时候,这些变化就出现了。如果渔夫能发现这些变化,并能及时劝说妻子收手,故事可能是另一个结局。淳朴的渔夫虽然对妻子很不满,但还是照妻子说的去找比目鱼。每次去,说辞都是一样,就是那首魔法诗。这首诗体现了渔夫的木讷和无奈,反复出现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更增加了民间故事的特性。

和文字的这种传统性不同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本书的插画。插画没有用那种古老的、传统的想象或者梦幻的画面。相反,插画师乔纳斯•劳斯洛尔采用了一种现代的写实风格,画面浓墨重彩,充满视觉冲击力。画面中的大海壮阔雄奇,人物的服装和神情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渔夫从头到尾只换了一身衣服,一开始就是帽子、衬衣、毛衣,外罩渔夫裤,只有在他妻子想当教皇的那一节中,因为天气太坏,他换了一身橙色的衣裤,戴上了护目镜。渔夫的妻子则是从穷苦的渔夫妻子,一步步变成了阔太太、国王、女皇、教皇,衣服、帽子越来越精致华贵,神情则越来越蛮横、倨傲。和身边变化对应的则是周围建筑的变化,先是一条破渔船,再是小木屋,然后是别墅,再是城堡、皇宫、教堂,一切都是现代化的风格。甚至,文中还出现了在“从前”的民间故事中绝对不会出现的汽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产生了一种非常怪异却震撼的影响力,让人过目难忘。

插画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画面的色彩。书中,整个故事都被一种深暗色调笼罩着,给人一种肃穆、压抑的感觉。即使在故事刚一开始,大海还很平静的时候,画面也是以深蓝为主,间以灰白、深绿,随着故事的发展,画面颜色越来越深,在渔夫向比目鱼最后一次请求的跨页中,是整个大海的图景,大片大片的暗黑色,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发现,故事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几乎没什么分别,相同的大海背景,一样的渔夫在钓鱼,旁边还有一条破旧的渔船。嗯,那条渔船现在应该还在那里。插画在颜色和情节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

古老的故事,配上充满现代感的画面,让整本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讶异的同时,也更容易想到画面和文字以外的东西,让老故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想,这也是民间故事表现方式的一种探索发现吧!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五):再读《渔夫和他的妻子》后的感觉

首先,这是我第二次读这个故事,第一次读至少在十年前,或者更早,已经记不太清了。当时是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我依稀记得课文里边有个插图,里边是一尾金色的鲤鱼,还有一条建有小屋子的破船,仅此而已。当然重点不在插图,而在于故事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我第一次读完故事,首先感觉这老太婆太可恶。生而为人,怎么可以这样贪婪呢?有欲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想改变贫穷的生活现状也很正常,毕竟人都是往高处走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过高质量生活的权利。然而,当贪欲形成一条无底洞时,再好的生活也是填补不了的。正所谓欲壑难填正品这个道理。

那么,老太婆的欲望刚开始就这样无穷无尽吗?答案并不是。因为老太婆的愿望刚开始很简单,她只想搬进一个能避风雨的小木屋即可,不再住在那个整日漏风滴雨的破房子里,远离那个充满鱼腥味的破船就可以。她仅仅这一个愿望,因为生活太苦太难了,如果能够稍稍改善一下生活,那便是上帝的最大恩惠了。可是,对于一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来说,幸福生活无疑来得太过突然,来的太迅速了,迅速到她连适应的时间都来不及,好生活就已然从天而降。

那么这时候的老太婆应该是什么状态呢?我觉得就是一夜暴富的人不知道如何去消费这些财富。所以她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幸福已经变得手足无措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去经营,这些东西远远超出她的能力和认知范围,所以她剩下的只有茫然,茫然以后便是空虚。太多的空虚促使她产生太多的欲望,希望一一填满这些空虚。然而,凡是不经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生活是永远也不会幸福的,因为她没有一个内心的厚重基础去承受。就像如今社会很多人都羡慕马云的财富,然而真正给他那么多钱时,他并不一定会懂的如何去经营财富。所以,幸福生活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经营的,别人是给予不了的。就算给的物质再多,你也不过是一个暴发户。到头来,还是有一天会坐吃山空,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此时此刻的渔夫在做什么呢?他很明显是一个善良而诚恳,老实巴交的受苦人,他的生活哲学是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绝不贪图外来的不义之财。所以当他捕到了金色鲤鱼时,并没有太过的惊喜,而是很坦然置之。而金色鲤鱼请求他放过他时,他理所当然的放掉他。这是他秉性里蕴含的善良,而不是夹杂着任何利益交换的存在。所以当他妻子要求他去找金色鲤鱼寻求好处时,他首先觉得很不情愿,觉得自己的善良被出卖了,成为了被交换的筹码。很显然,老渔夫是把善良看的比物质财富重要的多。但是,他即便很不情愿,还是在妻子的怂恿下去找了金色鲤鱼,并且一步步的说出他妻子无耻而无理的要求。

由此可见,老渔夫的生性善良,但是善良中缺乏着一种刚强,而多了几分怯懦,所以才在妻子的一步步催逼下一次次的走向金鲤鱼。我们同情老渔夫,但是他的特性中有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软弱。这才是很多读者感到压抑的地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充当老渔夫的角色,面对生活的苦难,以及家庭的纠纷,无可适从。

金鲤鱼很显然是一个生活在上层社会的角色,而有一天不小心落入底层,恰好又受了底层生活的人民的热情帮助,而这个帮助几乎是救命之恩了。所以金鲤鱼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他一次次的纵容渔夫妻子的要求。实际上是他想尽可能的帮助下层劳动人民。然而他的理念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而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打开了一个人性的贪婪的洞窟,而一望见不到底。所以,他在看明白了这一切是徒劳无功时,他也变得很愤怒了。他想要给这个人性的弱点以最大的惩罚。那么什么才算是最好的惩罚呢?

中国人有句古话,不知道是老子还是哪位圣人说的,“欲先取之,必先与之。”而金鲤鱼采取的恰好是这一点。当把一个人放的越高,那么他跌下来的速度则越快,结果也越惨。所以,金鲤鱼给了他能够给的所有,在最后无能为力时他收走了之前给予的一切。渔夫妻子又回到了那个破旧的房子,和那个充满鱼腥味的破船上。一切好像都未曾发生过,人生原来像梦一场。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主角都是悲剧。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在无法有效掌握已有的财富时,他也就没有办法去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一个人的视野和眼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站的多高。渔夫妻子的视野永远停留在那个小破屋里,所以她即使站在教皇的位置上,她依然一贫如洗,空白的像纸一样。这是很让人难过的事情,当然也有许多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故事绘本是一本特别好的作品。可以说和素描教科书一样了,如果作为儿童书籍的话,故事和画本无疑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对于刚开始阅读的孩子而言。

(自己没事时胡乱涂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