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米之道读后感100字

小米之道读后感100字

《小米之道》是一本由(美)克莱•舍基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米之道》读后感(一):小米之道——怎么推

对于初创产品来说,我们作为推广运营,首先明确以下几点

1、过市场调研的方法找到用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2、根据用户需求,做好需求分析;迅速完成原型,做好设计,快速开发,做好产品测试,保证用户体验

3、同时建立自媒体通道以及构建增长体系,为种子用户和后期运营打基础;

4、获取种子用户,跟踪并做好意见反馈,做好数据分析,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体验。

————转自推广人交流网站“怎么推”

《小米之道》读后感(二):不适合2017年之后阅读

或许这本书的卖点有三个:1.作者是老外 2.雷军内部讲话 3.小米

那就来说说这三个卖点:

1.作者是老外。

首先不得不说,很多人都会好奇老外写中国公司会怎样。

就像十多年前在路边看到一个老外有人觉得新鲜一样,希望从老外的笔下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ok。这本书从某种角度来说,完成这个任务了。

作者在一次偶然机会买到小米手机m3,被周围人羡慕之后,有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遂对中国这个公司产生好奇,开始了对小米的观察。作者认为,小米手机的定价低,那么它就不需要比苹果手机做的好,它只要比同类产品做的好就够了。这个观点还蛮新颖的(在我看来)。因为近几年国产手机除了内部竞争,喊的最多的就是超过apple xx 功能,接着就会有各方粉丝据理力争。可是我们真的有必要在每一个方面都超过apple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首先作者写的很多事情发生在过去,比如M3,M4,而现在已经发展到M9,国内国外的手机行业已经不是写书时的情况。当然部分作者预测的内容,其实现在也已经有了答案。比如小米现在不是一家独大,华为魅族等品牌依然在市场上活跃。还有前两年出现的锤子

《小米之道》读后感(三):2星|《小米之道》:2015年的小米宣传稿,没有新的信息与观点

英文版出版于2015年。非常奇怪小米现在才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书中关于小米的信息与观点都是公开资料可见的,没有新意,我感觉基本就是小米宣传稿。书后附了两篇雷军最近的演讲稿。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的点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除了上海这个人口是纽约3倍的城市,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这个纽约人表现得像一个乡巴佬。#133

2:很少有什么东西能让18岁的年轻人觉得一个中年男人很时髦,但这部Mi3做到了。#141

3:只有三件个人物品是不管哪个国家的人都会随时带在身上的。前两种是钱和钥匙,并且在以往的3000年里,只有这两种。直到不久前手机这个人类最新发明的加入,才打破了这种局面。#162

4:美国青少年一直声称无法离开手机而生活,但这种表达其实在发展中国家更名副其实。#166

5:大量中国企业开始将所有环节搬到国内,努力让“中国设计”意味着“优质”,而不仅仅是“山寨”。这种路径在20世纪70年代由索尼采用,该公司的创建者决定不让“日本制造”继续成为一种羞辱。#195

6:虽然人们经常把小米与苹果相比,但实际上它的产品线和中端定位更接近三星手机。#251

7:但小米绝不会这样做。它很少降价促销,更常见的做法是加快软件的更新速度,这样更省钱。#379

8:小米绕过了传统的商业信条:“好、快、便宜,三者之中只能选两个。”#419

9:很多人试着去填补小米没有实体店的空白。2014年,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都出现了假冒的小米商店。#428

10:赛博数码广场的这个区域,比任何其他楼层,甚至比那些出售零部件的摊位,都更能体现数码产品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一种可以自由制作、修改的普通物件,毫无神秘性可言。#741

11:如果你的产品能吸引到5%的中国人口,你的市场就相当于整个法国那么大。#811

12:从小米在智能手机上的赌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到10%时,雷军和伙伴就看到了未来。2012年,在推出第一款手机一年后,雷军说:“我希望到2013年,2/3的中国人都用上智能手机。”他无疑是正确的。#841

13:最近,笔者(金错刀)跟雷军深聊了一下,就从雷军手绘的这张图说起,我称之为小米模式2.0。【深聊了一下,好怪异的说法。是聊了10分钟吗?】

《小米之道》读后感(四):“互联网预言家”克莱·舍基如何看待小米模式

作为一名来自美国的互联网思想家,克莱·舍基在中国被广泛熟知是在2011年之后,当时,一向低调的马化腾公开为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作序推荐:“克莱·舍基的每一次发现,其实都是在提示我们,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维度。”

早在数年前社交媒体刚兴起时,克莱·舍基便在《人人时代》中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等一系列观点。的确,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快速发展,人人都在享受分享所带来的“红利”,这一切均能证明舍基的预言已大范围实现。

《认知盈余》则观察人类的联网如何让我们将自由时间看待成一种共享的全球性资源,并通过设计新的参与及分享方式来利用它们。作为最坚定的“共享主义”倡导者,舍基认为,人们该学会建设性地利用自由时间,从事创造性活动而不仅仅是消费。舍基在这本书里相关预测也在Airbnb, Uber,滴滴、共享单车等项目中不断得到验证。

虽然未来很难预测,但克莱·舍基的观察到这儿还远没有结束。

这个严谨的学院派又将关注点聚焦到了中国,聚焦到了风口上的小米。

当被问到“中国科技有很多面向可以书写,为什么选择小米为切入口”时,克莱·舍基回答说:“对西方人而言,小米崛起不只是一条新闻快报,他们需要知道小米代表的意义。”

“当美国人谈论起中国,有些朋友总会说中国在这些、那些领域落后,但我常回应,中国的改变以两种方式呈现:变化来得晚,但说变就变。小米就是一个代表。”

克莱·舍基从来不是拿着望远镜观察中国互联网,而是成为了深度用户、成为了参与者,并且他对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前景相当乐观。

2014年下半年,舍基带着一家人移居上海,到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媒体研究。有一次他在地铁站迷失了方向,在人口是纽约三倍的上海,舍基自嘲自己就是个乡巴佬。下错了站的舍基穿梭在令人晕眩的大片商店和走廊里,环顾四周,他很快注意到了“一部非常别致的手机,全黑、流线型、非常有风格,手机上的logo是Mi3”。

从此,舍基开始关注小米科技,他的观察从小米作为一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代表出发,同时透视中国手机品牌向外出走的挑战。通过对小米复杂商业模式的抽丝剥茧,他梳理出了小米崛起背后的逻辑,用通俗的话总结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小米崛起的双重风口

一是新国货趋势。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们要求产品在便宜、实用的同时,也要求手机能凸显自身身份。小米正是以此为基础,成功地推出了小米手机等爆品,制造了一种流行时尚。

二是物联网趋势。克莱·舍基认为这是一个逐渐变“软”的世界,未来所有复杂物体都会被设计得像软件。小米投资人刘德显然也认同舍基的观察,所以才有自信说:“我们从不在乎卖出多少手机,我们在乎的是用户转化率。”因此,创业之初的小米没有像微软一样和其他手机厂商合作,直接获取利润,而是以MIUI为切入点,介入到了手机的制造。此后,又在软件带来的庞大用户流基础上,将商业模式转化为硬件+互联网+新零售,保持着十足的开放性。

地利——头号生产者和头号消费者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但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说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工厂的头号生产者和头号消费者。而这种环境为打造世界级企业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小米等本土企业可以先在国内市场这个温床上快速成长,然后突破国界去世界市场攻城略地。

雷军的野心是让小米成为盛田昭夫麾下的索尼,盛田昭夫希望将“日本制造”从廉价制品变成优质产品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强调产品的中国声誉。现在,小米在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乌克兰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角逐国际市场将是中国手机行业的第三波风口。

人和——“先导性用户创新”

在发布第一款手机之前,小米就主动要求深度用户每周提供对MIUI的测评,直至今天。小米发烧粉这样的深度用户通常非常了解产品,甚至甚于设计者自己,他们对产品的修改和调整也经常被添加到产品标准当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埃里克·冯·希贝尔(Ericvon Hippel)把这种用户参与称为“先导型用户创新”。

小米这种将消费者变为协同者与营销者的做法,与当时大洋彼岸克莱·舍基推崇的“大量的热爱型用户点滴输出可以汇聚出巨大的价值”的观念不谋而合。

在克莱·舍基后来的实地观察中,小米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的确来自于和用户做朋友,不低估用户的力量。从技术完善到口碑营销,小米借助用户协同带来的巨大力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跨越。

当然,克莱·舍基也注意到了中国安卓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同苹果、三星等拓荒者普及了智能市场,而后来者小米在高端、低端之间创造出了中产阶层的需求市场;现在,迅速模仿并跟进学习小米的“友商们”,把小米手机又挤到了一隅。小米教会了国内外的竞争对手如何满足用户需求,而自己则陷入了华为、VIVO、OPPO等友商技术和线下渠道的双重夹击。

雷军开始摇旗呐喊“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小米模式,但在大众眼里,变成“杂货铺”的小米真的太不专注了。小米的转型到底是坑,还是桥,也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但是,纵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小米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新物种、创新者。和其他引入国外商业模式,进而强化本土化构筑壁垒的企业相比,小米走的是相反的路线:依托中国的内在优势诞生,却创造出了可以向世界扩散的全新商业模式。

如果说《人人时代》阐述的是现代互联网经济下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认知盈余》探讨的是无组织的时间力量如何影响这个世界的经济和商业。

那么,克莱·舍基这位“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现在则通过《小米之道》意欲传达给中西方一个事实:

小米的快速崛起代表了一种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在万物有“芯”的大趋势下,小米模式是全世界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产品都必须学习的标杆。

《小米之道》读后感(五):关于小米和雷军的未来,这本书或许提供了最客观和最长远的视角

东学西渐正当时。

中国在数字经济、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人工智能等领域明显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尤其是已经被外国人复制的支付模式、共享单车、生态逻辑等,均属脱胎于中国的新物种,依托中国的内在优势诞生,已经向世界扩散的全新商业模式。

观察:中国模式正在被美国复制

曾经,在中国的科技互联网界,创业者们似乎一直都是跟着美国的脚步亦步亦趋:美国有了雅虎,中国就有了搜狐;美国有了谷歌,中国就有了百度,美国Youtube火爆,中国优酷也随即推出……这些企业构筑自我保护壁垒的方式,大多是强化中国市场绝无仅有的优势,以此来抵御国际互联网巨头渗透。然而,这种格局注定让企业失去了向外扩张的部分可能性,因为走出中国市场也就意味着它们失掉了自己最大的优势。

如今,C2C(Copy To China)这样的借鉴情况发生了大逆转。这种逆转不仅仅体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美团做的比Groupon还大,本土滴滴把Uber中国给兼并了;更体现于中国模式的强势反向输出(to China Copy)——以高铁为样本的科技创新模式输出,以共享单车和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模式输出。

如果说前期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存在根基是依赖本土优势,那么以小米为代表的这类新物种企业,则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逻辑基础发生了转移。虽然小米以及共享单车等行业也是建立中国的优势上,但这种优势却是全球共性的。

随着中国互联网规模的持续扩张,中国企业已完全不需要经过西方模式的过渡,而是能够直接针对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中国催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外向型的,它具有十足的向世界扩张的能量。

手机是具有全球共性的产品,它既是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子产品,又是互联网的核心入口。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的本土环境中,互联网界对于手机行业有着超乎寻常的天然敏感性,这也决定了其在手机行业变革的风浪中必然站在世界产业的前沿,由此中国企业诞生的商业模式,必将对全球互联网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一位来自美国的互联网观察者,克莱·舍基成功预言了“共享经济”和“人人都是自媒体”。2014年,他带着一家人移居中国,到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媒体研究,从而对中国互联网和中国企业的审视把握更深一步,并很快推出了《小米之道》这本预言之作。

“中国企业的崛起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小米更是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中国从模式输入到模式输出的大逆转。”

象征:我们应该向小米模式学习什么?

“对于西方人而言,小米崛起不只是一条新闻快报,我们更需要知道小米模式代表的中国意义。

”在《小米之道》中,克莱·舍基表示,小米模式的创新比小米公司的成功更重要,小米建立的这套逻辑成立的商业模式,以及小米不同阶段的不同应对之策,对于中西方创业者和互联网从业者都有借鉴学习的意义。

小米崛起:

2010年小米公司诞生,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代小米手机,并以比市场价占据较大优势的超高性价比迅速俘获一批消费者。2014年,小米一举跻身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其估值超过45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初创公司。

向超速崛起的小米学习什么?

第一,风口+用户运营思维

物联网的突飞猛进,使得手机逐渐演化为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这个大趋势,雷军很早就意识到了,并开始在内心中规划起利用这一风口的方式。当小米发现操作系统是安卓手机巨大的痛点时,便开始打磨MIUI,从而获得了最初的阵地。

在研发MIUI的过程中,小米非常重视生态系统建设,让用户都能参与到产品设计和服务方面中来,从而聚拢起了大量发烧级用户,他们不但帮助完善MIUI,还成为小米手机的免费营销人员。靠着前期积累的用户关系和渠道,小米很快就实现了井喷式爆发。

对于创业者而言,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都能诞生像小米一样的独角兽企业,而最大的软肋就是找痛点不给力,创业者要做的是在这个“风口”上找到一个真正的痛点性需求,并且找出用户可感知的最优解决方案。

第二,做到极致,爆品绝杀

所谓爆品,简单说就是单品绝杀,靠一款产品闯天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苹果、特斯拉这类新型互联网公司。小米的爆品哲学就是“一个单品,一个产业痛点要击穿基本盘”。

互联网时代,爆品意味着流量,就意味着口碑,就意味着销售额,就意味着效率,任何小众的产品都能在长尾效应下聚集大量的需求,单品打天下已是可能。所以,初创期的企业要集中资源,把所有的能量放到一个产品上,聚焦于一点做到极致,专门去打造一款爆款性价比产品。

第三,依托本土优势构筑国际化战略

克莱·舍基认为,庞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中国不但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为打造世界级企业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小米自诞生时起,就致力于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它不但花费巨资购买了域名,而且很早就开始着手迈出国门。

“在中国,趋势出现常常晚于世界其他地方,但一旦有动作,速度就会比其他地方快。”人口和经济的巨大优势,让很多创新模式都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事半功倍。中国的初创企业完全可以在国内市场这个温床上快速成长,然后突破国界去世界大市场攻城略地。

小米跌落:

2016年是小米内部最痛苦、最黑暗的“补课元年”,在中国不但被华为碾压,而且OV也轻松超越,最终小米跌出了全球前五。有报道称,小米估值已从顶峰期的450亿美元下调至40亿美元,暴跌400多亿美元,小米已是“亚洲黑莓”!

跌落神坛的小米有什么教训?

第一,缺失的线下阵地

低成本+互联网营销的打法让小米红极一时,米粉遍布天下。但时过境迁,目标群体的消费力也趋于饱和。角逐线下市场,是智能手机崛起、三四线市场换机潮之后,中国手机行业的第三波风口,但小米长期专注于电商,这就有个致命缺陷:电商只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到今天为止,90%的人买东西还是在线下买。

当一个趋势特别巨大时,它就会超过人们的认知水平,没有人能够提前把握一切,即使你是风口教父。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战略模式,不断调整升级,寻求最优突围路径,使公司免于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

第二,尚未构筑好护城河

小米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以其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手机制造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苹果、三星等拓荒者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而后来者小米在高低端之间创造出了中产阶层的需求市场;现在,迅速模仿并跟进的友商们,把小米手机又挤到了一隅。特别是华为荣耀性价比产品线的崛起,是充分学习过小米打法的,堪称“像素级的模仿”。

小米无能为力的原因主要在于尚未构筑好纵深粘合的护城河,一方面是技术上缺乏强有力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其目前所最擅长的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也最容易被模仿,品牌粘性尚未形成。因此,经历超速发展的创业公司,切勿迷失在短期战术胜利和数据泡沫的幻境中,一定要落地补课,以抢占用户心智、提升用户转移成本、调整迭代战略等方式,拉大自身与行业对手之间的距离,构筑坚固的护城河。

小米逆转:

小米似乎挺了过来。2017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2316万部,季度出货量首次突破2000万台,创造了小米史上单季最好成绩。在7月发布的内部信中,雷军颇具自信的引用了业内人士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除了小米!”

向成功逆转小米学习什么?

第一、爆品级的技术创新

在雷军的“铁人三项”模式中,手机是核心,手机是支柱,手机是“硬件”链条旗舰,手机是绝对不能输的战役。所以,小米在技术创新上,越来越猛,这是因为雷军选择了一个新的模式:爆品级的技术创新。有的公司是1个产品线投1个亿做研发,投10个产品线,可能一共卖1000万台。小米基本上是投10个亿在一个爆品研发上,单品销量就能过1000万台,但效率极大提高。

可见,互联网企业要开发出流量产品,让流量产品带来实际的流量红利,同时借助持续更迭将这些流量稳住,黏在自己的平台上。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被数据欺骗,有些流量红利顶多只能是短时间内抖机灵刷出的“流量泡沫”。

第二、快速迭代是核武器

小米模式这几年是在不断迭代升级,就像一个旋风一样,不断加进新的东西。随着手机市场逐渐陷入红海,小米开始利用手机领域的经验,大规模涉猎其他产品,打造自身的生态链。手机掌握着巨大的线上流量,加上足够丰富的生态链产品作为支撑,雷军开始着手打造新零售体系。

99%的失败者都死于没在第一时间把握时代的先机。互联网企业没有十年磨一剑,而要小步快跑,只有比巨头、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顺势而为,顺时而变,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第三,获取用户的强信任

从2010年8月16日到今天,小米一直坚持每周五发布MIUI新版,这一定海神针是小米没有倾覆,这是小米逆转的的关键,也是小米区分于三星和华为的核心秘诀。

什么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条是“以用户为中心”。坚持“真诚+热爱”,一切纷至沓来。

第二条是“只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

第三条是“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极致”。。

第四条是“克制贪婪,用户才会产生强信任。”“克制贪婪”是最难的,也是竞争对手最难学习的。

小米这个新物种,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最大的外部挑战是流量。从整体来看,最大的挑战是用户的信任,而且是强信任。当然,小米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围绕用户的信任展开,这就是小米模式的本质,这也应该是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它证明,依托中国内在优势诞生的互联网企业,完全可以创造出向世界扩散的全新商业模式。

在全球互联网革命中,中国模式凭借蓬勃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占领能力,已经具备了时代领先性的自信、创客所有制的自信和国际化的自信。

未来,中国互联网经济将持续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