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是一本由维克多·罗恩菲德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读后感(一):值得所有父母一读

虽然是一本美术类得专业书,但是让我感觉到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很多共同得东西。

1.区分大人认为的好,以及孩子的感受。美术的创作,或者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感知,观察,再到表达的一个过程。如果以大人的认知为评判标准,过度评判作品,在其中就会干预了孩子的探索,干预了孩子的感知。

2.书中也有一些实际的美术材料推荐,比较实用,

3.书中提及的如何赞美孩子的作品,同样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经常遇到。由于我们一直在倡导鼓励教育,因此我们的孩子接受了太多了浮夸的赞美,而变得混乱。赞美她的观察,赞美的创作,赞美她的主动,有内容的赞美才是真的有益的赞美。同样,批评应该是引导,引导她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她发现,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批评。

4.书中对于作品是否保留,分析的也很好。 对于孩子来说,创作完成意味着表达的结束,我们永远应该关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至于作品则更多的是一种记录,而不是让孩子过多的关注在作品上,因此过了密切关注期后, 就应该收起作品。如果要保存可以在背面标注时间和一些感触, 赋予它一些情感价值,回过头看一定很有意义, 总之我们的注意点不应该在作品本身,而是当时的感触,情感表达。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读后感(二):《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

维克多.罗恩菲德这本《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书文章脉络清晰,对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幸福,提高创造力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艺术发展特征和水平给予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幸福呢? 其实就是要家长们帮助孩子不要走进学画画的误区。 ◎不要选择填色书籍。 ◎不要选择剪贴画。 ◎不要纠正错误的比例问题。这样会干涉孩子与其夸大的事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不要总是去夸赞孩子,夸赞孩子的画作因人而异。如果孩子自身体验和绘画之间已经建立了微弱的关系,则没有必要夸赞孩子,否则我们的鼓励将会对孩子的创作起了限定作用。如果孩子压抑了很久或者不想画画,那么积极的给予夸赞会帮助孩子创作。 那如何去把控夸奖的度呢?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建议,尝试不要轻易去表扬孩子,除非他们表现得特别突出。 ◎不要批评孩子的画作。作者认为批评是在创造过程中,作品完成后就不应该批评。如果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 ◎不要总是把孩子的画作挂起来,这很容易导致孩子追求外在的成功。父母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视。 ◎不要用我们的思维帮孩子去画画,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并加强孩子所画物品和环境是关系,颜色的关系,等,只有不断加强这样的链接,孩子的画作才会越丰富。 ◎孩子的画也不是用来取悦我们,不需要一定让人愉悦。画作反应的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如何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呢? 作者认为所有的艺术体验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的。自幼儿时期,培养孩子在视,听,触,感方面的敏感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首先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安全且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对身边事物和周边环境的敏锐度会受到鼓励,这是艺术创作所必须的,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创造力上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孩子不会画画怎么办?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不会画画的真实原因是家长的错误批评导致他们我从下手呢还是孩子无法回忆想要创作对象的特征。还有一种可能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一旦没有了参考画作孩子便不会创作了。 ◎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孩子呢? 作者指出我们要关注孩子的体验而非作品本身。 ◎如何选择美术培训班? 一定要确保是儿童美术班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画人物和物体 取决于孩子是否想要进入外面的世界,是否想画面和外界之间建立联系。 各年龄段表现的艺术特征: 2-4岁,涂鸦阶段。涂鸦的形式不受限制可以在纸上,沙子上,麦片粥上。通过让孩子接触不同质地密度的材料会增加儿童的触觉敏感度。 4-7岁,孩子不再满足于图像式思维和绘画间纯粹的虚拟关系。孩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孩子逐步想走入外部世界,建立画面和环境的关系,但是所有的事物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它们会随意散落在纸上。 孩子画画不成比例。 我们在这个阶段如何帮助孩子提高绘画水平呢? 作者认为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通过增强对事物的敏感度建立更具识别度的关系。第二,对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把握。 引导孩子去回忆生活中的体验,比如你还记得吗?外面很冷,你当时的手都冻僵了,旁边还有个雪人...... 通过多问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这是什么做的来理解孩子的画作还不是让孩子笼统的介绍一下画作。 7-10岁,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变得更敏感了。在7-9岁之间孩子可能会经历一段休整期。他会在这段时间重复画一样东西。 孩子还是画得不成比例。 多引导孩子讲事物之间进行联系而不是各自散落在纸上。 10-12岁,尊重孩子的意愿参加集体活动当然前提是和孩子商量如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在集体创作中孩子学会了合作。 12-14岁,孩子想要画得写实。 孩子必须从自己的体验中发现“完美比例”家长需要正确引导比如,手这么大你能抓住吗? 孩子会把画进行变形处理,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是困扰于“变形”还是把它做为一种表现形式。 孩子喜欢画抽象画。 有的孩子则不喜欢画画而是泥塑,家长都应该鼓励。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一下,艺术的创作源于特定的体验,愿艺术走进我们的身边,陪伴孩子不断成长,不断完善人格。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读后感(三):家长如何才能更好的挖掘和引导出孩子的绘画潜力?

孩子总是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

他又把蜡笔弄断了,好气哦;

我的女儿总是只在画纸上的一角来画画;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画填色画?

为什么我儿子每次画天空时都必须画一个太阳呢?

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写生比较好呢?

孩子的艺术创作与其个性成长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

哎呀,好多好多绘画问题摆在面前,可是自己又没有美术教育这方面的经历,该怎么办呢?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艺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或无意的让孩子接触艺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绘画。

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完全不一样,也许3岁时不该让孩子这么去做的,9岁时反而要鼓励这么去做。若是能知道一套系统的美育指导理论,在培养和陪伴孩子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教育教授维克多·罗恩菲德所著的《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提出美术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通过适当的媒介和主题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并提出了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来设计课程等等影响世界无数艺术教育家的理论。

本书主要分为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美术教育的通识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而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应该让孩子玩填色画和剪贴画?孩子不知道要画什么?通过30个不同的问题,先让家长有个大致的认识,而且很多人都能在这30个问题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2-4岁、4-7岁、7-10岁、10-12岁、12-14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遇到的具体的绘画问题。不仅有理论指导,给出你具体的解决办法,更是有很多实例故事哦。

幸福的本质

王小波非常喜欢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本书的作者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一个孩子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其需求的解读。”

艺术创作,就是理解孩子各种需求最好的渠道。

在第一个问题“如何让你的孩子感到幸福”中,作者就开宗明义的解释了自己著作这本书的初衷:“写作本书的两个主要目的是:首先,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孩子的艺术创作;其次,通过这些创作活动,让你认识到之前从未发现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主要需求。”

在本书中,作者用玛丽、弗吉尼亚和乔尼三个孩子作为三种不同性格人物的代表,来探讨不同性格对绘画的态度,以及如何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做出积极的绘画引导。

对世界的敏感度

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越深,他越是会有创作的欲望,越是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来发泄自己的各种情绪。“对接触过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任何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在本书中,作者反复的强调让孩子自由的去探索世界,家长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无尽的爱、信任、陪伴,以及提供好相关创作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家中准备一个创意角;每周找一个专门的固定时间,变成“创意午后”活动等等。

有的时候,过度的干涉和帮助孩子的创作反而会害了他,例如当孩子请父母画某幅画时,也许出于好心我们会答应孩子的要求画一个苹果或者一座房子,但却无形中束缚住了孩子的思维。对父母来说,我们所有对孩子的帮助应该都是以“让孩子对所要表达事物的体验变得更敏感”为前提。

维克多一个非常显著的观点就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前提都是以各种体验为基础的。”

他认为:“对父母而言,需谨记两件事:一是理解或感受到孩子的需求,二是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

在“孩子不知道要画什么”这一章节中,维克多也提到:“艺术创作的基础源自于特定的体验。体验越强烈,就越有助于艺术创作。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要画什么,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他可能不太确定想要画什么主题;其二,他可能缺乏足够强烈和真实的体验。”

所以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对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如何让孩子更多的体验生活本身,例如周末时去踏青,带孩子参与各种自然体验;让孩子参加更多集体活动而不是在家里看电视。体验越丰富,他们就越是能自信的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自由的表达自我

当孩子长到一定程度,很多家长都纠结于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美术机构进行专业学习。一方面害怕美术机构教出千篇一律的画,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能力不够,让孩子在家里瞎画会耽误了孩子。

在本书中,作者明确提出:“如果引导得当,美术班对孩子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引导得当意味着孩子们有充分的自由,可根据自身的天性来表达自我。……当你把孩子送到美术班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这是一个儿童美术班:也要确保这个美术班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帮助你的孩子表达自我。”

不仅对美术班的要求是如此,对家长的要求亦如是。家长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创作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孩子自由的创作;给孩子足够多的爱和信任,能够让孩子自由的通过绘画表达自己;通过合适的语言引导,让孩子自由的谈论自己的作品等等。

一切作品,失去了自由的心,他的作品就不会是生动的,反之,若是他所感受到的体验非常丰富,而且心和创作过程都足够自由,他的作品就会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工具材料的准备

中国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及“磨刀不误砍柴工”,材料工具的重要性我们已无需赘言。作为家长,有时候自由的让孩子去创作,不过多的干涉,反而会有“无为而治”之效。但是,让孩子自由的创作的前提,就是先要给他准备好足够的创作工具,例如蜡笔、画纸、各种颜料(广告颜料、水彩颜料等等)、画笔、画架、桌子等等。

若是条件允许,最好能在家中辟出一个专门的创意角,作者提到:“孩子应该拥有一个存放美术用品的固定空间。黏土袋可以挂在墙上,纸张要平放在他能够够得到的抽屉或架子上;另外一个抽屉或架子放颜料盒、蜡笔或广告颜料;第三个抽屉可用来收纳废弃的宝贝。”

“不要认为创意活动只限于绘画,任何能激发孩子独立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活动都会有助于创造力的增长。如果家长有后院,并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旧纸板或建筑材料,你就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令人兴奋的艺术材料。不久,你就会看到孩子正在利用你所提供的‘宝贝们’制定建筑规划。”

艺术的意义

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接触艺术?为什么你会将绘画作为孩子特别重要的一项技能,进行培养?

在本书中,维克多这样对艺术的意义进行了概括:“对孩子而言,艺术是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伙伴。无论何时遇到烦心事,孩子都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这位伙伴;甚至,每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孩子都会下意识地求助于这位好朋友。”

艺术作为一种爱好也好,技能也罢,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尝试所带来的可能性永无止境。

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让你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从乏味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找到更多生命的真谛。

在本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特别实用的建议。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值得每个父母都一读的经典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