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100字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100字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是一本由李笑来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一):一些有启发的点

无意中翻开的书,看下去很惊喜,不是讲管理时间的书,而是说管理自我的道。记一些对自己有启发的点:

1、要想进步就要不怕难,难点才是积累知识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2、不要害怕做得不好,做得差说明你可以进步,谁都是从差到不差再到好

3、不要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有时候跳出问题,让大脑透一口气、答案反而更容易涌现

4、未知永远存在,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把它记下来,带着问题前进

5、不要一做不好就想放弃,想换一个更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向”只会不停的出现。

6、有什么学什么,学什么都努力。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乐趣。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7、语言即思维,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语言训练,比如:……是一回事,……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像……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8、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记忆是不准确的,写下来也是理清思维逻辑的好方法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二):主题阅读

可能是因为青少版的关系,比较易读,基本上1章20分钟就能读完。每本书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而来的。最近偶尔看到得到上有李笑来的专栏,听了一节免费试听课,其实可以看出,很多概念,李笑来在写《把时间当成朋友》时,就已经形成了。看着作者的成长,其实也蛮有意思的。

以前一直不太懂为什么有的人会反复读同一本书,最近一直在读关于时间管理这个主题的书,发现其实有的概念并不是读一次就能有效运用的,读书最终是希望可以把书里适合自己的内容用到实践中,反复的阅读可以反复提醒自己,理清思路,同时也给自己沉淀的时间。读同一本书,对我这种书非借不能读的人来说,有点困难,但就同一主题,挑选不同作者写的书来读,就容易很多。这是一个有效读书的新方法,尤其是跟方法论相关的东西。

最后一节,因为有时间压力,所以只能做到把字看完,完全没有过脑子。看书这件事,下次还是在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进行。

=========================================================================

你的大脑不是“你”,你的大脑从属与“你”。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它,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主人。

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你学习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你的眼神,你的生活都会发生变化。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三):如何利用零碎时间改善拖延呢?

为什么很多事情总是停留在想法,好像一直都没有时间去实施? 为什么每日计划列了一堆,还没做完一天就过完了? 时间究竟是怎样从我们眼皮底下一点一滴溜走的呢?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这本书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书,更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那么,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笑来,原新东方老师,现艾德睿智国际教育咨询合伙人。著有畅销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TOEFL高分作文》等。 时间都去哪了?仔细分析一下,问题似乎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2.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3.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1.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2.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3.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那么,我们今天聊聊如何使用零碎时间,改善拖延的毛病呢? 把你最近拖拉着没有做的事,罗列在下面。然后利用以下时间完成这些事: 1.上学前的10分钟 2.睡觉前的10分钟 3.放学后准备回家前的10分钟 4.午饭前的10分钟 比如我们家孩子,每天早上利用上学路上的时间背5个单词,不知不觉已经把小学阶段六年的单词背完第一遍,现在开始第二遍复习,这就是零碎时间带来的改变。 时间是不可管理的,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鱼乐希望大家能够合理利用零碎时间,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相信终有一天会成就满满! (感谢阅读,记得关注、点赞、转发三连喔 鱼乐说育儿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四):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

挺好的,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从书中看到了自己,拖延,畏难,浮躁急于速成,什么都想涉猎……看完书又重拾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的收获:把学习与快乐情绪联系起来,有什么学什么,观察协调自己行为和时间的关系,困难是积累知识的起点,行动,短期目标,验收机制,策略和坚持。

但书中强调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 ,时间是不可管理的 ,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较真的说时间管理的普遍定义就是帮助大家合理安排利用时间 ,而没有人是在说可以让时间变快或变慢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时间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自己 ,不然提供再多方法也是徒劳。亦或是作者否定“管理”这样的从属地位的说法,而是强调“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样平等地位的说法。

结构梳理:

一、时间问题——拖延 1、拖延现象——时间恐慌症 2、拖延原因 ①半途而废(给自己贴错误的标签 ) ②想做的事太多 (精力有限 ) ③重复犯以往的错误(大脑遗忘痛苦的功能,应该赋予学习快乐的意义 )

二、改变 1、停下来,与时间聊聊天 ①认识时间 ②控制大脑 (自制力) ③开启心智 (知识+经验) ④记录时间 (观察,协调行为与时间的关系 ) ⑤制定时间预算 (区分不重要/一般/重要)

2、要管理的不是时间 而是自己 ①急躁——接受现实 ,一步一步来 ②气馁——积累“我有的”换“我要的 ” ③拖延(畏难)——不看结果 ,只关注过程 ④逃避——面对(难点才是积累知识的起点 ) ⑤奢求完美 ——不存在完美 ,接受不完美 ⑥钻牛角尖 ——未知永远存在 ⑦空想——认清现实做正确的事 ⑧被梦想绑架 ——有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都努力

三、成长 1、与时间做朋友 ,搞定一切还能玩 ①现在开始改变 ②独立思考 ③劳逸结合 ,提高效率,提升专注力

2、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①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 ——体验、试错 、观察、阅读 ②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 ③做好了才有兴趣 ④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理解,写作,实践) ⑤学习上的成功 ——策略和坚持

3、学习要点 ①离开思维陷阱 (搞清所有基础概念 ) ②换个方式说话 (句式修复思维漏洞 ) ③学会倾听 (记笔记) ④善于积累 (确定一个方向) ⑤勤于反思(经验取得方式:做记录 ,观察与阅读,经常类比,耐心等待 )

4、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①三思而行 (拆分内容 +思考方法+具体步骤) ②制定计划(前提:目标可行 ;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有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关键点:行动) ③预估时间(通常实际比计划时间要长 ) ④(?没有第四节) ⑤优化步骤(多任务搭配同时进行 ) ⑥列表(让一切井井有条) ⑦脑海预演 ⑧制定每个阶段的验收机制 摘抄及想法:

1.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 ,是因为他们得了一种“病”——时间恐慌症。 (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安了监视器。越接近deadline,越想做其他积极却没那么急的事)

2.“我是个没有毅力的人 ”“我就是太懒了 ”都是一些错误的标签 ,把它们贴在自己身上,只会把自己推入反复失败的陷阱 。(检查计划的合理性)

3.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 ,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 ,真正了解时间 、精确的感知时间 。 了解自己的行为与时间之间的种种关系 ,想尽办法协调这种关系 。

4.判断一项任务是不是 “真的重要 ”,只有一个标准 :这项任务对你的目标是否有帮助 。

5.一方面是要做的事情太多 、愿望太多 ;另一方面是短期内看不到努力的成果 ——这就是人们总是期望速成的根源 。如何摆脱这种焦虑 ?出路肯定存在 ,但这条出路只有一个起点 ——接受现实 。

6.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 ,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

7.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 :只要做事就会遇到困难 。

8.在实际的学习中 ,难点才是积累知识的起点 ,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

9.完美主义者为什么是脆弱的 ?因为,他们对事实缺乏了解 ,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 ,他们追求的是不存在的东西 ,当然会常常受到打击 。

10.未知永远存在 ,只有不断的去适应未知 ,我们才能“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注意,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问题 ,当你有问题解决不了时 ,一定要先把它记录下来 ,疑虑是思考的起点 ,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前进 ,你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

11.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怎么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核心只有一个 :看他是否现实 。

12.如果你总是不能安心走自己的路 ,所有的“最好的方向 ”就会不停出现 。而你达到目标的路就会越走越远 ,永远到不了终点 。一个人最终成功 ,往往不是他选择了“更好的方向 ”,而是在于他的坚持 。 (这一点不太认同,方向挺重要的。但“有什么学什么,学什么都努力”我是认同的。)

13.电影《 中国合伙人 》里有一句话:“掉在水里你不会淹死 ,待在水里你才会淹死 ,你只有游 ,不停地往前游。 ”

14.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 ——坚持和学习方法 ,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

15.恰当而又正确的使用语言 ,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

16.如果提前确定 一个方向或者目标,你就会产生“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 ”,并且因此积累到大量的让人惊喜的好素材 。

17.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

18.事实上,错误估算任务所需的时间 ,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 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 (或陌生程度 ),再据此判断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 ,“反正比一般人想的长多了 ”倒是一个不错的假设 。

《把时间当作朋友(青少版)》读后感(五):李笑来告诉父母:省心的青少年自我管理方法

下周就要期中考试了,周五放学你就做好了计划,周五看球、周六打篮球,周日复习。周日晚上你回忆着完美的周末,球赛精彩,篮球打得还挺嗨,突然想起好象忘了做什么?啊,还没有复习,明天要期中考试了……

以上的一幕你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时间到底是如何在自己眼皮底下一分一秒的流逝呢?有没有想过可以和时间像朋友一样的相处呢?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虽然也提及了一些时间管理技巧,但是他却主张:时间不可管理,一切都靠积累的学习方法。

这本书也被众多读者誉为“时间管理的颠覆之作”,让父母省心的青少年自我管理书,

本书中李笑来老师指出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只在这样时间才能在为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为我们所用。

下面就让我们解读下李笑来老师对于青少年受益终生的自我管理方法。

新浪微博曾经发起过一则关于拖延症的话题投票,在参与投票的700多万网友中,超过九成的人勾选了“我有,而且很严重”这一选项。足以看出拖延症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我们平时经常讨论的诸如:孩子不想写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这是人们常说的“懒癌”,而拖延是另外一回事。

所谓做事拖延,并不是不想做事,也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拖延的学生们往往在上网、打游戏之类的事情上并不拖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只是在遇到感觉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上才会拖延。

一说到拖延很多书上都提倡我们加强自己的意志来对抗拖延,事实上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这件事情的难度类似于你用一台空气净化器去吸走整座的城市雾霾。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做才能摆脱拖延呢?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做事就会遇到困难。

其次,拖延者总是有一个误区:他们总是认为那些能够做对、能够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直接做好的。其实大多数成功的人所有的“一帆风顺”都是用失败和不懈的努力堆砌而成。

最后,我们还要记住不看结果,只关注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做作业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道题的解法上,摒弃和别人比较等患得患失的想法,想太多只会让你重新陷入拖延当中。

学习时给自己营造一个不被干扰的环境中,诸如手机关机,或者选择去图书馆写作业,远离一切有干扰的环境,要比你用强大的意志战胜各种诱惑更有效果。

很多学生周一到周五会按部就搬的上学,周末还会辛苦的奔走于各大补习班之间,偶尔玩玩手游。

但是他们更多的时候都在努力,但是内心是由于一种叫“没时间了”的想法使他们更“勤奋”。于是,抱着没时间的借口到处寻求提高效率,不费力的学习方法。

这类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既勤奋又懒惰的现象被我们称为“时间恐慌症”。面对这种情况,摆脱时间恐慌症的焦虑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

1、 不急躁:速成无可能

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像动画片中那个神通广大的叮当猫一样有求必应,希望自己的愿望总是能马上得到满足。

学习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管想学好哪门功课,都需要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必竟不是游戏,不可马上看到结果,满足你的成就感。

我们总是很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一个速成的办法,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人生的有些阶段是必段要经历的。

读书学习亦是如此,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一级级、脚踏实地读下去,无可回避,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2、不气馁:用“我有的”才能换“我要的”

全世界公认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在他6岁写出人生第一部小步舞曲之前,他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钢琴长达3500个小时;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6岁就已经住进石匠家,开始了长达20年的学徒生涯。他曾说过:“如果人们知道我是多么努力地工作换来了我的成就,似乎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曾拿过23枚游泳金牌的奥运会冠军菲尔普斯,在7年的时间里2500多个日子,他一直都在坚持训练,只有5天没有下水。他说过:“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

这些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没有付出是不可能有回报的。用“我有的”才能换“我要的”。就像你认真听课,积累知识,到考试的时候自然能换来令人满意的成绩。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交换、不断积累的过程。

3、 不奢求完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

学习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总会阶段性的有难有易。实际学习中难点才是积累知识的起点,也是唯一的起点。

李敖曾把漫长的求知过程过为四步:第一步是发大宏愿,第二步是勉强去做,第三步是养成习惯,第四步是兴味盎然。我们都应该学会脚踏实地走到第四步。

我们在学习中不可能每次的考试都拿到满分,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持续去努力的信心,更不能因为拿不到高分就不去学习。如果你因为无法把事情做到完美,就放弃对去做,这就是失败者的借口。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要接受世界的不完美,这样才能一步步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心智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基本要这些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在游戏里,它被称为“经验值”。

心智和智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商是与生俱来的,而心智是要靠后来的积累才能拥有的结果。我们大多数人看上去拥有高智商,却不一定拥有正常的心智。

心智一旦被开启,很像我们平时打游戏时的通关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打开心智就会不断地自我过滤、自我积累,学习能力也就会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起来。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精确的感知时间。

李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伟大不凡能有进步,就在于他能从此路不通的失败中,杀出一条放弃故我的新路,能够变化他自己的气质、旧与与生活方式,咬牙冲向一个不复做此等人的蜕变生活。”

他每天都坚持记录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只记录事件不记录感受。这样看似简单的事件日志却可以让我们在时光的流逝间察觉自己如何去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真正蜕变自己的旧有生活方式。

格拉宁曾写过一本书《奇特的一生》中讲述了一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他用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人生故事。

李敖的事件记录体现的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出过程的详尽性。

这样详尽的记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记录中找到自己做的不足之处,还能有效的缓解成长过程中感觉“时间越来越少”的焦虑感。

精确的感知时间,在估算任务所用时间时,能更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让目标变得更容易达成,从而减少慌乱的现象。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说道:“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而焕然一新。”

时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可是管理它却不是正确有效的办法,因为那是几乎做不到的事情。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