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猎人笔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猎人笔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猎人笔记》是一本由[俄] 屠格涅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人笔记》读后感(一):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屠格涅夫是俄国文学上一座巍峨的大山,他或许是最被低估的作家,但他的贡献无疑能同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人并列,托尔斯泰对屠格涅夫的评价也很高,无比佩服他的风景描写,可以说在风景描写上屠格涅夫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笔宛如摄像机,轻轻松松捕获大自然的美,同时也可以把那些地主和农奴写得入木三分,简直是伪装成作家的摄影师。

《猎人笔记》读后感(二):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作者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整部作品的背景是当时的农村生活,描写了农奴和农奴主的阶级关系,更是体现了农奴主的残酷和无情,农奴们的可怜和对社会的无奈,更是能体现出农奴制的残酷,也体现出作者对这种制度的控诉。其中整部作品有很多对人物细致的刻画,作者将一些人物形象描写的很细致,体现出来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引人入胜的形容词,让读者对人物更加的了解也对一些人物产生喜爱,更是对整部作品产生兴趣。作者的语言并不是很直白的那种,而是很委婉的隐晦的描写事物和人物,让读者开阔思维想象空间。

《猎人笔记》读后感(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屠格涅夫这些笔记的主导性氛围,是在理想天气中体验的风景之美。然而,屠格涅夫和《白净草地》的农家少年们所享受的自然之美,与卡西扬和屠格涅夫在森林中纳凉时,彼此那种不足以称为交流的东西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帕夫卢沙的命运是不能抗拒的,只能接受,但卡西扬以他自己微妙方式,达到堪称是一个现实的魔术大师的程度,如同莎士比亚的普洛斯佩罗。卡西扬的魔术自然世界,不同于屠格涅夫美学上理解的大自然,即使当圣人与猎人作家互相挨着休息时,两者也是不同的。卡西扬也不让屠格涅夫了解他的秘密,甚至不让他与他那位天仙似的女儿交流哪怕一刻。最后,我们发现卡西扬依然是“来自美丽土地”,尽管他已失去他原来在顿河附近的家园。“美丽土地”属于封闭的民间传统,在这传统中卡西扬是某种萨满。我们读《美人梅奇河的卡西扬》是为了获得一种另一性的视域,这种另一性视域是对我们大多数人关闭的,也对屠格涅夫关闭。读卡西扬的故事的奖赏,是我们得以进入——非常短暂地——一个另类现实,屠格涅夫本人也同样只是短暂地进入,却令人赞叹地把它带回给我们,就在他的《笔记》中。”

《猎人笔记》读后感(四):读后感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王冠上一颗最闪亮的明珠,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俄罗斯涌现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文学家。从如雷灌顶的列夫·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到《猎人笔记》的作者屠格涅夫,让人忍不住问一句何俄罗斯之多才也。要知道,俄罗斯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边缘地区,欧洲人视俄罗斯人为蛮族。在历史上,俄罗斯也比较自卑,认为法国和德国的文化比自家的文化更高级。于是出现了许多前往西欧留学的贵族子弟,屠格涅夫年轻时就前往德国留学。这种文化交融和学习的热情,也许正式俄罗斯文学博采众长又能形成自己风格的原因。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在乡间打猎时,将自己所见所闻写了下里。主要是描写农奴和农奴主的关系,顺带也写了些乡间的景色。在屠格涅夫笔下,社会底层的农奴有了鲜活的形象,他们有的忠厚老实,备受压迫、有的十分精明、有的有乡民狡黠的小聪明。要知道,俄罗斯当时属于农奴制社会,大量的既得利益者都为这个制度辩护,改革十分困难。可以说屠格涅夫也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可是他却能跳出阶级的窠臼,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这种人文关怀,使得他的文字和精神在百年之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据说当时有两位劳动人民,遇到屠格涅夫之后像他致以敬意,因为他是俄罗斯文学家中第一个近距离接触人民的。

我所看的是丰子恺的译本,可惜的是我不懂俄文,不能直接领略俄语文化的精彩。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受到字幕语言影响很深。像汉语中“因为所以”这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是直接采用西欧语言的,汉语中是没有这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简洁是文字的大道,可这个译本关于风景的描写,似乎有些累赘。有一个章节是写屠格涅夫在深夜,借助夜光,从高处看远方平原和宛若衣带的河水的景色。那一处描写让我觉得如在目前,其他的描写就是词藻的堆砌,过于华丽,反而失去了语言达意的本意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经典的书籍,读起来很畅快,从中可以体味到十九世纪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俄罗斯的文学家是如此热爱自己国家的风景,以至于笔端充盈着一股对俄罗斯广袤大地的热情。我想,如果中国要出伟大的文学家,一定是饱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而不是想着月亮只有外国圆的。

《猎人笔记》读后感(五):哈罗德.布鲁姆再评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中我最喜爱的故事是“白净草原”和“美人米也恰的卡西扬”,可是我已经在《如何读,为什么读》(2000)中谈论过这两篇小说,所以在这儿我就谈谈《笔记》中的最后一篇“森林与原野”吧。 屠格涅夫,还有契诃夫,他们创造了一种流行的现代短篇小说的模式,这种模式后来受到被称为卡夫卡—博尔赫斯传统的虚幻文学的挑战。屠格涅夫的《笔记》的美学魅力依赖于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敬畏;这个猎人追寻的目标与其说是猎物,不如说是风景。 “森林与原野”一开始就强调了猎人孤独的快乐: 等你走了有两里左右的时候,天边开始泛红;桦树林中寒鸦已经惊醒,笨拙地在树枝中飞来飞去;麻雀在昏暗的麦垛周围叽叽喳喳地叫着。空气变得更晴朗,路也看得更清楚,天亮了,云朵变得更白,田野变得更绿。茅舍中的灯发出红色的火光,从门外可以听见睡意蒙眬的说话声。这时朝霞燃烧起来,天空闪现出一道道金色的彩云,峡谷里雾气缭绕;云雀在高声地歌唱,一阵黎明前的风吹了过来,红彤彤的太阳从天际冉冉升起。阳光一泻万里洒向世界,你的心像鸟儿一样在心中扑腾。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欣喜而可爱!远处的景色一览无余。这里的树林后面隐约可见有一座村庄。那儿,再远一点的那个村庄里有一座白色的教堂,还有,那山上有一片白桦林。它的后面是你正要去的沼地……快点跑啊,马儿啊!大步往前跑!……还有不到两里路了。太阳升起来得很快,天气很好……今天会是个好天。你看见一群牛从村子里走了过来。你再登上山顶……多么美的景致啊!这河水蜿蜒伸展有七里多呢,水雾中隐约可以看到微弱的蓝光。河的那边是一片茂盛碧绿的大草地,再过去,是一片低矮的山丘。远处有几只凤头麦鸡在沼泽的上空飞翔鸣叫。阳光透过隐约可见的湿润空气,把远处的景色清晰地显现出来……没有夏天的雾霭,呼吸多畅快啊,四肢的活动多轻松啊,人在这春天般的清新气息中觉得多健壮啊! 从这字里行间到海明威的尼克·亚当斯的故事,明显有一脉相承,这就是享受孤独的自由,海明威所说的“按你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森林中最终是你和你的狗在一起,而且你看到了一幅完整的景象: 你在森林边走着,眼睛不时地看看你的狗,但是此时心爱人的形象涌入你的心头,心爱人儿的面庞,活着的和故去的,沉睡了好久的印象不知怎的都苏醒了。想象力像空中的鸟儿一样翱翔,一切都复活了起来,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你的心有时会突然颤抖,有时会怦怦直跳,有时会动情地向前冲去,有时又一下子沉浸在回忆中。全部的生活就像一幅画卷自然而又迅速地展开;一个人此时拥有了他的整个过去,整个过去的感情,他的所有力量和整个心灵。他周围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搅扰他——无论是太阳,是风,还是声音…… 这幅情景,尽管个别看是完整的,但还是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你所拥有的是在树林中的自由,不是草原上那种令你惊愕的壮美感。 再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就是那大片的草原。你从山上远望——多么美的景色啊!一座座低矮的圆形山丘,如同犁过的波浪,之间的沟壑中长满了灌木,与山丘相互交织。这里那里散落着片片树林,就像是长条的岛屿。一条条狭窄的小径从一个村庄通向另一个村庄,教堂白得耀眼。柳树丛中一条小河隐约闪现,这条河流在四个堤坝处受到拦阻。远处的田野里野鹤成行,兀立踱步。一个地主的古老庄园连同它外边的建筑、果园和打谷场,惬意地建在小池塘边。但是您继续前行,向前走,再向前走。山丘变得越来越小,几乎看不到树木。最后,啊!到了——那无边无际,一望无涯,广阔的大草原! 《笔记》有意集中讲述一望有涯的景物。面对大草原,你需要成为托尔斯泰,你自己升华到自然之中,如同你可能见到的景物一样强壮。在非凡而细腻的笔触控制下,屠格涅夫巧妙地暗示出他自己的局限性,向我们再次表明为什么他的《笔记》是这样一部抑扬顿挫的杰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