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是一本由[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一):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善于交际吗???

其实这本书放在10年前可能给我的共鸣会更多,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迈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做为主流,会让更优秀的人更优秀,更颓废的人更颓废。10年前QQ上我们会找陌生人聊天,而现在找陌生人聊天只有一个目的,约炮。现在手机连上网络人们做的更多事是手游,微博,刷朋友圈点赞,拍照(基本上是大头贴和美食)。只有一小部分人还在坚持着论坛类的网站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多想表达的是互联网有很多好处,不要黑化互联网!现代人可能更加需要的是一本指引自己如何走出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自己的奴隶,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二):当你得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正相反时

超级有意思的一本书!没想到狗年第一天就读到这么好的书,感觉会是非常棒的一年。

不得不说媒体时时刻刻的信息轰炸和人类懒得思考的惰性结合,真的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在阅读本书前,我正计划“逐渐脱离网络回归现实生活”,读这书的初衷也是希望看到作者吐槽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没想到……

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大道理”,如果你能遵守它们、按它们说的做,你会发现生活立刻清晰、简单很多。这本书让我再次具体的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个道理。

媒体总说互联网的各种负面影响,于是我也慢慢觉得互联网不好。但事实上,如果一样东西真的不好,社会、政府是不好让它存在的——想想粉丝只是看不顺一些人和物就吵吵着封杀这个封杀那个,还时不适的封杀成功,而互联网一直在发展壮大,就知道互联网的存在绝对的利大于弊。

说白了,互联网就是个工具,因为太好用了,就像一把刀太锋利,手笨的人很容易伤到自己。但工具使用者看到一个好工具的本能仍应该是开心(其实大家上网时就是开心啊)并尽可能的发挥这个工具的优点,降低甚至避免缺点,而不是不使用这个工具。

我不知道媒体总宣传互联网负面影响的理由是什么,但身为一个社会人、职场人,我们可以不去研究背后的原因,但要自觉抵制、拒绝这种影响,否则他人使用并精进了工具,自己自然会失去竞争优势而错失商机。

不讨论过于功利的话题。这本书对互联网规则的介绍让我反思很多,例如版权、做事的方法和隐私——大面积否定已知的混乱,真是种新奇的体验。或许,我们真的已经站在或者非常接近再次变革的起点。

书的最后有点子清单。这书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数据支持。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三):2星|《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艺术家古怪、好玩的眼光中的互联网

一个艺术家严重的互联网,有些古怪,比较好玩,但是全书思路太发散,没什么中心思想。

总体评价2星,不值得看。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作者的风格:

1:我们读的和写的东西,比过去30多年里还要多,只是读写的方式与过去不同了:我们是在略读、剖析、一扫而过、标记、转发、群发着语言,这些方式现在还未被认可为文学,但是随着一大批作者开始使用来自网络的原材料构建起他们的作品,这种新的读写内容成为文学的一部分是迟早的事。序言4

2:我发现,那些说我们注意力不再集中的人,往往也是最担心电子设备成瘾的人,这实在是很讽刺。序言5

3:后来,赌注继续升级——他们开始玩“数据决斗”,即让两个人走到教室的前面,互相交换电脑,背对背站着,走10步,转过身面朝着对方,一起数到3,各自删掉对方电脑里的一个文件,然后清空回收站。P7

4:但是现在,因为我们手里都拿着手机,她也不觉得我是个威胁。僵尸不会害怕其他的僵尸,她知道我是她的同类。P48

5:我们能否将浏览网页看作另一种自动写作呢?当我们在网站之间来回查看的时候,我们的行程被一字不差地写进了浏览历史记录里。P51

6:全神贯注在当下,恰恰是你在加载一个网页时所做的事。网页并不存在,它们是在你点击鼠标的瞬间即时生成的。它们会显现片刻,然后在窗口被关掉的一瞬分散掉,直到再次被访问时才重新出现。P59

7:相机是一种贪婪的设备,它在不停地获取图像,就像动物不停地吞噬猎物所以它闻起来有一股血腥味,而且善于捕获猎物。P115

8:这一流派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在2010年拍摄的《时钟》(The Clock),这部片长24个小时的电影拍摄了一座时钟在一天中所流逝的每一分钟。P108

9: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在街景车开到自己社区附近时进行表演。本·金斯利和罗宾·休伊特表演了一场17世纪的骑士决斗,他们甚至雇了仪仗队,让人们穿上巨大的公鸡服,就为了在谷歌正式发布的地图信息里加入这些稀奇古怪的景象。P124

10:参观者们不是虔诚地站在毕加索的大作前膜拜大师名作,而是背朝作品,拿着手机不停地自拍,然后上传到社交媒体。我注意到很多参观者看他们照相设备的时间要比看艺术品的时间还长。P136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四):戒掉互联网,你就赢了?

我们之前总是担心红酒不够,喝红酒甚至不需要杯子。如今,我们恰恰是杯子比红酒多得多。

在WiFi的包围中,在嗡嗡电流声的教室中,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敲击着手机,在时而松散又时而紧密的社交网络中翻来翻去。

“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书写。”

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得不善交际、沉默寡言?

不,我们似乎在社交媒体上和谁都能谈得来,表情包松弛有度。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肤浅而愚蠢?浏览,而非阅读?

不,电子阅读依旧可以让我们生存地更美好、更充实。

互联网是否让我们不再专注?碎片化让我们一刻也不得安宁?

不,我们的眼睛一刻也离不开自己的电子设备,我没来没有见过比这更集中精力、聚精会神的状态了。

2015年,肯尼思·戈德斯密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开设了名为“在网上浪费时间”(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的课程进行文学创作,反响极为强烈。后来,他从传播学、计算机、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写下了《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而我们真能彻底断网,逃离社交网络吗?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地扩大着个人社交的边界,在现实中的一切关系都通过它们映射在网络上。在互联网1.0时代,甚至还有这一些令人感动和纯真的东西,曾经是很多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然而对今天来说,互联网比现实而更加现实,许多人纷纷关闭朋友圈,现实反而成了避风港。

现实与网络既融合又对立,现实的镜像呈现在网络上。电子时代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而我们却成了 “电子僵尸”,就像梦游者一样,既不在场,也不缺席。

我们不停地穿梭在网络与现实之间,肯尼思·戈德斯密斯还将之成为超现实主义,“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社交媒体这样让人如饥似渴地追捧,我们不断刷新资讯,就想僵尸渴望吃到鲜肉。”

社交媒体也同样强调时效性,我们不断地上传、遗忘,被囤积下来的信息压得喘不过来气。简短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今天的好友动态就是最好的、最新的内容,谁也不会专门地去翻看他日的动态。

或许,当校园网断网、手机毫无信号时,在这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里,或许可以多看几页书,多和周围的人说几句话,多观察下身边的世界。但当网络恢复时,我们又将手机紧紧地攥在手中,无意地打开聊天软件,点开新闻资讯,成为大数据中的一员。

互联网弥漫在空气里,我们逃不掉,也无法离去。当我再次漫无目的地拿起手机的时候,我想接下来我一定应该做些什么。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五):其实这不是《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的指南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出现的原因很简单,我那愚蠢的室友看到我最近摆在床头的书《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竟然在都没怎么看几页这书的情况下,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推荐了此书,感觉他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信口雌黄,我要气死了。为了维护这本书的地位,我决定怼他。

首先,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从英文名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就可以看出。封面上那个被一横划掉的“不”字无他,就是为了以《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的名字混淆视听,方便过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并不是方法论,根本就不是方法论!这本书完全是作者的世界观,作者以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去思考互联网媒介对人、对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所以这本书的结构很散,关联性微乎其微,发散性则很强。如果你追求的是关联逻辑,那么这本书一定不是你的菜。

我一直以来都秉持一个观点,在当今时代,对数字媒介能够深刻理解并阐述出来的人,一定是个艺术家,或者说,至少是懂艺术或对艺术有着敏锐感知力的人。其实过去也一样,本雅明、桑塔格们也是对艺术敏感的,譬如桑塔格在《论摄影》里一开篇就把柏拉图的洞穴和摄影艺术来做类比。我上大二那会知道的安迪·沃霍尔,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拍的那些先锋电影,譬如从早到晚的纽约帝国大厦,一个男人吃蘑菇的整个过程。那时候的人大多会觉得有毛病吧。二当个人化的网络直播移动直播开始兴起,我才意识到这不就是安迪·沃霍尔的那些电影么?媒介工具和载体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的内核并无二致,他老人家真的是提前50年看到了未来。所以当初在新华书店翻开这本书,作者肯尼思·戈德史密斯概念艺术家的身份让我颇有好感,我隐约觉得这会是一本好书。事实的确如此,这本书里面引用了大量艺术家的事迹作为对比和参照,读起来一点都不乏味无聊,很有趣。

如果说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代表了“互联网媒介成为了人浅薄异化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传统观点,《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却给出了很多大相径庭的结论,譬如“上网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些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虽然还未置可否,但另外一种声音的出现,本身就是件好事,人是复杂的,互联网也是复杂的,那为什么互联网对人施加的影响却是单一的“坏”呢?这本书其实打开了思考的通路和水闸门,你对互联网的认知,一定会整体迈入新的台阶。

除此之外,我那愚蠢的室友没有读这本书,因此他就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其实是相当高的。毕竟这本书是非虚构写作类,不像小说有生动的情节,所以读者要能耐着性子沉下气去体会。另外,这本书对媒介、互联网等相关知识的储备要求很高。毕竟这本书脱胎于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时的课程,即使《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不是教材,读起来也并不轻松。而且中国的互联网世界还是个彻彻底底独立的小王国,而作者写的也全是美国本土化的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我极力推荐这个网站作为知识背景补充(http://www.qdaily.com/special_columns/4.html)。

最后,这本书是少有的,我能拆封,还能一直有兴趣读下去的书(感觉我买的书这辈子都要读不完了……)。我真的很喜欢他,如果你对计算设备、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感兴趣的话,这本书绝对绝对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