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锦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锦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一本由[英] 尼尔·麦格雷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6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一):历史是不是当代史?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用一百件物品讲述历史,从奥杜威石制砍砸器到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所谓历史,是指我们这个物种智人的前世今生。一百件物品展示文字的起源、文学的起源、绘画的起源、工业革命与大航海、女性解放、十月革命等,对于几乎消失的玛雅文明、泰诺文明等也有深深地怅惘。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心境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一百件物品有一百个故事发生在一百个社会环境中,了解的越多,自己的视野就越开阔。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不同社会可能都曾遭遇过危机,诸如资源的危机、朝代的更替、信仰的危机等等,人类就是绞尽脑汁地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好,文明便兴盛,解决的不好,文明便衰落(例如复活节岛)。 我们当前遇到的危机与过往的危机都不同,重要的是怀有希望,努力解决。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二):沃伦杯,一个神奇的杯子

睡不着,所以再讨论一件藏品。其实,从历史上来看,无非大家就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繁衍,另外一个就是享乐。

当然我们所谓的享乐是指的广义上的那种。一个人爱钱如命,赚钱的过程就是享乐;要是一个人喜欢掌控别人,那么左右他人生命轨迹或者生死的过程,也是一种享乐。而在这些享乐之中,有一种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避免的,那就是性。

性其实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而人的欲望总是不满足的,总会想尝试一些禁忌的东西,或者是不那么与公序良俗相合的东西。这种带来的快感,如果真的要说,其实用《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里面小男孩的那种yy的感觉很像。

抛开艺术性的角度来讨论这个杯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是越高层的阶级越敢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越底层的阶级反而会更加收到道德的约束。其实,不同阶级的价值观其实是被教育所塑造出来的批量化产物。每个人都在老老实实扮演自己的角色,但是谁对谁错都很难说。到有一点事可以肯定的,这种动态的、阶级差异化的约束,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三):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用100件文物,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从坦桑尼亚石器到现在的信用卡,每一件文物讲述一段历史,又不只是历史,不同地域文明、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取向,全方位还原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像是一场穿越时间空间的缓步旅行。通过文物挖掘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抽象重构的过程,那种看着从物品到世界一点点变清晰的过程,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满足的感觉,让人特别舒畅。

书中略去了那些已经被解读了无数次人类历史的的“重大事件”,不纠结于“成王败寇”的狭隘史观,而更倾向于人本身,谋生与繁衍、享乐与控制、掠夺与争斗、自然与信仰、审美与创造、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这是最有胸怀和气度的大历史观。

听说作者是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而且还动员了100多名馆员和400多名专家,从大英博物馆几百万件文物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意义的100件,花了4年时间编撰而成。我只能想到一句功德无量形容他们。且不说编撰世界历史是一件多么劳心劳力的事,单就宏观的人类政治史、经济史就够错综复杂的,更逾论微观上还有各种食物、服饰、建筑发展史。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文物和故事编撰成一本逻辑清晰、简明易懂、文字优美的书籍,并且摒去那些属于胜利者粉饰篡写过的蒙蔽后人的假象,这真的是一项惠及人类的工程。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四):透过文物看历史:拉近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之间的距离

高中的时候学历史,始终不得章法,深受其苦。历史课的内容总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情,之后的某年某月某日,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标志着balabala,意味着balabala。索然无味,枯燥至极。听课与不听课也没有太大区别,最重要的是拿到老师整理好的考点大纲,反复背诵。我凭着死记硬背倒也考出一个好成绩,然而对历史的兴趣消磨殆尽,声称历史是我最讨厌的一门课。

直到读博期间偶然一次机会,在上海交大听了台湾大学的吕世浩先生《思辨历史,成就未来》的讲座。吕先生提出一个问题:古代帝王精英都要学历史,都觉得有用;而现代人从小都学历史,都觉得没用。为什么会这样?其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古人都是用思辨的方式学历史,读史读到最关键处,把书合上,假设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境,会做出怎样的决定,采取怎样的办法。而今天大家都是用背诵的方式学历史,工业革命之后历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懂得思辨的领袖,而是培养不用思考的工匠。这次讲座一下子拉近了历史学科与我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厌恶的只是以前那样的历史课,而不是历史这样一门学科。

小人物对历史的参与感和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对公平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对公平性的共鸣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五):577.19.11《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英】尼尔.麦格雷戈。

伴随着《权利的游戏》BGM,100件文物,道尽人类200万年旅程。一件文物就像一滴水,在人类历史的池塘中引起重重涟漪。它的原材料也许来做五湖四海,这代表当时的贸易网络,它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的制造业水平,它的审美情趣往往意味着国力是强盛还是疲软,而它的保存常常是权利更迭的线路,它的变异更有可能是多方势力对撞后的结果。人类世界是多点发展的结果,老祖宗们在互不相知的时代,不约而同的发展出各自的文明,有些绵延不绝延续至今比如我大中华,有些历经断绝、变异、改造发展出了别样文化。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人的本质并未改变,我们仍然站在200万年前的起点上。人类是自然界的野心之子,在所有动物都满足于生存的最低需要时,我们人类想要吃的更好、穿的更暖、获得的更容易,所以我们有了工具,从工具诞生在头脑的那一刻起,人类便走上了主宰自然界的路。随之结群结社、部落、种族、国家,有了你我之分,有了敌我之意,战争随之而来。以史为鉴,以文物为载体,将人类历史浓缩,作者挑选的100件藏品力求兼顾到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人都该为自己的文明骄傲,那是几千万年来一个个瞬间造就的,而我们一边在坐享其成,另一边也在创造历史。解读文物,被称为与历史对话,这其实是单方面的对话。除了文物本身的信息,对话结果往往是主观的,尤其是没有史料支撑的情况下。于本书而言,作者至少是有意的回避了大英博物馆很多外国文物的来源,而这是文物身世历程里的一环,回避将导致不完整,其结果就是以偏概全,对于人类的发展并无益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