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锦集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锦集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是一本由程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一):无法出行的日子,可以先通过这本书来领略一下古老文明

作者选取了大英博物馆中的 21件珍宝来进行讲解,短小精悍,很适合科普。很希望有机会能去到大英博物馆实地感受—下。

我之前读过意公子的 《大话中国艺术史》和《大话西方艺术史》。我发现我对于看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很大的区别是,看西方艺术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从科普了解这一方面来阅读的,但是读到中国艺术史就会明显感觉阅读速度交慢。这可能也是由于个人对于中国艺术史一知半解,导致看中国艺术史格外的耗费时间,也格外的好奇。总是因为看见一个画面而去查找其他资料。结果越查越多,越发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多看看这种对艺术科普类的书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更加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

这就是复活节岛作为一个世外桃源的大结局,它的文明是完完全全覆灭的。其实作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如果岛上的人民不懂得可持续地利用那些相当有限的资源,那结局必然是完全毁灭的。我们不妨再往深处去想一下:地球,它又何尝不是一个放大版的复活节岛呢?—p182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不只是在博物馆里

关于大英博物馆藏品的介绍以及“掠夺”的话题就不讲了,各种资料都很容易查到的。说说一些新鲜的感受。

时代的前进并不线性:比如雅玛人文化,只有石器的时代却有精准的历法,无法解释是因为现代科学的无力,而不要推到外星人身上去。再比如盎格鲁时代也并不是常人理解的黑暗:萨顿胡头盔表明那个时代亦很先进。在大英博物馆中有很多难解之谜,因为很多文化或文明都已消失了。

科学的局限性和技术的单向思维性,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将所有的智慧结晶都归于了(西方)科学体系,合则留之,异则弃之,因而才有了李约瑟之问,他的问题其实应该描述成是为什么在中国没有产生西方科学。中国应该有中国的科学,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自然改造的手段。可惜,这一切都在西方的巨炮利舰下灰飞烟灭了。所以我很嘲笑西方的环保主义者,对同类生物(包括文化)都没有保护意识,谈什么对自然界的保护;对所有异已的思想以及政治体制都没有共存的概念,谈什么对环境的保护。

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国家闭关锁国,西方列强只是想要同我们做生意,是想将他们先进的文化传递给我们,而并是想殖民我们。先不说宗教、政体,就说科学、技术、哲学思想,貌似正确的东西,为什么要传递给我们呢,为什么不能你过你的日子我过我的日子,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与你往来,如果不愿意,则我们便不与你们交流,世界为什么不能是这样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最重要的是保存下来另外一种文化,另外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另外一种对世界改造的方式。蒸汽与工业时代不一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这种社会阶段的划分与外延都是西方这类组织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的进程不被打断的话,或许我们会是另一种模式。生物的多样性恰恰是生物发展的必须,为什么社会发展的模式就要统一的模式呢,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闭关锁国好处会在哪里,锁不住哪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在探寻三星堆,世界上更多的人在探寻玛雅文化,甚至也在惋惜复活岛生活模式的消失,包括人们都在高度兴趣化的猜测“游泳的驯鹿”那么高等级的文明的生存环境,可同时人们也在消灭文化或文明差异,这会是一件好事情吗?

历史上经常野蛮战胜先进。“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希腊用文明征服了罗马”;英格兰七国也是西部的维赛克斯统一了英格兰;包括后来维京对英格兰的掠夺等等,都是文化落后者打败了文化前进者。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是这样,那么文化先进意义何在?我们被打败了,但文明先进被打破是常有的事儿,只是过去被打败的多是政权,而这次被打败的恰恰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次高鼻梁的“蛮夷”确实有点厉害,最先打击我们的就是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文化,早在明末首先进来的是传教士,鸦片、海关、商贸那都是后话。

结论一是文明先进的必要性需要质疑;结论二是文明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

书是国内人写的,材料不多,中小学生读物吧,而且为了照顾方方面面,选材也以宽泛为原则。希望将来有更多介绍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的书籍供大家阅读。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三):一个大英博物馆撑起全球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世界上没有一种生命能长得过艺术,也没有一种文明被历史彻底地掩埋,极具包容性的世界历史让艺术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魅力是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甚至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那些经过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代表着人类历史进程的珍宝将在每一个时期为观赏者呈现出不一样的灵魂倾诉。

我想能够游历各大历史博物馆,欣赏历史遗留下的瑰宝,是每一位喜欢艺术,喜欢历史的人所梦想之事,每一个博物馆中的欣赏者都将跨越性别、年龄、种族以及国界,在艺术的殿堂,在文明的国度,在充满着历史的气息中感受每一件珍宝带来的震撼。

青年艺术学者程珺在其著作《大英博物馆寻宝记》中称其曾参观大英博物馆近三十次,而作者也将以一个被人文艺术侵润过的理工科大脑,为我们展现出大英博物馆的价值所在,让我们在这本书中体会到“一生一定要去的景点”大英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一个博物馆里思考整个世界”。

整座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高达800多万件,时间跨度超过200多万年的历史,而对于大英博物馆中藏品的来源已无需过多赘述,我们只需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欣赏近800多万件藏品中的21件精华,以三大主题窥见近200多万年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里有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希腊雕塑帕特农浮雕、一块写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塔石碑、被八国联军盗抢的中国绘画的开卷之作《女史箴图》、描绘着亚述巴尼拔国王猎狮仪式的《猎狮图》、呈现古埃及人心中理想生活的《内巴蒙墓室壁画》、刻画在小木箱上的全世界最早的城市图案“乌尔军旗”以及大英博物馆中最古老的史前文物“游泳的驯鹿”。

无论是代表着镇馆之宝的7件藏品,还是象征着全球文明的9件珍宝,亦或是展现文明的融合堪称奇迹的5大文物,它们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各种文明互相交融与吸收,21件稀世珍宝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发展进程,向我们诉说着古老文明所造就的这些稀世珍宝背后的传奇故事。

200余张全彩高清大图与详细的馆藏索引让整个阅读的过程赏心悦目,同时每次藏品背后的传奇故事也让人观其为之心动,但不可否认的说,在看到我们被盗抢的《女史箴图》被虐得不成样子的时候心情无比沉痛,这些人类珍宝在帮助我们追溯历史的同时,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上那些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四):博物馆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触摸历史,大英博物馆则让参观者思考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我到某地旅游时不再一味地打卡游乐园、网红景点,而是会留出时间逛一逛当地的博物馆,听着导游的解说,随着橱窗里的展品穿越时空、触摸历史。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本着非必要不离市的原则,我们一家已经有两年没有出去旅游了。人虽困在家里,但心是自由的。没有了肉体的羁绊、客观条件的制约,反而可以心之所向皆成行,看得更多、走得更远。

这周我选择参观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大英博物馆”。这次的讲解员是旅居法国十多年、里昂中央大学博士程珺讲师。通过她的讲解,我了解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欣赏了世界文明的代表作,品味了艺术作品与文明的融合。

其中,最吸引我的宝贝是“乌尔军旗”,原因有三:

1.乌尔军旗不是军旗,而是空心小木箱。

2.箱上镶嵌的图案描绘了公元前2600年人类最早的城市“乌尔城”的战争与和平。

3.它不是掠夺而来的,而是大英博物馆在获得当地伊拉克政府允许下,资助考古团队挖掘出来的合法所得。

一个长49.53cm,宽21.59cm的小箱子,不管是从材质还是画面内容都完美地展现了苏美尔文明。

其次,最令我哭笑不得的宝贝则是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创作的版画“神奈川冲浪里”。

这幅图画真的是在太多地方见过了,当然不是原画。各个景点的扇子、手帕、信纸等各种纪念品上几乎都能发现这个图案。

而且由于它是版画,可以无限印刷。在江户时代卖得特别便宜,老百姓都买得起,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一幅来糊墙做装饰。具记载它一共被印刷了8000幅左右,称得上是流传最广的浮世绘作品了。只不过留存至今的不到10张,再想看到它只能到各大博物馆了。大英博物馆竟然收藏了3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不会搞个拍卖?

另外,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女史箴图”、“大卫对瓶”也都令人心生感慨。一方面是对古代中国匠人技术的叹服,另一方面是文物流落他乡的遗憾。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看完这本书就算是完成预习了,等有机会一定要亲临现场,按照作者设计的最佳路线,打卡一下这座一生定要去一次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

8.6

程珺 / 2022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写在最后>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这本书文字简洁、脉络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唯一美中不足就是书太小了。如果这本书能设计得再大些,图片能完全展开,就像DK系列那样就好了。即使价钱再贵些,相信有更多的家长会为孩子收藏这样一本博物馆科普书的。现在这本书就像隐身于市的富豪,不免有些可惜。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读后感(五):为什么我们要去博物馆看展?|《大英博物馆寻宝记》

当你漫步在博物馆的时候,那一束束聚光灯照在精美的展品上,周围的光线那么暗,只有一件件展品在灯下熠熠生辉。你安静地徘徊在每个展台前,有时会驻足欣赏,读读展牌上的说明;有时会匆匆走过,浮光掠影。

埋藏了百年、千年的物品,就这样被展示在人们面前。不过,除了做工精美的、其它展品带给你的第一个想法,多半是有没有讲解员来介绍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件展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时间,更是因为这件展品所代表的历史和纪念意义。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对每件展品的历史信手拈来,耳熟能详呢?不了解的历史和朝代,不了解的文化和背景,让我们错过了一件件展品可能会给我带来的震撼、感动和启迪。而众多博物馆,数不胜数的展品,又要去哪个博物馆看哪些展品呢?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之所以选大英博物馆,是因为它是全世界第一个公共的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品有15万件,馆藏有800多万件,是全球涉及范围最广以及馆藏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在大英博物馆里,既有13000多年前的史前文物,也有19世纪的近代作品,可以说是覆盖了整个人类文明至今为止的艺术发展史。

《大英博物馆寻宝记》一书选取了21件珍宝,浓缩800万件藏品的精华。这21件珍宝,不仅仅有镇馆之宝,还涉及到全球各个文明,且从这些珍宝里,能看出文明融合的迹象。而该书不仅仅呈现了珍宝的全局和局部图供大家欣赏,还从珍宝的历史背景,代表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以及艺术欣赏三个角度全方位地剖析展品的珍贵之处,读后不禁让人醍醐灌顶,大呼:“原来如此!”。每个珍宝介绍还做了总结,帮助读者梳理脉络,更是写了珍宝的馆藏地点,以及大英博物馆逛馆指南,日后若有机会亲临博物馆,也是一本不错的小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时间如滚滚洪流,带来一切,又带走一切,看似不着痕迹,但是每天的吃穿用度,装潢摆设,都镌刻下过去的时光,留下来提点后人。

居鲁士圆柱,看上去只是一段有破痕的柱子,但是上面记录着居鲁士大帝对战败国巴比伦采取的宽容政策。这不起眼的圆柱,是最原始的人权文件,因为他倡导了自由和人道主义,被伊朗人称为“全世界第一份人权宣言”。该观点也被世界公认,因此在联合国总部,就放着居鲁士圆柱的复制品。

居鲁士圆柱,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过去不仅仅警醒着现在,在当时也对其它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像日本的浮世绘,特别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就对印象派甚至是梵高产生了影响。

神奈川冲浪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而那些淹没在时间长河里的,不曾保留下来的建筑、文物,其实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就像时间不会割裂,过去的文明也不会完全消亡,而是融合到了新的文明中。

为什么我们要去博物馆看展?为了显示自己有涵养吗?其实,去博物馆看展,是为了让那些经过时间浸润的展品,提醒在时间面前还是新人的我们。《大英博物馆寻宝记》就是一本小览,不能外出的时候让我们云看展,长见识受启发;待春暖花开能出游的时候,做引导赏实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