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锦集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锦集

《路上观察学入门》是一本由[日]赤濑川原平 / [日]藤森照信 / [日]南伸坊 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一):逸出实用的趣味

很难理解这本书吧?

这就对了,观察这些书中的观点,就能了解路上观察学的含义。

1. 他们声称,杜尚早就揭示了当代艺术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构出来的";

2.路上观察学称自己既不实用、也不是艺术!它只是"逸出实用的趣味"。可是它有"疗愈效果";

3. 赤濑川原平在"我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中说:"考现学/路上观察"视角的源头,大概就隐藏在破坏与重建的交汇点吧。别忘了时代的背景,二战结束,技术发展,日本在快速发展之中,当代景观转移到城市的时候,这些画家、建筑师的先锋是迷茫的,他们以反艺术的方式来做艺术(允许我称之为艺术),不也很酷吗?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二):研究启示

一些研究学者的对话、田野笔记,一些冷门的研究,但很有趣,特别喜欢田野笔记中《走在路上的正确方法》。 整体上看,本书的结构和学术论文很像,第一部分【宣言】简单介绍路上观察和提出一些问题;第二部分【街道的呼唤】展现形式是几位学者对话的方式,提到路上观察学的起源、理论来源、一些大师研究的东西很像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就介绍了一些学者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些研究方法,实践类居多,观察细致,画图功底很厉害,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在此学术领域的细致之处;第四部分【观察之眼】看的很快,感觉很无聊。 本书给我带给我研究方面的一些启示:还是选择自己热爱、感兴趣的领域去研究;对于冷门的研究,还是应该选择坚持下去,记得喻国明老师说过“你在一个领域深耕十年,也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还有就是万物皆可研究,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此书写到日本有学者研究井盖的种类图案、狗狗上的大小便的路线、去收集建筑物的碎片)

最后一句话共勉“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散步街头的方式和看法,怎么都好像还是在电视的显像管里游移一般,但以此方式持续探索下去,有一天应该也能抵达深不可的地方,出现如宇宙规模的宽广世界吧,此时我有着这般的预感”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三):本来只是短评,吐槽多了,就变成了书评

1、我本来以为时带点强迫考究兴致的闲情随笔,没想到是猥琐男的行为拔高洗白话术集??偷窥别人家窗口,跟踪路上女学生什么的……excuz me???

2、“艺术家”都这样的么?

3、可能是我自己本身对“路上观察”这个词有预先判断吧……这样说起来,小时候看到的一些针对小孩子的一些很有趣的观察实验(也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忘掉名字了),什么养独角仙记录日志啊,在不同物件上寻找人脸啊,记录观察你家小区的猫猫活动啊什么的,这就挺符合我期待中的“路上观察学”的

2、井盖观察(<走在路上的正确方法>一节)和<发掘路上的托马森>还蛮有意思的,这两篇文章一篇一星不能更多了。建筑物碎片一节读起来是个正常人写的,不过缺少图片啦,光是访谈有什么意思;麻布谷町大烟筒的倒掉总让我想起来《钢的琴》里面对于烟筒的描写;舍伍德森林的选题很好呀,关于漫画里对水泥管的描写。说起来我小时也经常见到这种很大的水泥管,现在确实都没有了……不过文字描述的风格让人读起来很累。估计作者自己写得倒是挺嗨的

4、最近对这种日式话风有点过敏,看到有点emm……的感觉

5、3条里面提及的那几节,如果是一篇豆瓣日记,那我会觉得“啊,这个人好有趣”,但是吧,专门搞了半本书用来夸自己,这几篇文章就让我觉得“也就不过如此嘛,看上去像初中生课题一样”。

6、不过封面上那个小人说实话我挺喜欢的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四):不要无动于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冲着主题看的一本书,有点意思,但诚实地说也并不算太有意思。

书里也对路上观察学这个学问与博物学、考现学等进行了一些区分,喜欢路上观察的学者、艺术家、业余爱好者一起探讨、讲述自己观察、收集、记录的过程与思考,有一些观察还挺有趣的,比如井盖、垃圾桶、建筑物碎片等等。

他们大都喜欢用绘画的形式,将观察的东西细致地整理记录下来,某种程度就如最初的博物学家,在没有数码相机等科技出现以前,像做一门手艺一样,原原本本工工整整地去将路上的特定物件记录下来。我觉得,“路上观察学”最核心的一点的保有对城市生活的好奇,而不是行色匆匆地去赶路,而选择用最慢最耗时的方式做记录,或许也是路上观察者们的一种自我提醒,即不要被“目的波”与“成就波”影响,去纯粹地感受和记录。

不过,过分执迷于物件,某种程度算不算一种“恋物癖”,是不是也是对“人”的漠不关心和不好奇?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叫做《城市的36种表情》,作者也是记录了城市里的很多物件,比如公共椅子、红绿灯等等,但作者也间接承认,他的书中确实看不见“人”。我觉得,或许路上观察学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分支,路上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是被看到、被观察、被了解的呢?

不要无动于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对周遭的人与物保持敏感与好奇,路上就处处皆是学问。

(噢对,还对书里的一个观点印象深刻。大致是指不要丢了“孩子的视角”。书中说一群孩子对着石膏作画,最后画中的石膏像都有一条浅浅的痕,这就是石膏接缝的地方。很多大人会选择直接忽略,但孩子们不会,他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我们大人就是太聪明了太习惯于粉饰了,于是也就丢失了最宝贵的天真与真实。)

《路上观察学入门》读后感(五):简评

很可爱的一本小书,喜欢它的装帧,平装可摊滑滑薄薄的纸张。作者的笔调有种日本电影漫画中二的感觉,手绘图也都很可爱。

书开始是对话,写得比较散,所以看完了对于考现学还是没有很清晰的认知。

比起路上观察者,我可能更像个空间派观察者,更在乎整体的感觉和氛围。而物件派对刻意制造的物件感到厌倦,不管这个物件是艺术的,还是工业化生产的用。去发现那些毫无意义的“托马斯”,通向墙的楼梯、没有山的隧道,这种荒诞意味让物件从城市秩序中脱离,追求一点点自由,一点点意外之喜。这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艺术家对于资本和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和反叛。

后面是具体的路上观察事例。狗狗的大便、女高中生校服、去拆除现场收集建筑物残骸、去拓烟囱顶的轮廓……这几年来越发喜欢老城区,任何地方的老城区。我的走街串巷计划,去二环内走路、去三环内骑车,一条条马路压过,看沿街的店铺,拍些新奇物件、冬天的枯树或是春天的嫩芽;又该去圆明园看秋天了,下周末安排。

最后又讲到博物,哎,想成为一个博物学家啊,画呢,又好久好久没动了。

最后摘录一段:

“而路上观察者,更在乎那些“物件”,不想关注“有意图的事物”,不论是追求美感的艺术的、刻意结构的前卫艺术、意有所指的恶搞,或者原本就为提供消费而制造的商品,这些必须通通排除。放眼望去,我们周遭绝大多数的东西几乎都是刻意制造出来的,看多了难免令人倦怠。

空间派的内心暗藏愿望,希望回归和谐的整体性;相对于此物件派却试图脱离整体秩序,放手追求最后的一点点自由。在街上漫步,发现有这个东西是会感到如释重负,仿佛就是眼睛才有真正属于自己,整个城市似乎也比较令人自在。

说得严重一点,空间派有如布尔什维克党,物件派则是无政府主义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