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瓷之路读后感精选

白瓷之路读后感精选

《白瓷之路》是一本由[英] 埃德蒙·德瓦尔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5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瓷之路》读后感(一):《白瓷之路》中出现的错误汇总以及吐槽

这真的是 理想国 出的书吗?Amazing

《白瓷之路》读后感(二):知识性和实用性都很一般,不推荐阅读

翻译水平渐入佳境,整体来说文笔可读性一般般。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作者在用英文写作时就已经开始用炫技的方法行文了,又是以小说的方式写的,所以翻译成中文之后读起来就比较别扭。而且本身无谓的描述太多太多,大部分的篇幅都可以跳过。

对于瓷器的知识性也很一般,各种瓷器传奇故事点到即止,既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审美概括。从头到尾都是些小故事而已。或者说我研究瓷器专业性的文章和书籍看得太多,对于这种蜻蜓点水的文章实在是提不起精神来。但是这种拉拉杂杂的非严谨叙事,就算是给瓷器爱好者来看也未免太繁乱没有重点。因此,太浪费时间,确实不推荐阅读。

《白瓷之路》读后感(三):china

一位陶瓷艺术家游历三大瓷都,寻访瓷器的秘密。从景德镇到德累斯顿,从德累斯顿到普利茅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是如何诞生的,看了此书也许你会有答案。

白墩子与高岭土结合的故事是从景德镇开始的,这里曾有最美的瓷器。要到18世纪,欧洲才发明了瓷器,在此之前,中国,是瓷器的国家。在高岭山,工人们为了源源不断供应宫廷需求而彻夜劳作;在麦森,契恩豪斯与波特格被监禁,在不断的实验、失败、再试验中寻找瓷器诞生的秘密;在康沃尔,寡居的威廉用寻找瓷器配方抵御丧妻之痛。“白色是什么?它是悲伤的颜色,因为它把所有颜色包裹在自身之内。”

没有什么得到不需要付出代价,世相百态莫不如此。瓷器,从中国传入欧洲,它被称为白色的黄金,人们迷恋它,用“瓷器病”形容对喜好之物的无尽贪婪,这条白瓷之路遍布碎片,人们付出巨大代价追求永恒之美。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如果你终于得偿夙愿,造出一只美丽的瓷碗,但它却与别人去年、一百年前乃至一千年前做出的东西一模一样,你还怎么制作瓷器?”这真是悲伤的句子啊。

《白瓷之路》读后感(四):被封面吸引的一本书

这本书封面的手感相当好,非常细腻。但是不得不吐槽一下翻译,已经很影响阅读和理解了。理想国的书是这样的翻译和校对质量,还是很让人失望的。除去翻译不符合中文的表达和阅读习惯外,很多都是病句。觉得比起形式上的用心,内容上的用心才是根本啊。

一开始不愉快的阅读体验让人很难沉入这本书,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原文可能是怎么写的。看到有评论说出中英文版,似乎真是不错的建议。

如果想看瓷器的历史、了解专业的瓷器知识,或者对翻译有要求的读者,不太推荐这本书。

《白瓷之路》读后感(五):【转载】我们制作东西的态度定义了我们自己

(原载《好奇心日报》2018-01-17 by 杨樱)

看完《白瓷之路》之后,我把家里的碗盆杯盏挨个拿出来敲了敲,听一下声音,再摸一下。这本书没怎么提及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搜索之后才知道其实还有炻器,说的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器皿。概念冗杂,不在此赘述了。

埃德蒙·德瓦尔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普及陶瓷历史和工艺。为后者著述的人浩浩荡荡,其中不能免俗的做法之一,当然是提及中国的悠久历史背景,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有鉴于这一点,我对德瓦尔写的第一章“景德镇”格外小心,因为担心朝圣的意味太浓,会散发出游客式的肤浅气味。这种忧虑在开始四五页细致的描写之后渐渐消散,德瓦尔当然是来朝圣的,不过他有一种文学作者的叙述节奏,还有记者一般的旁观态度。除此之外,他是瓷器的行家。

这三种视角融合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见。事实上这本书的编辑也正是以这种混杂的身份作为卖点撰写推荐:埃德蒙·德瓦尔是目前绝无仅有的同时专精瓷器艺术与人文历史的作者,《纽约客》杂志誉之为“最擅长说器物故事的大师”。德瓦尔历时 18 个月穿越欧亚,寻访几座世界性瓷都,利用传教士书信、中国皇宫收藏清单、欧洲王侯与炼金师传记、地区史等大量史料,呈现了一条浩渺辉煌的白瓷之路,其中的历险、争斗、发明、贸易与财富故事惊心动魄,并且长久地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推荐挺诚实,顺便一提,这还是一本从装桢到翻译都相当认真的一本书。讲述每一章瓷器故事的前页,都会印上古老的 Logo,比如 Wedgewood。这个品牌的套装在某年被邓超孙俪夫妇用来做答谢,众人皆夸得体。不过在这本书里,Wedgewood 先生,达尔文外公的爷爷,做人并不是很够道义。

从陶瓷器历史的角度看这本书,德瓦尔其实有点过于深情了。豆瓣的一条评价是:那个试图平静而又无法抑制情感的德瓦尔。据说他在上一本讲述家传的《琥珀眼睛的兔子》里,也差不多是这样。

但还有另一条线索,让这本书显得很宝贵:德瓦尔作为一个瓷器制作者的道路如何开始,又如何发展。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这本书以作者的一场展览结束。因为他所有想说的东西基本上都在那里。

“我前往一座座白山,追踪瓷器最初如何问世,从白色的泥土变成别的东西,贯穿我的旅程的正是这个主题。”德瓦尔去了景德镇、德累斯顿、普利茅斯、切罗基、达豪集中营,他看到了历史,比如“麦森的工人千里迢迢来到景德镇,作为东德 1955 年对中国的技术援助。”

又比如,“1911 年 3 月 3 日,景德镇呈递了一份对时年五岁的溥仪皇帝的‘答复’。上面写道:我们收到了您的谕旨,但是我们无法满足您制作一百只七尺红釉瓷盘的要求。我们不再具备这种工艺。所以,我们送出一百件白釉红彩龙纹盘。答复中没有道歉,只是申明他们送出了什么东西。”千年御瓷,就此终结。

让“答复”这段精彩的,是德瓦尔看到景德镇的档案管理员在和众人一起翻阅这些文物档案的时候,“像诗人奥登一样衔着一根烟”。

德瓦尔自己的故事穿插其中。他谈到自己的态度,引述了偶像普里莫·莱维的故事。

他们都迷恋桥梁。真正复杂精深的典范之物。“能够自我检验的优点,在检验中不依赖他人,由工作反映自己。愉快地看着你的创造物渐渐长大,一道梁接着一道梁,一个螺栓接着一个螺栓,必要,对称,各就其位。”

……

普里莫·莱维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化学家,工作是分析油漆的化学成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方法很有趣。在描述某件东西如何制作、怎样成型时,一定要谨慎周密,对过程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制作东西的态度定义了我们自己。

正如德瓦尔学徒时听到的忠告:没有捷径,别把一样东西错当成另一样。

后来他也跟自己的徒弟给出一样的忠告:没有捷径。

除了历史和文化,这种对态度的表述和追索,也是让我唏嘘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