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沧海波澄读后感精选

沧海波澄读后感精选

《沧海波澄》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沧海波澄》读后感(一):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不知什么原因接触了叶先生讲解五代词,看完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当时不怎么懂格律,想着先把格律弄明白,再来看叶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其实有点自传的意思,讲的是叶先生自己写的一些诗词讲解。整本书按空间分为四部分,北平,台湾,国外,再国内。后面还有两个演讲稿。

叶先生出身八旗子弟,蒙古族,叶赫纳兰家族,和纳兰性德一个氏族。虽然是出身不错,但处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过得蛮苦的,叶先生说自己几乎没有童年,她的童年都是在背书,读诗词中度过,十几岁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国民党做事,内战失败后随父一起来到了台湾。来台湾不久遇到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和才出生不久的小孩也被抓进了监狱。后面阴差阳错的去了国外教学,老年时,大女儿女婿车祸身亡。人生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少年丧母,老年丧子!这些都发生在叶先生身上。

叶先生说自己吃了这么多苦,是诗词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当她遭遇人生痛苦的时候,就读诗,写诗,那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理想,意志,操守,道德时常感动着她,激励着她。这些诗词给了她理想和希望。诗词是她的生命,她希望把诗词传承给下一代,所以当她1979年回故乡教书的时候,她写过这么一句诗: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这本书除了让我了解叶先生艰苦的人生外,让我也懂得了如何去学诗、读诗、写诗,叶先生的诗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不是为了做诗而做诗。书中叶先生关于诗词有这么一段论述:“律诗很奇妙,它有一种非常美丽的声调和格律,声调和格律把你带进去,随着声调和格律,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感情和语言就会跑出来,不必说它一定是什么。不用实际思考究竟说的是什么,它就是一种本然的感情流露,音韵和声调带动你,把你的本然、本真、本质都写出来了无意识把你说不清道不明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无心之中把它表现出来”,我读完深有感触,最近也在学格律,汉字声调就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形式美,我们读书的时候几乎不学这个,学也不重视,老师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如果学好了格律,其实做诗也很简单,没有那么玄乎了。可惜很多人都不懂这个。

《沧海波澄》读后感(二):用生命写就的诗词人生

美妞爱读书编辑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是国际知名汉学家叶嘉莹的新作,书中94岁的叶嘉莹先生用诗词来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离死别、台湾的白色恐怖、海外的丧女之痛……

叶嘉莹先生在书中除了附录部分涉及到她卓越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余四篇用她自己所著的诗词,按时空顺序铺陈了她94载的人生经历,既有国难当头的大家风骨,又有传统妇女的坚忍和不屈,当然更多的是她对诗词发自内心的喜爱。可以说正是因为她将诗词与自己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才能在中华古典诗词的研究上有如此高的造诣。

叶嘉莹先生的旧体诗词作品至今不足千首,书中亦不能一一展现。但正如叶嘉莹在有一次访谈中所说的一样,她不会为了发表而作诗,她写诗,是因为她觉得心里有诗,不得不写。因此,在书中收录的每一首诗中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她面临的情境以及她的真实感受:她母亲到天津手术却在回来的火车上去世,她在《哭母诗》中写到“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在加拿大独自一人撑起养家重任的时候,她怀念在台湾自由的教学时光,写下了“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在回国任教,推广中华古典诗词时,她以“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激励自己……如果没有对古诗词的热爱,没有对古诗词深刻的理解和顿悟,叶嘉莹很难用这些或激昂或哀伤的诗词将自己的心境表达出来。

叶嘉莹的一生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开始她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幼儿园、中学、大学都有。书中两篇多的内容讲的都是她教书的经历。叶嘉莹除了在教学中培养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之外,更是率先在国内提出振兴传统文化、提高国民品质要从幼儿园和中小学做起的建议。她90多岁高龄还不辞辛劳往来于美国、加拿大之间,可以说,她用整个生命为普及和振兴中华古典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诗词像“镜中人影”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叶嘉莹的人生中,她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转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诗词展现出自己温润深厚的德行和豁达包容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与态度,更赋予了中国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

《沧海波澄》读后感(三):诗词曲赋,道不尽,人生多少事

《沧海波澄》这本书,是叶嘉莹老师讲解自己所做诗词的。叩读书中的一诗一词,就宛如沧海拾贝,将迦陵先生的一生珠连成串。而我,不仅仅看到了迦陵先生的一生,也如同看见了千千万万,跨越千古的为诗词人的心志;也仿佛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学者们的真挚热忱。

迦陵先生在书中很谦虚地说自己“有惭南郭滥竽吹”,但回顾她这一生所经历的波澜起伏,再看她为中国诗词所付出的毕生心血,又怎会不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句“此乃大家”?她一生所经历的诸多苦难,都深深触动着我这颗不经世事的心。迦陵先生是在宅院中成长起来的,年少时仅在小小一方天地中闭门读书,因此在她的身上,即能品出大家闺秀般的温婉小意,又可见诗词人的风骨。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丈夫进监、自又失去了工作和栖身之地,身边还有一嗷嗷待哺的小女儿,她却默默咬牙挨了过去。离乡去国身赴北美教书,虽然于她是“初心已负”,也得不到国内的理解,她却为了一家生计昼夜不息。人近老年,却突遭丧女之痛,她却从“小我”之痛中走出,坚定回国教书。前半生,支撑她生活的是“小家”,她为儿女、为生计操劳;而后半生,她为“大家”,传递中华诗词之魂。她完整一生的精魂,始终在于诗词。诗词曲赋,既曾是柴米油盐姜醋茶之外的一点风花雪月,也是山河动乱凛凛寒冬的一丝火光,更是支撑人生漫漫路途前行的一腔热血。

为诗词者,当能感悟世事,自成风骨。迦陵先生说,“当你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与修养,你就不会丧失你的理想与希望”,足以看见诗书是怎样浸透了她的筋骨。 她让我看见了一位当世的女性诗词人身上的风范,亦柔亦刚。

而在迦陵先生的故事中,还有无数为与她相似的学者们,在为中国诗词之事业呕心沥血。她于文中所提,台大的许世瑛先生,哈佛的海陶玮教授,川大的缪钺教授均为此类潜心问学的学术大家。他们醉心学问,如迦陵先生一般“在四壁都是书的图书馆里,我可以工作到任何时间”;却也关心着学问的传承与推进,因此举才用才,对如迦陵先生一般的学者后辈不惜大力施以援手和鼓励。正是这学术界的薪火相传,才使得古典诗词的流传更为深远。迦陵先生写给许世瑛先生的挽诗中“十五年来陪杖履,深仰先生德业美。目疾讲著未少休,爱士推贤人莫比”,恰恰是这批赤子丹心学者最好的写照。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本书带给我的纷繁感想远不止这些,而我却已不知还能如何讲下去,因此也沿用书中的一些语句作结。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而透过这本书,迦陵先生仿佛也在诉说这样一句话。我寄意诗词,希望能染得一缕墨香、几分风骨,更愿有更多人能了解它、欣赏它、践行它。中华风流气概,尽书于诗词曲赋,未来更有何人添纸笔书其中?

《沧海波澄》读后感(四):在诗词中邂逅雅致与情怀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那些光彩熠熠的名字和诗篇,照亮了千百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诗词并不是文人闲暇时怡情之物,而是充盈着诗人的理想、意志、持守、道德。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情怀,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如今,我们从识字起就在背诵古诗词,等到大学结束,每个人接触的古诗词数量不菲。但除了那些真正的古诗词爱好者能够作诗填词外,又有多少人能够创作出一首满意的诗词来。

事实上,别说创作,一些人就连古诗词也读不懂了,因为古诗词多为文言写就,其中暗含着大量的典故,我们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拿到一首古诗绝对会不明就里。这就需要有识之士来推广古典诗词,让一心只为稻粱谋的现代人在古诗词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与古典诗词为伴,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一生著述数百万言,其影响遍及中华大地。

叶嘉莹是学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海洋的摆渡人,她使古老的诗词获得再生。叶嘉莹最新出版的《沧海波澄》一书,以时空顺序铺陈了其94载的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叶嘉莹用诗词来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从叶先生诗词的优雅意象中,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深邃精思。同时,从叶先生对古典诗词的阐发中,可以感悟到在国仇家难中她的人生大境界。在与诗为伴的沧桑岁月中,叶先生的生命品质与人格魅力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这是一部勾勒大时代与知识分子命运、学术生涯的佳作,字里行间尽显作者的大家风骨、诗人气质与家国情怀,书中不乏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研究的新思路。本书图文并茂,包括《二十年间惆怅事》等四篇以及附录《我的台大公开课》,还收录了1948年3月结婚照等珍贵照片。叶嘉莹早年以鉴赏传播古人诗词为乐,而在本书中她却独辟蹊径按时间顺序讲述自己创作的诗词,创作背景、诗词意蕴、人生坎坷,经她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格外亲切。

譬如叶嘉莹谈到,“诗歌不止要背,还要吟诵。吟诵久了,你不用学平仄、押韵,自然就学会合辙押韵了。作诗不是很难,就像唱歌一样吟唱,吟唱的时候,那个声调跑到你的头脑、心灵里,你随着声调就写出来了。”现代人之所以畏惧创作诗词,其根源就在于诗词讲究合辙押韵,不能出格出律。而通过叶嘉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创作不出诗词,还是因为读得太少及不懂读的方法。我们要想传承古典诗词,得从学生时代入手,多朗读多吟诵,这样才会了解诗词规律,进而有可能创作出诗词来。

叶嘉莹说,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当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叶嘉莹的文字真诚、深隐、雅致,她用真切的生命体验,写就了人生的诗行。在与诗为伴的沧桑岁月中,她历练成了一道美丽的星光,让我们看见了人生的担当、雅致与情怀。(彭忠富/文)

《沧海波澄》读后感(五):《沧海波澄》:从失意人生到诗意人生【转帖】

《沧海波澄》:从失意人生到诗意人生【转帖】

人生中的许多不幸,叶嘉莹先生几乎全“赶”上了:13岁时卢沟桥事变,父亲不得不离开家乡,奔走后方,自此杳无音信;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未归;中年时,被无端关押3年的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导致生活精神饱受巨大压力;45岁时,大女儿与女婿双双因车祸去世……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既是叶先生对人生的自我解剖,也是她的心理疗伤。作为一部个人传记,人生失意的经历自然不可回避。不过,回首往事,已经九十高龄的叶先生坦然地说:“我的遗憾都过去了。”与其说这是叶先生参透了人生,倒不如说她早已将自己的人生诗化,因为面对一次次突然降临的劫难,她已经习惯“以诗歌来疗治自己的伤痛”。

高晓松说过,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话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令人不快的“苟且”确实存在,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另一层意思则是不必拘泥于“眼前的苟且”,只有走出“苟且”的心墙,人生才可能迎来充满“远方”的诗意。叶先生始终牢记恩师顾随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才能不被“眼前的苟且”击倒。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可以看成是对叶先生的最好写照。叶先生化解苦难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一头钻进古诗,在激荡的诗词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母亲去世时,叶先生有感而发,书下“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大女儿女婿车祸去世时,她闭门谢客,在房间里作下10首哭诗。

叶先生的诗是用全部心灵去写作,所以震颤而又厚重。她始终认为,“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大胆触摸内心最软弱的部位,这是叶先生对诗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精辟解读。那些流芳千古的诗词,何不是诗人自我解剖的结果?

叶先生曾坦率地说,“我的诗词绝对是我亲身的感情和经历。我不作那些虚伪的诗,我也不作你赠我一首我赠你一首那样的赠诗。”也就是说,叶先生写过的那些诗,都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均发自于肺腑。联想到时下诗歌的尴尬生存状态,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诗歌并没有真正远离我们,远离我们的是我们不愿正视自己,不敢自我解剖内心。换言之,当我们试图用诗歌作为自己内心的遮羞布时,展现的恰恰是我们不愿示人的柔弱,自然不可能疗治身心创伤。

有人说,叶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从3岁开始读诗,现九十有四的叶先生到底读了多少首诗,可能连她自己也无从统计。叶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

也许在叶先生看来,只有在写诗中融入生命体验,在吟诗中发现古诗之美,这样才可以“培养我们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心灵不死,人生才可能充满诗意。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