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锦集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锦集

《DK伟大的世界地图》是一本由英国DK公司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一):你在地理课上绝对看不到的世界地图

文科生都有一个可以遨游上下五千年,经纬网络间任意驰聘的梦。可惜小编当年地理没学好,现在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懂地理的人。 不过,读懂以下这几张地图,可以让你迅速掌握地图学这门实用又有趣的学问。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二):那个万物尚未被命名的时代

从古至今地图自然是越来越准确,小到一条街道,一家餐馆都分毫毕现,甚至连曾经遥不可及的月亮上的坑洼都被远在地球上的人赋予了姓名。这样的精确科学的制图固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却也难免透着些实用主义。反倒是那个山川湖海都尚未被命名的时代的种种地图却更令人着迷,地图上不时出现的奇妙的海怪与巨兽,边角处仍有未知的疆界等待探索。 P.S.有机会去一定要去碑林看看禹迹图。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三):印刷拙劣,高分低能

骗钱货,地图字迹都看不清,没有印刷技术也别出廉价版,糟蹋好书

那些高分好评的都是买书来砌墙的,根本不看内容

尤其是很多文盲家长以为买一堆书给孩子就能提高素质的,看到漂亮打折就买。

骗钱货,地图字迹都看不清,没有印刷技术也别出廉价版,糟蹋好书

那些高分好评的都是买书来砌墙的,根本不看内容

尤其是很多文盲家长以为买一堆书给孩子就能提高素质的,看到漂亮打折就买。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四):探索者的失败和伟大

西谚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杰瑞·布罗顿还真的找到了这样一幅地图,绘制在羊皮纸上的《波伊廷格地图》长达6.75米,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阡陌交通,除了指明方向,更是对帝国抱有幻想的罗马人的“心灵鸡汤”。

地图不只是地图,在《十二幅地图的世界史》中,地图是历史的缩影;到了《DK伟大的世界地图》一书,地图则写满探索者的失败和伟大。捧着这本印刷精美、细节毕现的书,布罗顿仿佛是怕读者把它当作图片集,草草浏览后小心珍藏起来,特意提醒我们留心慢读。不同时期的地图,不能简单归结为随技术发展的进步史,每一幅地图都是制作者殚精竭虑的思考,是他们立足于现实的永恒的探索——“我在哪儿?”“我是谁?”——地图是他们的答卷。

布罗顿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古典地图、发现与旅行、新方向与信仰、专题地图、现代制图。各部分分别代表人类探索世界的阶段。

史前岩画、《巴比伦世界地图》、《托勒密世界地图》是古人对所处世界的最初探索,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测量、去解释世界。然后有了《敦煌星图》用云气占卜的联想,有了追随先贤足迹的《禹迹图》,有奇思妙想、包罗万象的《一个想周游世界者的愉快旅行》,有最早的波特兰型海图《比萨航海图》。开启发现之旅后,人类的足迹播撒得更远,地图的描绘更精确。将世界与信仰相联结,不同方向、不同中心、不同历史都蕴藏在地图的语言中。尽管并不存在完美的投影法,每幅地图也都有它的不完美,但就像抽出一册百科全书,专注于表达它所涵盖的领域,管中窥豹,亦能令人获益匪浅。

近现代的地图最能打动人的,同样不是描绘之精,而是用心之深。制作者不单纯是世界的记录者,他们的观点在地图上一览无余:划分殖民地、找出霍乱源头、发现考古证据、思考贫富地域分布、步入外太空,地图的功用被无限拓展。书中收录的每一幅地图都非泛泛,确如布罗顿所言,我们丝毫感受不到站在现代技术制高点回望的优越感,地图铺出的道路并非一条进步曲线,读者简直要随书页的翻动一路惊叹人类的智慧!有人徜徉游记文字和古籍,串出一幅地图;有人在海上就地取材,以点和棒就能搭出直观形象的3D“棒图”;而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地铁线路图脱胎自哈里·贝克的《伦敦地铁图》,在当时是个天才的构想,——站与站之间的长度并没有依循实际比例,像电路图一样,兼顾了实用和简洁。“与实际的地理位置相脱离,也能够成为伟大的地图”,这还不足以证明无边界探索者的伟大吗?

书中收录的最后一幅地图是谷歌地图,或可代表当代技术前沿,而未来仍有无限的可能性。比之宇宙,人类是渺小的,探索者偶有力所不能及的兴叹,然而从不因这种近乎蚍蜉撼树的努力妄自菲薄。于是,等待我们的不再是纸上的地图、不再是视野所及、不再是足迹可以到达的地方,甚至不止于我们的想象。人类的大脑将战胜制图的局限,因为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世界本源孜孜以求,本就是伟大的壮举。

——丁酉年读杰瑞·布罗顿《DK伟大的世界地图》

《DK伟大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五):当我在阅读地图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对于生活在当代的普通人,我们对于地图的理解和运用往往局限在划分区域和导航功能,地理老师会说乌拉尔山是亚欧大陆的分界线;历史老师会说长城以北是胡狄等游牧民族生活的土地;自驾旅游时会点开地图APP,输入目的地后程序会优化导航线路;查找某家餐馆时,会替你规划多条线路供你选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不会主动地思考周围的环境,因为我们已经可以十分便捷地搜索出任何你想去地方,甚至把地图放大到某一条街道上某一家商铺。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那么古代的人类呢?

书里的第一幅地图是距今大约3500年前的岩画,位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谷之间。地图中刻画了房屋,牲畜,战士,还有带有方块的圆点,考古学家推测,每个圆点时用来祭奠亡灵或者神祇的。古代的人类为什么要在岩石上耗时费力地刻上这样一幅地图呢?这样的一幅地图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无从知道世界的大小,甚至对于世界这个概念都很模糊,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通过狩猎或者农耕之类的活动养活自己以及整个家族/族群。但是我相信,即使他们所知很少,依旧会思考自己到底在哪里,属于哪里,在寻找方位和归属的过程中,逐渐启发了他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原始的信仰,对于祖先的崇拜,对于天地的恐惧,对于万灵的好奇,使得他们有了描绘周围世界的欲望,甚至促使他们展开了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在想象和现实之间,激发了人类进一步的探索与航程。

这类想象中包含了陆地,海洋,星空,宇宙,也包含了古巴比伦的神话,中世纪的宗教,星象占卜,穆斯林圣徒的世界观,古兰经中的文字,大禹治水的传奇事迹,圣经故事,山海经的传说等。每一幅地图都代表了制图者当时的世界观和集体思想的凝结,站在地图世界的中心,我们可以看到巴别塔,圣城耶路撒冷,提洛岛,中原大地,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某国军事小镇,东南亚的岛屿,甚至可以是纯粹的想象:乌托邦世界。神话,信仰,政治,旅游,贸易,科学都会影响着制图的走向,而数学和几何学的应用,坐标网,罗盘,比例尺,将制图技术推向另一个境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学者托勒密,他在《地理学指南》中记录了如何利用投影将球体映射到纸张上的制图方法,而这种投影法至今还在使用。所以本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名字以及他制作的地图,另一类经常被提起的地图就是波特兰型海图。目前已知最早的波特兰海图是《比萨航海图》,采用罗盘定位,无论从细节上还是制作上都与后来的波特兰海图几乎完全相同,就好像这一类型的航海图的制作技术是凭空产生出来的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上,甚至飞出地球登陆太空。地图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地理方位,地形起伏,宗教宣传等领域,还可以用来标记人口的数量,疫情的传播范围,殖民地归属,贫困状况,地铁线路,海底的地形等等。人类似乎已经“征服”了地球,或者说地球的表面可以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人类的眼前。我们在描绘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是那么渺小。但是人类不会止步于渺小的现实与客观的世界,我们还在创造着“元宇宙”中的虚拟世界,构建另一种想象之中的世界,这种想象是否和千万年前的古代人类怀抱着相同的理想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