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往事读后感锦集

中国往事读后感锦集

《中国往事》是一本由[德] 顾彬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往事》读后感(一):翻译?!

卧槽这翻译简直要硬着头皮才能读下去。。。让人忍不住骂街。。。。。。搞哲学的还是不要翻译文学了吧!德语好中文可真不见得好啊!这作品翻了还不如不翻。只能靠想象推测接近作者的思想。读过差的翻译,但这么拗口的翻译还是第一次见。。。翻译是一门艺术。。。。。。不是懂一门外语就可以翻译文学作品了。(读到一半气不打一出来。)

《中国往事》读后感(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往事

作为一个外国人,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先不谈文化差异的大小,光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就已经可见一斑。然而作者顾彬站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与我们审视自身文化相比,多了一份旁观者的冷静和客观。就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局外人的角度精确地发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质一样。

顾彬,一个有着中国人一样名字的外国人,不仅表现出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极大向往,甚至运用笔触,获得了中国奖金最高的诗歌奖,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可想而知。在《中国往事》这本散文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般老头的倔强可爱,也看到了作为学者的认真和细致。他不仅向往古代诗人的洒脱,对李白、庄子推崇至极,甚至足迹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寄情于山水。而文字间虽细腻如长辈讲述往事,但却极富张力引人入胜。虽是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却让人低头凝思品味人生。我想对于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任何人都会喜欢上吧。

《中国往事》读后感(三):观世界,世界观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视角不同,经历不同,世界自然不同。《中国往事》这本书就是从一个德国人的视角讲述一个别样的中国。作者顾彬算得上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汉学家,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兴趣,而且相较于飞速发展的中国,他对古代的中国更感兴趣。我们生活在现代,很少意识到现代化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是类似的,污染的空气、暗淡的天空、灰色的马路、忙忙碌碌的人……而顾彬更喜欢古代的中国、诗意的中国,他也努力带领我们去领略非现代中国的魅力。顾彬说,最先认识的中国人是庄子、李白。作为思想家的庄子,洒脱超然,遗世独立,作为诗人的李白,曾经希望入世,却又不得不寄情于山水。顾彬喜欢和中国的古人交流,希望通过他们了解中国浓浓的“异域”风情。除了思想家、诗人,顾彬还跟中国的现代诗人有着深深地友谊:把他们的诗歌翻译成德语,协助他们在德国举办朗诵会,与顾城、谢烨、北岛私交颇深,喜欢与他们把酒言欢……诗人的世界总喜欢更浪漫,而顾彬能与他们神交,不得不说,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能写出值得一读的散文的文人。《中国往事》不止在讲故事,还在思索着更丰富的人生。品尝着人间百态,值得一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往事》是德国作者顾彬写的一本关于他在中国的回忆录形式的书籍。通读全书,你会折服于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文人差,由此可见顾彬知识渊博的程度,怪不得有发出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腔调。

《中国往事》这本书的书皮简洁,棋盘呈几何图形的布置了“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几个字,推出“中国往事”,一只手拿着一本书感官是阅读状。作者德国籍和中国译者信息一目了然于心。书皮内页有作者顾彬的简介,如果不看他来自何方,获得的成就说他是个中国人也不可否之。

在致读者那部分,为什么顾彬会在中国文学中取得那么高成就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记得年少读书的时候,阅读理解题老师总是说,要了解文落的意境,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这一点,作家顾彬深有感触,他将自己想做周作人、欧阳修这类大文学家。如此,能写出深入中国人心的文章就一点儿也不稀奇了。

全书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很多,尤其是作者顾彬作为一个去新疆考察团的其中一人,随行关于喝酒、对中国酒文化细节的描述颇多;从而看出一个诗人无酒就太寂寥了。

总之,这本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很值得一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五):借用外人的眼看中国

首先,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装帧很有质感,书的侧面上下面都有橘红色的涂层很特别的设计,印刷质量高。

作者是被誉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著名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就调侃自己,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老外一直在自己的文字里追求中国式的诗意是何等的浪漫情怀。之前对顾彬并不是很了解,看了书之后对这个老人很感兴趣于是搜了很多资料,觉得他充满着直接、固执又略带阴郁的诗人气质的老人,非常敬佩。

作者语言文字充满诗意和活力有时候甚至会忘了作者其实是个老外。我觉得他人的视角造成陌生感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我们自己的国家,熟悉历史和往事,但这自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所以推荐大家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