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的读后感大全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的读后感大全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读后感(一):相看两不厌,唯有汪曾祺

闲来无事,最爱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一般来说,读这样历经岁月的痕迹而依然闪闪生辉的文学经典是一种享受,有种独特的韵味在其中。其中最喜欢的算是汪曾祺的文字,总觉得他这个人看透了人生,也在享受着生活,如同飘荡在世外,总是那么淡然恬静。

记得汪老曾经说过:“我不在作品里喊叫。”也说过:“我不想写别人写过的东西。”所以,在他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的永远是特别的,他不会哗众取宠,只是那么认真地做事、做人、著书,把生活原本的样子呈现给所有的读者。《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是梁由之主编的《汪曾祺文存》系列书籍的第六卷,在书中汇集了汪老众多的书信、剧本、杂缀(包括新诗、旧诗、对联等)内容,将一个真实的汪曾祺还原出来,让读者们更加了解这个一直倍受尊崇的文学作家。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看到《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这个标题时,就能感到汪老是一个多么任性可爱的老头儿。而见字如面,在那些与恩师、家人、朋友的交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谦谦君子之礼,不过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比如,汪老曾经在书信中提到某个人,形容他的胖实则超出自身需要。哈哈,看到这样的文字真是让人忍不住一笑呢,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又岂能不轻松愉悦?

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如同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汪老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的作品里都特别注重读者的感受,也考虑到作品问世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他说:“一个小说家,不应该把自己知道的生活全部告诉读者,只能告诉读者一部分,其余的让读者去想象,去思索,去补充,去完成。我认为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篇小说,在作者写出和读者读了之后,创作的过程才完成。留出空白,是对读者的尊重。”看吧,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虽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大家,而只承认自己是名家。

如同所有人都怀念故乡那样,汪老对高邮也有着特别的情谊,因此你会发现很多诗歌、对联、文字都是关于他的家乡高邮的。我喜欢他的书信,喜欢他的诗歌,喜欢他的剧本,喜欢他的对联,也喜欢他的画,更喜欢的则是他这个人。因为,只有他,才有这样的才气,他就是独一无二的汪曾祺。

最后借用汪老的诗歌《小茶馆》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与君共勉: 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 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有人什么也不说,抽抽烟, 看着自己碗里颜色淡了, 又看着别人碗里泛起新绿。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读后感(二):可爱率真的汪老头儿

文/赵客

每年的中秋前后都是吃蟹季,“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字响亮,号称最好吃。懂得吃蟹的人却不会执着于阳澄湖,知道阳澄湖产量毕竟有限,远不够全国人民大快朵颐。大阳澄湖区域品质最好的要数沙家浜的塘蟹。对,沙家浜,就是样板戏《沙家浜》的沙家浜。大概中国人即便没有看过整出戏,也听过几耳朵《智斗》中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见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就连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祁同伟和高小琴还多次唱过。

而“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这样的佳句,就出自汪曾祺之手。可能在大多人的印象里,汪老是小说家和美食家,却不知汪老还是名副其实的剧作家。《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是这套《汪曾祺文存》的第六卷,除了包括汪老改编的京剧《沙家浜》、《范进中举》和《大劈棺》之外,还选入一些书信、诗歌、对联等杂锦。书的最后附有汪氏子女合编的《汪曾祺年表》和《汪曾祺著作目录》,可供汪老粉丝一览。

汪老的散文随笔读过不少,小说也看过一些,唯独书信却是第一次见到。素来喜欢读些书信、日记,内中多藏辛密趣事。看汪老写黄永玉,在其未成名之时即慧眼识珠,写信请老师沈从文提携。汪曾祺、黄裳、黄永玉三人,在上海时可谓“铁三角”,黄永玉在2006年的《黄裳浅识》一文中曾经谈及那段快乐的时光。可惜60年代后因为种种原因,关系变得淡了下去,直至汪老1997年去世,两人关系并未真正修复。黄永玉笔下的《比我老的老头儿》,并未见汪曾祺的身影。

书信中还记载了不少汪老去爱荷华访问的过程,集成了“美国家书”一系列。1987年汪老赴美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共三个多月,在耶鲁等多所大学演讲。演讲之余,汪老还不忘下厨一展厨艺,但他嫌美国的肉没有味道:“葱蒜街区辣味儿,猪肉不香,鸡蛋炒着吃也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想来如果汪老还健在,吃到今天的中国猪肉和鸡蛋也会用同样的感觉吧。

汪老参加活动时改革开放未久,台湾香港之路刚通,文学上的交流少不了。汪老信中几次提及蒋勋,大概也未必能料到蒋勋现在在大陆之火吧。信中点滴反映出那个时代国人的生活状况,出国不易,国内物质匮乏,大家都要带些什么回去。汪老在信中也问老伴,要带电子打字机还是彩电。国外东西价格不菲,汪老靠出港台版书籍赚美金,给孙女们挣钱,给她们买衣服。读及家书中一句“我要为卉卉挣钱!”不禁莞尔,顿时觉得汪老实在和所有的爷爷也没什么区别,隔代亲啊!

要感谢本书的编者梁由之先生,不辞辛苦为汪老的粉丝展现了这样一套书籍,让广大读者们能更近距离接触汪老,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胸怀、性情和才学。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读后感(三):再读汪曾祺

关于汪曾祺,我只知道中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一首,具体什么都记不得,只记住一句:风雨兼程。老师说他是一个诗人,而且我们那个时候应该多读他的诗。但是后来因为专注于高考而开始做大量的试卷,也就不再读课外读本了,对于汪曾祺老师的书就很少涉猎了,这次能够读到他的这本文集中的第六卷,感到非常的幸运,然后也爱不释手,这是我2017年第一本要不断做笔记,不断标注才能读下去的书。因为无论是编者还是作者,他们的措辞都相当严谨,有些古诗句词语,真是才疏学浅并不认识。 现在想来能读到这本书,还是觉得非常的兴奋,他的短篇小说写的也非常好。 这本这套书是由梁由之先生与中信出版社出版,一共有六卷,这本选集叫做《汪曾祺文存》,这套文存的出版,也受到了汪家三兄妹的全力支持。梁由之先生也是打小读了汪曾祺的文章后,从此对汪老敬仰不已。

卷一和卷二是小说,其中《复仇》《异秉》两篇,分别收录的是原稿和改写稿用来比较,卷三是散文,卷四是随笔,卷五是文论:与沈从文相关的篇章,除了书信之外,全部都收入到了第五卷中。而第六卷就是我们手上拿的这本,他是书信和剧本,主要是包括汪曾祺老先生为《世界名人画传》所撰的文字。还有为末尾附有汪家三兄弟合编的汪曾祺年表和汪曾祺著作目录。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对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个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了解。

整套书大抵都按照写作的时间先后编辑,其中散文随笔,文论三卷,又按照内容约略归类,除编年意义,也便于阅读,书名均产自本卷所收的某篇重要文章的篇名,只有第六篇,也就是我们,我看到的这篇的名字是源于汪曾祺早年给黄裳写信的信函中的一句话,封面都是汪老的画作,每卷卷首精选四幅,插画,有独照,有合影,有字画,有墨宝,有手稿,有书,有选择搭配,煞费苦心。

读这本书,除了很佩服汪曾祺先生的才华和学识之外,都是对梁由之先生的文笔和敬业精神,也是十分的敬佩和赞叹,在这本书中经常会用一些敬语或者事谦称文中有很多话或者是句子,我都需要一一查阅之后,才能真正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汇,然后通过查阅之后,发现作者用词准确,令人惊叹。

通过读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汪曾祺是师从沈从文先生,怪不得他们的文章有一半相承之处,都能够反映国家级古河老百姓的心声。当中总是有那么淡淡的一股忧愁和悲凉这本书还收录了他很多的书信,可以感受到作者汪曾祺对于家人的关爱,对于鄂朋友的交心,每一封信都感受到了他对别人的一份爱是一个十分。豁达和蔼的老先生,甚至在她留美期间,几乎每天都要给自己的妻子回一封信,可见是一个十分禁止和尽责的好丈夫,感觉那时候的文人圈子可能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他们走到各处都有各自个的朋友彼此珍重,珍惜求稿求文,拜读作品。以文会友。希望有机会把整套书都读完,是一种美的享受。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读后感(四):不是生活没意思,是你少了对生活的观察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为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作品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此本为《汪曾祺文存》精装六卷本的第六卷,卷一为小说《徙》、卷二为小说《迟开的玫瑰或胡闹》、卷三散文卷《昆明的雨》、卷四随笔卷《自得其乐》、卷五文论卷《两栖杂述》、卷六就是手边这本《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白色的封面上配着汪老的画,红色的腰封上印着相看两不厌,唯有汪曾祺的字样。本书包含老先生与25位友人及家人的书信,剧本、诗歌和对联。

一首歌背后有一个故事,一篇文字显示一个人的品味。

初遇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是今年买的一本《生活,是很好玩的》。看中这本书就是因为这书的名字,因为当时的我,觉得生活一点不好玩,一点儿意思也没有。读完此书后,我就对汪老先生这精致素简的文风深深地吸引。

就像他所说,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博,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过活,而汪老在平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乐趣。简简单单的一道菜都把它们给写活了。汪老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是接地气,因为他的文字都来自于生活,都是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悟。

翻开此书的第一篇文字就是汪老写给老师沈从文的一封信。这封信有老师对学生的点拨,也有学生对老师的倾诉。看过这几封来信,只有给沈老先生的信中含有抱怨的情绪,可见,他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我不尽问,这样的文字是怎么得来的呢?是否跟老师沈从文有关系呢?于是,我又翻看了汪老的其他文字。

从这两段文字中,就可以得知汪老深受沈老文学上的影响。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少些哗众取宠的味道,多些淳朴文字。

看到沈老关于对写作讲解,让我想到关于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小故事。

福楼拜强调写作的独创性。他对初学写作的莫泊桑说:“如果一个作家有他的独创性,首先就应该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就应该去获得。”如何获得呢?福楼拜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树,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棵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其他的火不同的特点为止。”

大师们能写出好文字,其共同特点都少不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那一声阿庆嫂,八大样板戏之一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主要执笔人是汪曾祺老先生,今天如果不读这本书我是不知晓的。汪老先生多才多艺,诗歌,话剧,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都写得超棒。

我特别喜欢看汪老写的《释迦摩尼》,篇幅不长,把释迦摩尼的一生都全部浓缩在这段文字里,写出这样精彩的文字,一定是查阅了不少资料,体现了他对写作的热爱和忠诚。

汪老先的诗歌也读得朗朗上口,而他自己也曾说过,一个是希望能吸收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一个是最好要讲一点韵律。诗的语言总要有一点音乐性,这样才便于记诵,不能和散文完全一样。

来上一首,我们来欣赏并结束本文。

《咏文两首》

通俗难能在脱俗,

佳奇第一是文章。

十年辛苦风吹雨,

听取渔樵话短长。

文章或有山林意,

余事焉能作画师。

宿墨残笔遗兴耳,

更无闲空买胭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