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有味读后感精选

人间有味读后感精选

《人间有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42.0,页数:2017-04-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有味》读后感(一):吃出有趣

初读这本书以为汪老先生只讲了各种菜品,慢慢发现是从菜品中品读道理,通过讲菜道出思乡之情,通过讲菜折射出汪老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本书后半部分还讲了几位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他的父亲还有沈从文先生的描述,汪老先生的父亲精通书画和一些乐器等,会的东西涉及面很广,也有能很快学会喜欢的事物的技能,还有一颗能发现乐趣的童心。对沈从文先生的描写让我无比敬佩沈先生的精神,对文学的尊重,对后辈的爱护,一生所求从不在物质上,书中讲到沈先生再三夸奖汪老先生给他做的鱼和羊腿好吃的那一段让我觉得心酸,可以慷慨捐赠一万元钱,却在日常生活中舍不得吃一点肉,委屈自己也是奉献自己,在我看来沈先生也是一位很有生活乐趣的人,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去做,也做得极其认真。其实这两位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对生活抱有很大热情,喜欢探求一些感兴趣却没涉足过的领域,永远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中的乐趣自然也就出现了。作者汪老先生也是一位很有趣的人,虽然现在有趣二字被用的太多而失去了原本的感觉,但是汪老先生才真的配得上这两个字,生活其实很有趣,只要你用心去观察。

《人间有味》读后感(二):活着真好呀!

感觉汪老也是一个段子手,好可爱呀。

举个例子,摘自文章的一段话。“有人不吃辣椒,我们到重庆去体验生活,有几个女演员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的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哈哈哈哈哈哈,莫名被汪老萌到了真的巨可爱,不过后来他又说: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些也都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嗯,深以为然。觉得汪老真的是一个生活家呀~

他说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感觉到生活的烟火气,从而觉得活着真好呀。汪老也喜欢逛菜市场,跟我一样觉得菜市场啊,这才真的是无比缤纷,绿色的黄瓜,红色的番茄,橙色的胡萝卜,还有白白的大萝卜。再大一点菜市场还可以看到活鸡,活鸭和鱼,牛肉,羊肉,卖猪肉的小摊小贩,还有水果也在一起,就觉得哇,人世间真美好,甚至觉得中间的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有一种尘世间才有的烟火气与踏实感(*Ü*)ノ☀

还有他对食物的描写真的是无比细腻了,而且中间也会穿插食物的典故以及由来,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小故事。感觉每次读他的文字,都有一种超级想去吃的冲动,而且感觉很喜欢看这样的散文诶,好像每次看他散文都有种跟他聊天的感觉,感觉超级有画面感,哇,能用笔触写出来的美好也是十分美好了。

最后封面上的一句话,很是喜欢。人生忽如寄,莫负茶汤和好天气。

《人间有味》读后感(三):食物背后

一直都很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作为一个“大器晚成”文学大师,汪老的笔下有阅尽沧桑的释然,有文化积淀的深蕴,更有返璞归真的可爱。

读《人间有味》感触最深的当属汪老笔下的美食。曾看过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学者的风雅味太足,让吃食本身的风味落了下乘。但读汪老对食物的描写,常常会不自觉地吞咽口水,空着肚子看汪老的《人间有味》当真是种折磨。

看汪老讲美食,愈发觉得食物本身的风味便是人间极品。汪老吃羊肉,最爱手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块的羊肉),一碗盐水的佐料都似多余。汪老爱生食,自问“为什么‘切脍’生鱼活虾好吃”,答曰“存其本味”。在汪老笔下,生葱生蒜乃至香菜都具备诱惑人的风味。

汪老笔下的美食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生鸡剁为大块,以热油反复浇灼,至熟,盛以一尺二寸的大盘,蘸花椒盐吃,皮酥肉嫩。”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人食欲大开,产生撸起袖子到厨房大干一场的冲动?

吃怎能仅止于食物自身?汪老笔下麻溜上下楼精准算账的堂倌、“武定壮鸡”的独家手艺、苗族女孩子娇娇的吆喝声都给“吃”这件事添上了别样的情怀韵致。

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人生本如寄,有味是清欢,怎可饕餮过一生?

《人间有味》读后感(四):热气腾腾

记得初中就有读过汪老的散文,真的是个很爱吃的老头。他写西南联大那些时光的时候,各种好吃的,让我对云南这个地方产生非常大的向往,有朝一日想去吃吃看他说的汽锅鸡,粑粑,饵块,各种菌类。

前不久就去了一家云南菜主题餐厅,吃的东西也是蛮特别的,不像我以前吃过的菜,薄荷牛肉卷,这种组合也是很奇妙,但也是难说喜欢。食材与食材的搭配真的很奇妙。

读他的文字可以感觉到他是个对生活非常有热情的人。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都津津有味的看在眼里,对世事都非常宽容,很喜欢他里面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父母与子女虽然有传统的身份界限,但也可以如同朋友间的相处,当父亲要多点童心。还有他说的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我想他非常好的实践了这句话。他应该算是一个生活家吧。他笔下的乡间风俗,各种吃食,旧时人物于今天的我看来有好多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让我感到惊讶,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不得不说,那时的人们讲究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什么事都要有规矩二字圈着。现在看来即繁琐又有趣。

喜欢逛菜市场的人多数是热爱生活的人,喜欢热气腾腾的生活。

对吃的能引经据典我觉得很厉害,我都记不住那么多东西。

这本书其实本身来说拼拼凑凑的感觉太明显,好多处的重合,当然也有老人自己写了又写的细节。大多感觉就是出版社为了热点圈钱而出版的。本来至多三星,还有一颗给喜欢的汪老。

《人间有味》读后感(五):活着真好呀

最初对汪老的印象,是他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当时就觉得一个有趣又从容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读罢《人间有味》,他永远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抚平你内心的焦躁不安,经历过时代战争和动乱的人,吃苦受罪自不必说,可是他不曾有怨言,总是留意着生活里最美好有趣的一面。想起郝景芳写过的文章中提到薛定谔,“他低调、内敛、思辨,对经历的二战磨难讲得云淡风轻。他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洞悉世界,洗尽铅华。”郝景芳对薛定谔的崇拜,一如我对汪老的敬佩,他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童心不泯,从容豁达。

辑一、辑二着重讲吃食,汪老将对食物的态度引申到文学创作和生活态度上,“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尤为喜欢这句话,去尝试,去体验,不要害怕失败,心理学课堂上有做人格测试,我是一个敢为性很低,又极度敏感忧虑的人,往往在事情未做之前便顾虑重重,怠于尝试新事物,总是嘴上说了很多遍,却拖延着不肯付出实际行动,莎翁的一本情诗集里如是说,“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延迟”。所以去做吧,想到了就去做,去学游泳、轮滑,打篮球,去看自己惦记了很久的电影,去学习化妆穿搭,用心变美,去做好规划,去努力成为自律上进的人。

未经世事的悲抑是狭隘的,往往流于自怨自艾,也许任何苦难都可以云淡风轻的带过,老了老了,从容豁达。这是一个快节奏和焦虑肆虐的时代,应该允许我们和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