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

《文化苦旅》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一):一本开启民智的好书

《文化苦旅》是今年读过最有感慨的书!余秋雨是当下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文明的真正捍卫者。

文字精炼,写作手法看似平淡实则辛辣,思想也很深刻,把很多大家隐隐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都直接表达出来了。 就像文中所说“最高的艺术是对最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

好的文化或者环境,取决于身处其中的人是否快乐,幸福,有尊严。

那么多人移民去欧美国家,是因为中国太好了,欧美太差了,人们要去那里建造更好的文化吗? 事实恰恰相反。

这里有,群体无意识,丧失理智,折磨杀戮同胞甚至自己的亲爹亲娘;

这里有集权,个人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可以任意践踏。

这里有媒体不自由,一切都已官方说的为准,真相总是掩藏或消失在大众看不到的地方,同时,官方还可以创造没有的真相,让大众去看,去相信。

这里有信息不公开,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可调的,可变得。而真相和客观事实则是唯一的。如果官方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行为和做法,为何害怕公开呢?

这里没有真正的法制。 总能从国外看到首相,总理,总统被弹劾,面临审判坐监狱,而我们中国,哪怕是一个市长,从没听说过会被弹劾,要求下台,相反,那些要求他下台的的人都不会得到好的下场。

写的有些跑偏了,下次再来补充。

中华文明必须重构,必须转型,必须新生。目前的存在方式,正在快速把它拖入险境。

《文化苦旅》读后感(二):《文化苦旅》摘录

《文化苦旅》读后感(三):这是一场震撼灵魂的世界之旅

《文化苦旅》是我接触余秋雨的第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写下这样一段话: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看得书越多,特别是这本书越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太狭隘,特别想像余秋雨一样,带着对中国文人的钦佩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去行万里路。我阅读他的《文化苦旅》,也非常想亲身去体会一个地方的人文,景色,而不是那些已然商业化的东西。我希望再去到一些地方的时候,心中是带着某种精神意义上的东西——情怀。

可以说这是震撼到我灵魂的一本书。我是从2015年也就是我25岁才开始看书的,之前可以说是半个文盲,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文化了。而《文化苦旅》是我在2016年末才看到,在此前我也看过很多本散文集,几乎让我“难以下咽”, 中国很多文人写起东西来大、虚、空,甚至让人感到矫情,余秋雨却完全不是这样,所有的文字让人感觉自然舒畅,真情实感,勾起我对中国风景、文人、历史、文化的好奇和共鸣。它涵盖的不只有关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历史及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书名叫《文化苦旅》,实在是太贴切了,非常直观的,我把它理解为:艰苦的文化旅程。这确实就是余秋雨的一次次对于文化的艰苦的旅程。每一篇散文都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不单单是某某景区,更多的是那个地方因谁而赋予不同的灵魂。

《阳关雪》中,我似乎也看到他眼前那一片雪白,和那些古战场上的坟堆。《莫高窟》中他写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是啊,这些历史的遗迹,拥有真实的亲切鲜活的生活,它们不只是一些图画或雕像,而是前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

除了写到中国一些人文景观,《世界之旅》这一部分给我们展现了其它国家的一些景物及人文风貌,还在《人生之旅》这部分谈到他身边的一些人,对他有影响的一些人,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真实感受。

直到今天,对余秋雨的非议仍有很多,我觉得我们应该给文化人该有的体谅,客观的去评价一些事情,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自己,比如自己有时情绪到了写下某些话,回过头自己都会惊讶。年轻时会写下肉麻的情书,随着岁月的沉淀,可能再也写不出那样的情书,甚至你也不再恋爱了。特别是经历过时代的苦难和各种抨击诽谤后,还能活得好的必然变得越来越从容。比如叶嘉莹,在她上《朗读者》节目时完全看不到时代带给这代文化人的抱怨或愤怒,她给人呈现出一种自信和淡定。我觉得余秋雨就是这样,那么多的苦难与挫折,让他变得更加平静柔和,真实可亲。他更像一位关心中国文化传承的长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

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我认为,我们需要这样这位作家,需要这样的文字,这本书值得每个人去读一读。我相信,你能在当中找到你的精神共鸣,看完后,你将收获除这本书内容之外更多的东西。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文化苦旅》语句摘录

“其实这是不奇怪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在山水历史间插入了不少人生回忆。 但是,历史终究会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开阔来显现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 “英雄史诗也会变成文字存之于世,顾炎武说:“常将《汉书》挂牛角”你看,足以包容干般评述、万般赞美的堂堂汉代,也就这么晃荡在牛角上了。那牛,正走在深秋黄昏的山道间。 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这终点,曾被陶渊明推确地表述过:“托体同山阿。””

“如果看到了老井,看到了冷眼,我想,他们一定会陷入沉思。他们对那段历史并不陌生,但也一定会对一座名城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的景象而深感震撼。我相信他们在震撼之余会对自己的遭遇更加达观,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漠然的是自然,这几个老人去担柴的地方,正是一个火山口。面对火山口,时间的尺度更惊人了。相比之下,朝代的更迭以百年计,火山的动静以万计。 其实,火山口也是一个废井。它的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 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文化苦旅》读后感(五):《文化苦旅》语句摘录

“其实这是不奇怪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在山水历史间插入了不少人生回忆。 但是,历史终究会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开阔来显现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 “英雄史诗也会变成文字存之于世,顾炎武说:“常将《汉书》挂牛角”你看,足以包容干般评述、万般赞美的堂堂汉代,也就这么晃荡在牛角上了。那牛,正走在深秋黄昏的山道间。 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这终点,曾被陶渊明推确地表述过:“托体同山阿。””

“如果看到了老井,看到了冷眼,我想,他们一定会陷入沉思。他们对那段历史并不陌生,但也一定会对一座名城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的景象而深感震撼。我相信他们在震撼之余会对自己的遭遇更加达观,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漠然的是自然,这几个老人去担柴的地方,正是一个火山口。面对火山口,时间的尺度更惊人了。相比之下,朝代的更迭以百年计,火山的动静以万计。 其实,火山口也是一个废井。它的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 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