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锦集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锦集

《生活的经济解释》是一本由熊秉元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一):经济学的诗和远方

熊秉元先生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是基于他是台湾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故而他的这本书主要针对生活中的经济学和经济、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和法律角度蕴含的经济学随笔。通过社会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家庭等等来剥开其中囊括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书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位擅于观察日常生活细节的经济学教授,就算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他从经济学方法论去看待这件事背后衬托的经济学原理。尔后旁征博引,从多个角度去运用经济学逻辑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二):又一篇老生常谈

得到听书:

第一,为什么说现代人更需要经济学这个思维工具。经济学从最开始的只关注社会整体,到越来越关注社会个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变化。失去了家族、社群、传统、习俗的庇护,现代人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全面负责,正好需要经济学思维工具来做出更好的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对不同价值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的过程,这是一种相对价值观的体现,和传统社会遵循的“绝对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

第二,以经济动机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用道德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认为,就实际效果来说,金钱激励往往比道德约束见效更快,适用于一些“社会急症”,因此金钱激励可以作为道德规范的一种补充。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金钱激励非但不能作为道德规范的补充,反而会进一步瓦解道德规范,对本来就岌岌可危的道德规范造成“排挤效应”。看来,金钱激励并非万灵丹,必须慎重采用。

第三,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民主制度的运作机制与实践难题。对于长久以来的“投票之谜”,作者认为,投票并不是只有成本而没有收益,投票的收益其实是个人维护自己“好公民”的自我形象设定。对于民主决策可能出现的“多数人欺负少数人”现象,布坎南教授认为有必要将制度设计分为理论和偏好两部分,这也引出了波斯纳法官的一式民主和二式民主之分。至于两种民主孰优孰劣,学界并无定论,这当然是个大问题,也许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只能给出部分的答案。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三):生活当中利益的纷争

当今华人经济学界,有四位公认的武林中人:行笔如飞的“飞侠”林行止;神出鬼没的“顶侠”张五常;笑声震天的“大侠”黄有光;年纪最轻的“巨侠”,则是熊秉元。

熊秉元被认为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熊秉元选择了平实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经济学的视角层层拆解,对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表示自己拥有“双重身份”,是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家,但他的教育功能并不应该只发挥在学生身上,更希望在社会大众。熊秉元先生写的文章算是经济学随笔。

本书共四部分,五十四篇文章,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使我们通过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

这本书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普及经济学知识,也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教学书籍,读来才能使我感到如此地自然和酣畅。他并不是在和我们讲经济学知识,是在和我们讲他的生活和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却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懂得用经济学的目光来看世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如何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没有说教,只是慢慢的讲述,在阅读的时候老有一种熊先生其实是个文人的错觉,在他的字里行间不只是在讲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的联系和讲这些时事,而是更多使我们能够开始去跟着他行文的思维去看,去思考,他用他独有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来叙述人们周遭平淡的小事以带动我们这些读者进行深刻思考,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不确定,通过本质的分析,探寻最适合的见解,透视出生活本来的面貌。

熊秉元教授非常推崇法律经济学代表人物波斯纳教授。他写道,波斯纳教授的写作风格是“锯齿式”的:对一个议题,波斯纳往往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旁征博引,讲得你不得不信。当你快要深信不疑的时候,波斯纳会突然笔锋一转,又告诉你“也不尽然”,于是,他又站在对立的一面,一样振振有词,滴水不漏。再一转眼,他又指出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方向,再推演一番。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四):以经济的视角看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是个遇到数字计算就蒙圈,集市上买个东西都要用计算器验证一遍才放心的人;上学那会儿,我是个典型的文理偏科症患者,学起文科像读小说般轻松,学起理科犹如负荷着千斤鼎前行般艰难。经济学对于我来说是一门高不可攀、艰涩难懂的的高冷学科。

读了台湾著名学者熊秉元教授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才知道,我对经济的印象未免有些狭隘与偏执了。通过这本书来看,其实经济学也是蛮有亲和力的。当然,这种对经济学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要归功于熊秉元教授的写作方式。

就我所接触过得经济类的文章与书籍来说,它们大多是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息,并且摆足了专业水准的架子的。

那么,熊秉元教授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就不专业了吗?当然不是。熊教授擅长用随笔的写作方式解读经济现象。他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以生活化的语调对各种经济现象侃侃而谈。看了《生活的经济解释》,你可能会觉得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实际上,熊秉元教授在书中诚实而又客观地不断提醒读者:经济学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出租车司机每逢拉乘客的时候就问;“你讲国语还是闽南语?”讲国语的客人他就不拉,讲闽南语的才拉。这位怪出租车司机表现出的奇怪行为,还真不好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讲国语的乘客并不会不付他钱或者比讲闽南语的乘客付钱少。

但不得不说,熊秉元教授深厚的经济学知识的触角伸出的范围的确够广。他把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扩充到政治、社会、法律等多个领域。甚至,连宗教生死这类人生大事,都能成为他的经济随笔的素材。

《生活的经济解释》共72篇文章,每一篇都见解独到、妙趣横生。从政治上的“三权分立”,他能够解读出商家的竞争模式;从领导人常卡拉OK 的风尚中,他能够看出官场经济体制健全与否;从小商小贩的牌照问题上,他能联想到一连串的经济信息……

如果你觉得经济学晦涩难懂,不妨也看一看这本经济散文。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五):用经济学来解释生活

经济学理论一直以来被大众误解为枯燥乏味的理科知识,所以在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群里,大家对这门学科一直存在着很多误解甚至不愿去了解这些知识,而事实却不然,经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来说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人类和空气的关系一样,它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因为太过“低调”以致我们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近几年来,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人致力于向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为的是让我们能够了解经济学,并运用经济学来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更美好,也因此才有了《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和《小岛经济学》等等这些有趣易懂又十分深入讲解的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读物出现,而这些读物其实依旧也是比较小众的,只有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人才会去阅读,而最近我看过的一本新书却不是这样写的,他是借助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世界,在这本书的文章里,经济学真正是这个世界的“空气”,看完本书,你或许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学”。

熊秉元先生的新书《生活的经济解释》并不能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因为这本书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普及经济学知识,也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教学书籍,读来才能使我感到如此地自然和酣畅。五十四篇文章,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他并不是在和我们讲经济学知识,是在和我们讲他的生活和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却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懂得用经济学的目光来看世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如何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没有说教,只是慢慢的讲述,在阅读的时候老有一种熊先生其实是个文人的错觉,在他的字里行间不只是在讲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的联系和讲这些时事,而是更多使我们能够开始去跟着他行文的思维去看,去思考,他用他独有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来叙述人们周遭平淡的小事以带动我们这些读者进行深刻思考,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不确定,通过本质的分析,探寻最适合的见解,透视出生活本来的面貌。可以说,本书不仅仅是经济学和生活的融合,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对我们生活有很大意义的思维转化的一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