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微声》读后感精选

《历史的微声》读后感精选

《历史的微声》是一本由王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微声》读后感(一):历史的微声,在阅读中寻找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而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也不一样。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王笛针对自己的阅读创作了一本《历史的微声》这本书。

严格说来,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书中大多数是对书的评论。从这些评论之中,我们可以了解王笛的阅读史,也可以从他阅读的书籍中窥探到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

在《历史的微声》前半部分,王笛主要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历史,令我感兴趣的是他谈论的学术阅读与日常阅读。

一般而言,学术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写作,尤其是非虚构类的写作,需要阅读大量书籍,而这些书籍相对而言是枯燥的,然而阅读这类书籍,尤其新书是很有必要的。王笛认为要读有批判精神的书,“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被禁锢了,那么他一定会失去创造力。所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就是一个学者的生命力。如果他放弃了批判,那么他的学术生命也就结束了。”

由于王笛的写作是非虚构的,从他的需求角度出发,他的阅读重点是非虚构和回忆录。选择什么书籍,王笛认为首先要关心这个题材,才会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他不仅关注描述的事实本身,还会注意它们的表达手法、写作方式,了解这些书为什么广受欢迎。

回忆录一般都是人物传记,王笛认为:“通过这些人的传记,来看他们经历后面的历史,这些历史可以是思想的、革命的、学术的、出版教育界的,都是我关注的方面。”

当然,每个人的人生不只有学术,还有生活。王笛在阅读非虚构书籍之外,也会关注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梁鸿的《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等。之所以选择这些作品,他认为它们记录了他们心中的历史,而当代普通人的生活史,历史学家几乎是忽略的。

其实读完这些内容,我才赫然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前段时间阅读王笛的书《碌碌有为》,他虽然写的是非虚构作品,可其中用了许多文学资料。想来,这些资料也是他阅读得来的,正如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在历史写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文学资料。我曾经用成都竹枝词作为基本资料,来描写城市的日常生活。”

王笛以“历史的微声”作为书名,其实也是想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历史的微声可以从阅读中寻求。其实,读完《历史的微声》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它对于学者而言十分重要,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很重要。

我们虽然不一定做学术,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阅读中倾听历史的微声。当然,本书中还有很多作者的书评,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历史的微声》读后感(二):读史,从历史的微声的出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我小时候听到最早的关于读书的故事。的确,读书有很多好处:读书可以修身,读书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摄取知识,读书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在书中,你可以尽情的畅游,三山五岳、海角天涯,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近日,一本《历史的微声》走入我的视野,主人公是拥有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等多名头衔的王笛博士,这一本是有关他书评的书,从1985到2022,横跨37年,凝聚了他多年的读书心血与智慧,一上手我便读了起来。

本书从七个部分成文,从“读书就是自我塑造”开篇,王笛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自己从青少年时代至今的读书经历,逐步呈现了他的读书智慧之处: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如何读好?……

紧接着的是作者过去对《人类进化史》和《人之上升》两本书所写的书评,既是书评也是故事,既是故事也是历史,从人类的起源出发,一直到对今天的进化进行反思,这两段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断积累的知识记忆库,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又为一个社会增加了凝聚力,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既定历史。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历史的微声”,也是本书的书名。是啊,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早就认为,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过去我们读过的历史,大多都集中在青史留名的英雄豪杰之上,而同样悄无声息的驰骋于历史舞台、淹没于历史尘埃的人民群众,却一直隐藏在历史幕后,将他们搬上书本,让更多的人读到、学到和认识到,这种似有似无的微弱声音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历史。

书如其名,作者从欧洲的中世纪出发,从他执笔的《奶酪与蛆虫》书评出发,从16世纪意大利北部偏僻山村小磨坊主出发,带我们探寻微观历史的思想根源、倾听庶民的声音、挖掘他们内心的世界,借梅诺基奥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微观历史的强大生命力。

世界的东方,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充满传奇的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有过辉煌的同时,也曾经历过苦难。作者从历史的微声出发,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打破以往世界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以中国历史为参照系,辨证的看待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相互影响。

不管是《就世》、《红雨》,还是《中国历史评论》、《中国历史前沿》,作者用积攒了半生的历史书评,为我们搭建了正确读书读史的框架,指引我们正确对待历史。

东升西落,日月更替,历史如滚滚车轮浩瀚前行,无论是前进的车马还是扬起的烟尘,都已在历史道路上留下痕迹,记住这前行道路上的它们,就是记住历史。

《历史的微声》读后感(三):《历史的微声》:一本“阅读史”包含了什么?

一、为何写自己的阅读史

王笛是历史学家,他的《街头文化》、《茶馆》和《袍哥》较为著名,我也仅看过《街头文化》,但也借此明白,历史研究也有关注下层人民的这一视角。

本书第一部分是谈及自己的阅读史的,从小时候一直到读博以后。中间虽有波折,但亦觉得传奇,附上了主角光环。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回首过去写这一本阅读史?作者说,“对自己读书的经历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有益无害的事情”。进行一次阶段性的回顾,倒也是“认识自己”的一步。当然,作者也知道这样的总结非常难,虽说不是垂垂老矣时的总结,但也有数十年、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因此是“千头万绪”。但作者毕竟有面对百万乃至千万字量级的资料而能梳理、总结出几十万字专著的经验的学者,何况是回顾自己的一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作者来讲,倒也不是很艰难。

我想,作者也借这次回顾中重新认识自己,同时也更加坚信自己的理念和道路。

二、一本“阅读史”包含什么?

首先是书单。这是我最先注意到的。一本阅读史,最不缺少的就是书,因此,循着一本阅读史去找其他书看,也是有益无害的。

其次是书评。这本阅读史一大部分即是由书评所组成。从第二部分开始,此书就带给读者一篇篇读来舒服的书评。王老先生的书评对原书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剖析,但是能讲清楚原书的要点和意义,倒是能不费脑力的吸收原书的观点和优点。

再次是经验。即是阅读史,作者在漫谈自己过去的人生时,自然带上一些人生感悟,尤其是对阅读的感悟。他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一直是我信奉的准则”、“翻阅学术杂志”、“如果对超出自己研究范围内的知识和信息都没有兴趣,……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打破这一局限”、“是否能够多读书,不在于是否有时间,而在于是否愿意为读书找时间”、“阅读范围一定要超出自己的专业”、“阅读,阅读还是阅读”。

最后是观念和关怀。作为一位历史学家,自然有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推崇的理论。王老先生认为“历史无规律”,推崇“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学”,研究“普通人的历史”,考察“边缘人群”,也注重文学资料的价值,也在意“合作”,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意不同格局的“史”的交叉,在意国与国的合作交流,在意个体和自由。

三、书评的意义

因为书的主体是书评,因此浅聊书评的意义。首先,书评的意义自然是介绍一本书而让读者了解一本书进而有所知识上的收获乃至对此书感兴趣。因此,从这一方面,书评能给读者介绍书的同时引进知识,打开读者的阅读面。

其次,回顾一本书。有些书评所谈及的书是阅读过的,那么该书评能让你回顾一本书,某种程度上是你又阅读了一次。在这种回顾中,你以往的所思所感与书评相互印证,也许会增进你对书的了解,甚至让你从前有的困惑得到解答。

最后,看清一本书。书评对于原书精妙之处的剖析是当初你读时未曾发现的,甚至在专业性的角度上,你也并非知道这一本书好在哪。因此,书评提纲挈领地让你知道原书的观点、结构、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乃至它在那个专业领域的意义和地位。例如阅读关于《红雨》的书评,让我再次回顾了作者强调的“地方文化、集体记忆、历史根源,这种共同作用推动了这一地区的暴力传统”的同时,也看清了它是“叙事史的范例”,不同于对精英、伟人、战争、国家的叙事,它是“叙事史”也是“微观的社会史”,还是“一部地方史”,是“从‘小历史’观察‘大历史’”的典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