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惜别》读后感锦集

《惜别》读后感锦集

《惜别》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017-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惜别》读后感(一):不建议阅读

大多是yy之作,作者想象力很丰富了。

政治意味太浓郁的一篇小说。

从开头,严重美化日本人和日本文明制度,文章大片摘抄了鲁迅的原本,并且加以自己的理解,把鲁迅的讽刺当成真实,说实话看的不太舒服。

也有点好处,就是写了鲁迅的心理挣扎,在作者笔下,鲁迅拥有者另一面,一个瘦弱,迷茫,勇敢,感恩,坚定,友善的鲁迅形象被立了起来。有些解读还算合理。

但是大体上还是不推荐阅读的,太主观了。

《惜别》读后感(二):惜别书评

冲着“太宰治”和“鲁迅”先生来看的,看过之后大失所望,这也……太寡淡了吧。鲁迅先生笔下的国人又何止是本国人,别的国家难道没有类似阿Q那样的人吗? 日本人难道不像阿Q吗?自轻自贱又自尊自大。

这本书让我深深怀疑太宰治作为作家的水平了,鲁迅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太宰治写的太过简单了。甚至简单到让我怀疑,他是否能理解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

在我看来,太宰治就像是彼得潘,一点点伤疤都会让他放弃自我,但伟大的文学家哪个不是承受了别人无法承受的苦痛,是连死都觉得是奢望的疼痛,是每每落笔都恨不得杀了自己但又得咬牙活着用文字完成对国民启蒙的不甘。

这本书,不值得一读,浪费了人生中珍贵的两个小时。

《惜别》读后感(三):当太宰治为鲁迅写起同人

写得其实不算太好,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从先生的作品与言行中拼凑,又加上一些太宰自己的解读而创造出了一个形象;不过不得不说他资料收集的还挺丰富的,不但出现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类大家耳熟能详额的作品,还颇为惊喜地引入了在很久以前对我造成了巨大打击的《二十四孝图》,确实很出乎意料。 这是第一次读太宰的作品,除了《惜别》以外这本书还收录了《眉山》等短篇,我好像发现太宰喜欢推翻或者说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揭露第一人称视角的欺骗性,不知道其他作品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 如同一些其他人的评论一样,这部小说的时代意义可能超越作品本身,也如同后记中太宰自己所写,“我的意图,只是希望现代中国的年轻只是分子们,在读过这篇小说之后,能够心生感慨:原来在日本亦有理解他们的人。我只是希望,能在炮火的轰鸣之中,为日中的全面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惜别》读后感(四):留学时期的鲁迅

与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太宰治,所写的《惜别》是以怀念同时代的文学家鲁迅为主人公创作的传记式小说。借着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仙台医专的同班好友的回忆记录了鲁迅在仙台求学的心路历程。这两位一个是从乡下来的毛头小子,一个是仙台最早也是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周树人,都怀着崇高的救死扶伤的理念去仙台医专学习医学知识。但是当时正遇政治和历史动荡不安的大环境,几乎无人能静心求学。这位日本本土朴素的青年在一次逃学游玩松岛的旅程中偶遇鲁迅,二人因故结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从这位老医师的回忆来呈现当时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以及身在异乡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惜别》读后感(五):《惜别》小记

读了大半本的《惜别》深感竹内好对太宰治严厉的批评是正确的,太宰治文章当中的鲁迅先生形象是添油加醋过的,是太宰治凭借先生的文章想象出来的,虽然成文过程也有实地考证作为保障,但与我们国人了解的鲁迅先生形象相去甚远,让今人看来文章中那个早期的周树人形象甚至有了点“精日”的味道。

结合成文的时代背景,以及太宰治在文章结尾刻意强调“响应内阁情报局和文学报国会嘱托”、“情报局和报国会从未曾限制或束缚过我”,可以想见其文章或多或少带上了点政治色彩。最后也推荐有空闲时间的同仁再回头品读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希望对日本文学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尝试阅读阅读太宰治的作品。

仔细想来,也不是说这位文豪的作品无可取之处,太宰治作为先生的小迷弟之一,在文中对于先生的刻画还是非常非常细腻的,有种与日本文学及电影较相似的独特的味道,只是这种细腻在我们国人看来确乎是有些不真实了。

再加上该书中收录的《眉山》《雪夜故事》《樱桃》《香鱼千金》几篇文章质量都非常出色,虽然它们将太宰治本人的抑郁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均带有日本文人骨子里的那一种悲伤之感,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是“物哀美学”,行文流畅的同时带给人的是无尽的压抑的氛围,却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PS.“我觉得父母比孩子更重要。因为父母比孩子更脆弱。”——《樱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