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绍宋(上中下)》读后感100字

《绍宋(上中下)》读后感100字

《绍宋(上中下)》是一本由榴弹怕水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绍宋(上中下)》读后感(一):绍者,一曰继,二曰导。

南宋史谁读来都是痛心的,小说里把我们的愤懑都释放出来。

吴玠、曲端逆转富平之战,岳飞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最后踏破贺兰山缺,刘晏回归辽东,这些“假历史”让人读来心情澎湃,恨不能是其中一小卒。

往事已越将近九百年,但当我在绍宋中读到气作山河壮本朝的赵鼎得享公相荣耀,李纲名列新宋开拓之功,文臣之首,天下传颂,还有韩世忠,李彦仙,王彦,宗泽,吕颐浩,宇文虚中,杨沂中,张俊,张浚。。。。。

这些人的美好结局,让我们相信为国家为民族奋斗是有意义的,秦桧这样的小丑永远会是小丑,只会沦为笑柄,永远地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说他们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都算高抬他们。

《绍宋(上中下)》读后感(二):严重怀疑作者把高中课程都忘了

看了腾讯推的改编漫画,于是找来原作看,现在大约读了一半左右。

前三分之一看起来是挺爽快的,至少到鄢陵为止,主角做出的各种决定和改革,以及包括火器炸膛之类的事物、各方的反应和行动还算合理,能看出来作者做了功课,把人力投石机改造成配重投石机(回回砲)因为并没有比历史提前太多,也算合理。

但是从尧山开始,我就开始觉着哪里不对了:

第一个是尧山靠一面代表皇帝的金吾纛旓大旗,就能让上万士卒士气大振而翻盘,如果说鄢陵一战的基础是人数优势和岳飞部的军纪,金吾纛旓只是提振士气,那么尧山一战最后,宋军几乎将近崩溃,只靠金吾纛旓前移就逆风翻盘就有点扯了,至少以现代人角度来看,底层士卒完全没有理由为了一个象征而拼命,更何况一个还没有民族主义觉醒的时代。

第二个是邸报的大量发行,文中没有提到采用哪种发行方式,但是无外乎抄写、雕版、活字,抄写明显不适合发行量大的出版物,雕版的效率比较低,宋虽然已经有木、陶、金属活字,但是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排版工人需要识字,宋代能识字的人基本都有不错的正当职业,也无法想象士人能忍受排版之苦;而且排版也难免错漏,再加上木、陶活字不耐用,金属活字铸造成本高,所以到现代印刷机传入中国之前,即便是各种新闻报纸基本还是雕版为主。

第三个就是实证缝合怪理论的马德堡(这里应该叫东京)半球实验了。历史上的半球实验能成功的关键,是该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人 奥托·冯·格里克 在之前就发明了活塞式真空泵。而文中主角拿压水井为基础,基本不可能,要知道压水井能把水抽上来也是因为井水和大气相连,本质上是大气把水给压到上去的,而密封球体里的水跟外界不相连,又如何能抽出来?作者虽然一直说主角是个工科狗,但是看起来作者本人很可能是个文科生,甚至中学物理全还给老师了

看到这里,就先写到这里吧

《绍宋(上中下)》读后感(三):上部最好看、中部次之

昨天终于把《绍宋(上中下)》看完了。说到终于,是因为只有上部好看,中部次之,下部真的是因为想知道结局刷完的。看的时候无法避免的想起《新宋》,所以看完立即打开了新宋。我以为《新宋》的情节会记一辈子,没想到也忘光了,时间真的是会改变很多事。相较之下,我觉得两本书各有优劣,但是《新宋》一直保持着一个很稳定的质量到最后,《绍宋》不是写崩了,而是中、下的很多场面,太需要想象力了。比如写到三十万兵力在平原决战的场面,我觉得作者写的时候一定很辛苦,因为北伐开始的时候,主角基本上就处于“虚君”的存在。他变成了一个象征和符号,一个提线木偶,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人,而不是第一步飞扬跳脱的人,变成“宋人”了。尽管下部作者积极地造势,结尾的时候写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对朝贡体制的改革,但是凭的是“君主”的威势,而不是主角的能力了。

上部很有意思,杨沂中、林景默的章节很短,但是人设立住了。杨沂中这个御前侍卫称王是我最吃惊的,真的是主角的私心了。我觉得有点遗憾,因为结尾的时候,这个从头到尾,都被主角信任的存在,杨沂中也“叛变”了,变成了一个符号,主角穿越到古代后唯有杨沂中可以说心里话的设定,估计也要打破了。林景默的“小林学士”后期虽然出场了,但是不可爱了。他还是若有所思,然后常有意外之举,但是都变成了平常。

从头到尾,我都不喜欢那些“相公”,他们都不是人,他们是“公人”,都不是活人,是被“忠君”、“能员”束缚的职员。他们很有用,但是很无趣。即使有的人喜欢在街边喝羊肉汤,也改不了他们燃料的特质。毋庸讳言,这当然是作者写作的一种成功。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李约瑟之问。看到“作者”在其中大刀阔斧地改革,抑制土地兼并、解放人身自由,真的很触动。但是又有点疑惑,毕竟皇帝才是大地主阶级的头子,下面怎么改,不会改变这个本质,无论皇帝怎么减少自己的土地份额,不代表下面的人愿意这么干。土地多了又不烧手,少一块那都是割肉啊!然后我想到了学界经常提到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将近600年时期,这个“萌芽”终究是畸形的,纠其原因,大概就是“土地兼并”。中国的商人有钱了就喜欢买地,也不扩大生产。或者买官,毕竟从上到下,都有一个当官发财的机会。科技创新没有市场是不行的,在市场里带头的那帮人都被干掉了,市场就一直处于“以物易物”的简单状态,而不是创新创业引发产业转型升级,时代变革之火屡次兴起,屡次被扑灭。闭关锁国、天朝大国的幻想又完全失去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没有近代科技几乎是一种必然。

看了一下编辑记录,作者从更文开始,每天保持4000字左右的更文,上部最流畅,中部开始请假,下部请假的次数越来越多,情节也变得艰涩起来。我觉得追更的人简直幸福死了,每天都有“新粮”,我只有三天连着更了4000字,后面就不想干了,太累了。所以尽管下部很多时候感觉“崩了”,但是还是不妨碍我一口气看到了结尾,虽然中间停顿了几次,但是我也想不出那么宏大的场面该怎么写了。总之就是,很佩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