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民主之门》的读后感大全

《民主之门》的读后感大全

《民主之门》是一本由[美] 道格拉斯`史密斯著作,浦睿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之门》读后感(一):“一人一票”制,打开民主之门

文/初晓

关于选举,最引人注意的自然是美国,无论是州长的选举,还是总统的选举,都会引起轰动,甚至会引起全球人的注意。而在选举中,联邦和州各级议会的议员们,常常为了维护自己选区选民的利益,吵得面红耳赤,争得不可开交。由此,大部分人觉得美国议会政治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然而,几十年前却并非如此。那时,“一人一票”制度还没在美国产生,在贝克案和雷诺兹案之间,美国民主是人为的扭曲民主,划分选区的方式进行,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总之,民主这条路,美国走的异常艰难。

《民主之门》读后感(二):幸福之门

这本《民主之门》的副标题“最高法院如何将一人一票制带到美国“直接点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是一次影响美国命运的变革。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代表,其他国家也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这本书从1948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第13号议案入手,全面生动的讲述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历史。

人人平等很重要,如果想要有说服力,就必须要做到这点。美国政府为了做到这点,从而选择了一人一票这个制度,果然这样一来,整体的政治就变得透明的多。虽然很多人会不服选举,但是少数服从多数,至少是有选择的。所以我很赞同这一制度,既然不能够迎合所有人,那么就迎合大多数人。每个人都有选举的权利,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共同的,选择领导人或者作出某些抉择,是需要大家讨论的。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有难度,这也是一种巧合,可以说当初没有这个制度美国如今定会天差地别。

这一制度的由来必须有乔治华盛顿的一份功劳,是他通过了那部宪法,民主由此开始。在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宪法修正,每一次事件的缘由经过都在书中有记录,而且十分全面。这些历史事件的重现,就像是看一部美剧一样,竟然也看出了惊心动魄的感觉。这本书的翻译也不错,读起来一点不自然的地方都没有。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原由,作者也善于发散性思考,把这些事件连接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勾引出读者的兴致。

有时我们明知道这种改革是有利的,但是人们总是对新鲜事物抱有警戒心,也正是有部分人坚持,才使得最终得以成功。这样的变革完全属于无私的,也是自我控制的最佳途径,当权力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时,就不会有独裁。历史上很多惨痛的教训都曾教导过我们,手握权力的人都不愿撒手,不过美国时很幸运的,这种平等自由的收获是对于人民最大的喜讯。

如果想要了解美国的历史,或者美国的政治,这本书都会助你一臂之力。如今的美国和过去的不同与这本书中的内容脱不开关系,民主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的目标,完成变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民主之门》读后感(三):平等保护:民主大厦建成之后的民主小门

本书书名为“民主之门——最高法院如何将“一人一票”制带到美国”,看着是十分宏伟的大业,其实有点名不副实,或者是不符合我们平时讨论的概念。此书的“民主”,指的并非欧美的政治制度这种宽泛的概念,它与后面的“一人一票”一样,只是强调在法律实施时受到平等的保护和对待。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创建民主政治,而是践行平等保护。民主在此之前早已建立了。

建立了民主制度的美国,在进入20世纪时面临一个越来越无法回避的旧问题:选区的划分严重过时。之前的选区划分尚属合理,但此后城乡市镇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远非先贤制定时的模样。城市人口在急剧增长,而城市拥有的代表数名额却一如往昔,远不如人口很少的乡村。这就带来了一个明显的不平等:多数人只能选出少数代表,少数人却能选出多数代表。代表人数多寡背后的利益倾向自然是指向乡村,而且他们坚决地抗拒改变。为了改变这一不公现象,无数人士付出了种种努力。书中人物不屈的呐喊、审慎的谋划、巧妙的策略、坚韧的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抗争人士始终秉持宪法精神,遵循宪法程序,以宪法本身为武器,不断抗争努力。在这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们的精神与意志,也跟着学习到了不少法律知识。比如他们反复提及的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尤其是其中的“平等保护条款”和“正当程序条款”,就令我印象深刻。第14条修正案是为了保护南北战争中赋予黑人的自由权利而制定的,其“平等保护”的范围,在1886年的“伊克·吴诉霍普金斯”案中扩大到华裔居民。反对派们通过这一修正案,成功地完成了选区重新划分的目标。而且在此之后大约每隔十年,选区就会重新划分一次。美国的民主制度自此开始,无疑变得更加完善!而最终完成此事的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也一再声称,重划选区判决比其他所有判决都重要,是实现美国真正民主的最重要举措。

而这个伟大功绩的背后,除了沃伦大法官等人的努力之外,其实也有为了打赢冷战、树立美国真民主的政治助力在,还有艾森豪威尔“用人失察”、错误举荐后来变为自由派的原保守派沃伦担任大法官等因素在。在半个多世纪后的美国,出现了一些过度保护、司法激进的趋势。可见,美国的民主完善,依然是进行时。

《民主之门》读后感(四):一堂生动的美国政治民主课

说到民主,我以前主要关注生活中的民主:我认为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体现在我们的公民意识、法制建设等。对于民主的另一个方面:政治方面,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理解会停留在投票方面。

而《民主之门》对我而言就是一本关于民主如何在政治活动中运作的科普书。通过这本书,我对民主在美国的政治运作以及民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如何实现了“一人一票”的政治口号的落地过程。虽然我们的文化与政治背景与美国不同,理解起来稍微有些隔阂,但通过阅读此书,对于民主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

首先讲一下美国政治结构,有了这个基础,阅读此书以“一人一票”的作用与意义会更好理解。

美国国会两院,一个是参议院,另一院为众议院。

参议院由各州自行选举,每州不论大小各选出两名参议员,现在参议院由100名参议员组成。参议院有点类似英国的上议院,主要由精英组成;

众议院是由各州的人口比例来分配。众议院议员总数为435名,由根据人口密度划分的国会选举区选举各自的议员,保证每位议员的选区人口总数近似。众议院有点类似英国的下议院,主要是人民代表。

《民主之门》读后感(五):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关于民主,我想应当是舶来品,看似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但真正的民主离不开专制,专制,有专制的好处,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执行力,很多事都是只争朝夕的,容不得讨价还价,尤其是在大灾大祸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拍案而起,行动一致,而不是坐而论道,百家争鸣。

门,这个字眼,很有意思,中国的很多事情不说“门”,比方说登堂入室,无论是堂,还是室,其实都是有门有窗户的,但对于正人君子而言,都是走正门而堵后门的。民主之门,这本书书名如此译,完全是出于译者对中西文化的浅薄认知。如果我们单纯地认识到门只是一个通道,那么这个通道原本就是脆弱的,门外的是专制?是野蛮?还是非民主?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译者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与追随,给本书起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好题目。

既然民主需要“门”,那其它的类似正义、公正、公平,是否也需要“门”。可见,门不是随便都能开的,也不是随时可以开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名正言顺”是有一定的执着的。

与其说这本书是关于民主的政治刻划,不如说是对美国近现代史的普及。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民只会对自己的历史感兴趣,无论这种兴趣是天生的,还是在后天的教育中灌输的。从这种层面上看,只有那些对自己历史了解掌握的人,才能站在最稳定的基石上去研究学习他国的历史。西方是发达,西方是文明,但是再发达、再文明也是西方,与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相比,学与不学其历史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中国历史以专制为特征流转了五千年,不也是挺好吗,何必要邯郸学步呢?

即使如本书所说,美国这个没有历史基奠的西方国家的民主进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才展露出狰狞的面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反抗最初是以生存权为核心的,但衣足食饱之后,这种角逐就升格为发展权,而民主政治作为特定意义的发展权,为我们所追寻,所争取。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民主固然是争取来的,但作为缓和阶级民族宗教斗争的平衡木,更多地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给什么人民主,给多大民主,什么时候给民主,完全是自由裁量权的结果,更多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哪怕意志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情商。如此说来,有没有“门”,只是问题的初浅表象,更深层的是通过这扇门,我们能到达哪里,以及如何到达目标的彼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