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芝加哥规划》读后感精选

《芝加哥规划》读后感精选

《芝加哥规划》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H.伯纳姆 / [美] 爱德华·H.本内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芝加哥规划》读后感(一):一场大火带来的现代规划

美国现代规划的起源,对于芝加哥的空间布局不是很熟悉,造成其中大量的街道、公园的空间关系不清楚,本书主要讲述《芝加哥规划》诞生的前期背景,以及之后如何游说政府民众接受并落实《规划》,而对其中的规划理念介绍不足,和预期的不大一样。不过也像书中所说,《规划》最大的创制是:它宣告,历史不是人类意志的对手,城市能够决定而不只是接受它们的命运。好了,开始看把《芝加哥规划》批的很惨的死与生了。

《芝加哥规划》读后感(二):百年前的芝加哥和中国的城市化

王红杨:

百年前的芝加哥,当下的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多方面问题错综复杂、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总问题

简单阅读就可以让我们发现,百年前的芝加哥,虽然是一座城市,却与今天的中国颇为神似:

·一方面,是对前景的爆棚信心,很多人无法停止地预期着、渴望着、要求着更高、更快、更强,另一方面,危机正在急速滋生,忧心忡忡者亦众;

· 无序,由快速增长带来的无序,在城市交通运输、用地、景观、生态等多方面蔓延开来,并正在使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瘫痪;

· 各种利益群体(房地产开发商只是其中之一)的目标和行为与社会公共利益出现分异,虽然谁也说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

· 社会对政府的信任下降(《规划》不是一个由政府编制的规划,而是社会自救的努力的成果之一,由芝加哥商业俱乐部委托编制);

· 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接二连三,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系统问题长期累积的必然;

·这一切发生的总体背景,在当时已经有了一个被沿用至今的总体概念——城市化,其实质是用一个局部的突出现象,来表达人类社会(包括经济、社会关系、文化、制度、空间等等)某种整体性的复杂演化过程:“人类集聚到城市的趋势,是现代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是财富的普遍增加和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更广泛参与。”[40]

上面这段话初次写下时已是三年前,时间的推移却也让这一场景更真实、更具压迫性地呈现在敏感的读者面前。

《芝加哥规划》读后感(三):魅力都市的奥秘

“187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芝加哥几乎整座城市,现在的芝加哥是在那场大火之后重建的。所以,它的城市布局很好,都是经过事先规划的。” 克丽丝说。

两年后我迁居芝加哥。抵达当天,这座城市就以一段下班高峰期穿越56条街仅耗时29分钟的公交车程惊艳到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芝加哥城郊大量存在着类似的公交线路:首尾两段是街街停的社区线,中间利用快速道路连接,毫不停歇地从起点社区冲到终点社区。

克丽丝的话,加上自己的种种所见所闻,使我格外在意这两本书。为什么同样是精英主导的大规模干预的产物,国内城市让人抓狂,而芝加哥却充满魅力?奥秘究竟何在?

世纪回眸,芝加哥的规划方案并不是局部整合之和,而是从一开始就把整个大都会区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来考虑。同样重要的是,这份百年前的蓝图出自规划者对美好生活的真诚愿望,甚至连规划的委托方也不是政府部门。这份源自市民社会自发的热情,造就了《芝加哥规划》在城市规划领域奠基之作的地位,使得城市规划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此以后,芝加哥渐渐摆脱了工业化时代城市脏乱差的宿命,更化身为其他城市效仿的榜样。“《规划》真正的魅力正在于这一事实:它宣告,历史不是人类意志的对手,城市能够决定而不只是接受它们的命运。”

尽管充满着争议,尽管后来的城市建设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设计,史密斯和芝加哥商业俱乐部的远见及努力,打造出一座充满魅力的世界都市。《芝加哥规划》的惠泽走出芝加哥,绵延至今。而在这条路上,中国的建设者们任重而道远。

丹尼尔·H.伯纳姆、爱德华·H.本内特:《芝加哥规划》》,王红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168元;卡尔·史密斯:《<芝加哥规划>与美国城市的再造》,王红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4月,58元

子扉我 2017年夏 季风地下空间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7年8月2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