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摘抄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摘抄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是一本由(法)罗曼·罗兰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1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一):一个糟蹋傅雷、误尽后学的北日版本

关于版本

傅译本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北京日报的版本,一个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北京版是四卷本,排版相对科学,读起来舒服,江苏版是两卷本,书厚重不说,字迹也密密麻麻的,有些章节还印刷不清晰,读起来不爽。

但北京日报版有两个大问题:

一是她他不分、都是他,当一个句子两个甚至三个他时,让你搞不清这个他是谁,那个他又是谁;而且傅雷先生的译文里一个句子两个、三个他的情况相当多

。二是名人的译名的问题严重:莫扎特居然译为莫扎尔德、门德尔松译为孟特尔仲、舒曼译为舒芒、韦伯译为韦勃、李斯特译为列兹、舒伯特译为修倍儿脱、巴赫译为罢哈、亨德尔译为亨特尔、瓦格纳译为华葛耐、海顿译为罕顿,只有贝多芬是一样的。

真不知从哪里找的这么早的译本,真是糟蹋傅雷、误尽后学啊。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二):“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断断续续半年多过去,看尽一个人的一生。第三册读的最慢,朋友相伴,渐渐志得意满,烦琐喧闹一如人生中场。等到朋友倏然离别,环顾四周无亲眷无爱人无挚友,让人灰心。少年时代吉普赛般的舅舅,热爱音乐的苏兹老人的温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耶南姐弟,青年时未曾留意的天真女孩在远离他的地方长成独立坚韧的魂灵于中年后重逢,都是幸运的相遇。

书尾的概括已经够好了:

“青年时期拼命的努力,为的要控制自己;顽强的奋斗,为的要跟别人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为的要在种族的妖魔手里救出他的个性。便是胜利以后,还得夙夜警惕,守护他的战利品,同时还不能让胜利冲昏了头脑。友谊的快乐与考验,使孤独的心和全人类有了沟通。然后是艺术的成功,生命的高峰。他不胜骄傲的以为把自己的精神征服了,以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不料峰回路转,突然遇到了神秘的骑士,遇到了丧事,情欲,羞耻,上帝的先锋队。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地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他劈面遇到了上帝,他跟他肉搏,像雅各跟天神的战斗一样。战斗完了,筋疲力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在主替我们指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到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而美妙的劳作做完以后,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这时候,爱人出现了,握着他的手;死神摧毁了她肉体的障碍,把她的灵魂灌输到了他的灵魂里面。他们一同走出了时间的洪流,到了极乐的高峰。在那儿,过去,现在,将来,手挽着手围成了一个圆周;平静的心同时看到了悲哀与欢乐的生长,发荣,与枯萎。在那儿,一切都是和谐。”

一部不折不扣的巨作,所有概括与评论不及书中所写之万一。傅雷的译文也很精彩,珍贵的人类宝藏。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三):4.6

初读《约翰克利斯朵夫》,120w字的大部头实在宏大,而自己阅读初心又过于狭隘,只是想在阴霾期鼓励自己,所以很多内容都没吃透,很多精神都未曾领悟到,只能称得上“看”完了,这次先记录一点点个人想法,以后再细细拜读吧。

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有些像丰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便伴随着人间的不公道、哀伤、痛楚。现实的狰狞在孩童面前也不会被粉饰,天才的克利斯朵夫成为父亲接近权贵、荣誉的工具,音乐给他的快乐是伴随着痛苦的快乐。这样成长起来的克利斯朵夫卑微、敏感、倔强、好斗,伤透了身边人,亲手断送了自己生命中很多看似平坦好走的路。带着情绪读书的我的局限性便在于此,不断用克利斯朵夫缺点和自己的缺点对比,陷入越来越难过的情绪中,我讨厌曾经那个不能与世界愉快和解的自己,也讨厌这样的克利斯朵夫,我心中完美的人应该是大卫·科波菲尔那样饱经磨难却总能淡然面对的人呐,是面对仇敌也能放下武器的人呐。可是读到后面,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克利斯朵夫,这个世界诚然不是为了配合克利斯朵夫这种顽强的性格造的,世界需要圆滑懂事的人,也需要不妥协不懂事的人。他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血管里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被迫逃离故土、漂泊异乡,追求艺术和真理,不断挑战不断斗争不断燃烧,过着波澜壮阔的一生,直至晚年。克利斯朵夫生命力太过旺盛,经得起暴风雨的洗礼,这样的克利斯朵夫才是我更应该看到的克利斯朵夫。同时,凡事绝不妥协的克利斯朵身边伴随着奥利维这样性格互补的挚友也是书中很和谐的一笔。

阅读途中,总是会想起最近很爱的李娟的几句话“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四):传奇的人生 —— 读《约翰 . 克里斯朵夫》

编著:罗曼 . 罗兰(傅雷译)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3-1

罗曼 . 罗兰的这部《约翰 . 克里斯朵夫》一拿到手,着实让我惊喜,因为我发现这个版本的分卷更合理、更细致些,特别是中部及后半部分小标题的卷文分解,让读者一目了然,在读的过程中更加轻松地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作者的思想境界。据有关资料介绍,作者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了克里斯朵夫这个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可谓是传奇的人生。

无论哪个版本,第一卷都是亘古不变的《黎明》,而开篇的第一句“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恢宏的气势,是罗曼 . 罗兰用一腔热血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这本书极具神韵的最佳体现。在本书二十页的内容,“江声浩荡”这个词出现三、四次,可见外国作品,即是翻译家的再创造作品,具有神韵的作品,另读者着迷。

接下来是初生的婴儿,一位老人,以及刚生了孩子的女人在一起度过的一段时光。从老人与女人的对话里,读出这个家庭看似幸福,其实充满了茅盾,特别是还没有出场的婴儿的父亲,虽然这个家庭在当地很有名望,但他却贪恋杯中物,沉醉在自我中不能自拨,以致让婴儿的祖父叹气,却又无可奈何。婴儿即小说的主人公——约翰 . 克里斯朵夫。

当约翰 . 克里斯朵夫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听到圣 . 马丁寺的钟声便停止了哭声,多么神奇!后来,约翰 . 克里斯朵夫的祖父首先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祖父陪伴了他的整个童年,给予了他童年的欢乐,在潜移默化中,祖父也渐渐培养了约翰 . 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才能。为了培养克里斯朵夫,祖父曾卖掉一口十八世纪的雕有人像的柜子,那是老人一生最珍爱的物品。与此同时,因为太过宠爱,也造成了小克里斯朵夫的自大心理。

有一次,在克里斯朵夫七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音乐会,在与父亲曼希沃合奏了曲钢琴曲后,他又独奏了《童年的遣兴》而轰动全场。在大家高声叫好中,他反而有些生气了,原因是他们的喝彩带有“命令”式,这在他的人生中,需要做调整才能认识到的。好在,克里斯朵夫有一位好舅舅——高脱弗烈特。他在克里斯朵夫的人生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他是个真诚,善良的人,他一直在给予和分享。他教会克里斯朵夫什么是爱,宽容,信仰和自由。

在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奥里维。奥里维是外表钢柔并济,内心纯净清醒的一个人物,他与克里斯朵夫似乎超出了有血缘的亲人。关于奥里维这个人物,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我的初步认识是,在书里书外,奥里维的原型有可能是罗曼 . 罗兰自己。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只能用笔大声疾呼着爱与正义,勇气与责任,他试图用他的笔来唤醒麻木的人们,在腥风血雨中催开善良纯美的人性之花。然而,可惜的是,奥里维命运不济,尽管他“预先就知道了一切邪恶不可避免的重复”,但他永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追求,他过早的离世,也给了克里斯朵夫致命的打击。

“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克里斯朵夫看到自己肘子靠在楼梯旁边的窗槛上。他整个的生涯像莱茵河一般在眼前流着。”此时,克里斯朵夫的头脑里闪现的是母亲,爱人,朋友......读到这里,做为一名读者,我已经N次泪流满面了。在感叹克里斯朵夫人生传奇的同时,我更愿意做这样的思考,生命的意义何在——珍惜当下的幸福,好好活着,让自己的生命活得精彩。也许这是每个人最需要思考的。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五):有一些书,真的要等到岁数大一些读才好

我在出差返程的航班上读完了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很庆幸自己是在40多岁的年纪才读这本书,如若是在20年前,我不可能有足够的耐性读完这部鸿篇巨著,既便耐着性子读完了,也未必能真正读懂。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名句之一,因此一直惦记着读一读他的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但每每心里掂量这部三块砖厚的巨著时,都顺着偷懒的本能,把阅读计划无限期流放了。

去年末看了一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简介,说克利斯朵夫年轻时性子暴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到了晚年,他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进入了“清明高远”的境界。一时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他是如何转变的?因为清明高远一直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于是下载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电子书。

但开始读上了,我才明白:要想知道克利斯朵夫是如何转变性情的,可是当真不容易!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都快打破自己的阅读记录了。途中多次想要放弃,纷杂的人物,超细的心理描写,大量的文学音乐宗教哲学评述,情节和高潮不突出,120万字,真的超级考验耐性。

等到我终于耐着性子读到最后,读到克利斯朵夫老了的时候,并没收获意外的惊喜——是什么使这个“战斗”一生的家伙对一切释然了?无他,唯岁月尔。一个文化斗士跌跌撞撞地闯完了他的大半生,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看过了各阶各色人群的熙来攘往生旦净末,人就会变得豁达,变得包容。岁月在扩大一个人胸襟的同时,也在消磨他的肌体,让他年轻时无处安放的精力变得弥足珍贵。于是,斗士跟这个世界和解了,其实是跟自己和解了。

除了岁月,作者还揭示了另一个对斗士影响深远的因素,那便是女人。克利斯朵夫一生经历的女人有好几个,天真无知的,老于世故的,安静娴淑的,风骚火辣的,真佩服这哥们儿的好胃口。但事后回想,觉得这些女人的出现也算自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心性成长的不同时期,他会遇到拥有不同特质的女人。他那时的“口味”决定了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女人;而那时的女人又会“教导”他的情感走向何方。

到后来,读到克利斯朵夫晚年再次遇到葛拉齐亚并将感情的小船最终停靠在这个港湾时,我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句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葛拉齐亚,这位始终带着蒙娜丽莎似的温柔微笑的意大利女子,在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便偷偷喜欢克利斯朵夫了。但那时的克利斯朵夫还是一个满脑子“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愣头青,他不可能会晓得恬淡宁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存在。所以,那时的好雨飘落的时节不对,了无痕迹。等昔日的愣头青历经岁月洗礼之后再次遇到安静美好的葛拉齐亚时,他霎那间就明白了自己的情之所终就在眼前。无数读者都为两人终未走到一起、为葛拉齐亚的生命易逝感到无限惋惜。而我的惋惜之情却淡得很——这便是生活,哪有那么多圆满。

克利斯朵夫再次见到葛拉齐亚之前,遇到的最后一名令他疯狂的女人是阿娜。就情感线索而言,我觉得那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挚友奥里维意外死去,心怀内疚、痛苦到崩溃的他,逃到瑞士投奔一位心地善良但交情很浅的朋友家里。朋友收留了他,努力让他“活”了过来。谁知,他却跟朋友的妻子阿娜产生了感情,发生了关系。这让克利斯朵夫和阿娜都痛苦不已,差一点双双自杀了结。读到克利斯朵夫离开朋友之家开始隐居世外时,我特别好奇,想知道阿娜后来的结局——她的出轨是否在狂欢节曝光了?她能否挺过那段人生低谷?好奇心驱使我去“自我剧透”——提前到网上搜阿娜的结局。但令我惊奇的是,网上竟然找不到关于阿娜后来情节的只言片语,好像没有网友关心这个小小角色。也许,大多数人都觉得: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浩如烟海的人物图谱中,阿娜实在不值一提,就像他早年偶遇的那段艳情的女主阿达一样,一闪即过,无足挂齿。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是克利斯朵夫与“斗士”生涯告别的关键情节,那么这个关键情节中的女性不应该就这么了无声息了。

但小说自此之后确实再也不提阿娜了,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文学敏感度”过高了。罗曼·罗兰宣称“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写给文人们看的”,“但愿它直接接触到那些生活在文学之外的孤寂的灵魂和真诚的心”。不按文学的套路出牌也好。

不想,到最后,罗曼·罗兰终究还是给了阿娜一个小小交待。说克利斯朵夫很老的时候去了一趟那个瑞士小镇,躲在教堂的柱子后看见了被宗教压抑了一辈子的阿娜。“果然有一个女人来了;他可认不得。她和别的妇女完全一样:胖胖的身材,饱满的脸,滚圆的下巴,淡漠与冷酷的表情……他们彼此都没认出来。她挺着身子,直僵僵的走过了,头也不回。”小说对阿娜的交待不足一页,我却觉得妙极了。要知道,克利斯朵夫一生交往的人不知有多少(这也是小说长得让人心烦的原因),但一定要最后给个交待的角色并没有几个。而对阿娜的这个小小的交待,如蜻蜓点水一般,让人怅然,“不过是一堆灰烬。那么火在哪里?”妙极,妙极。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一句话“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真好。傅雷的翻译也很好,无论是文采还是神韵,都好。这本书,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值得一读。如果觉得自己的耐性还不足,那就等老一点儿后再读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