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宝刀》读后感1000字

《宝刀》读后感1000字

《宝刀》是一本由阿来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宝刀》读后感(一):短评

还是第一次读阿来。因为最近时间比较零碎,所以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选了这本短篇集来读,竟然一看就放不下来了。

文字动人,有藏族的异域风情也有人类感情大的共性,挖掘人性的部分也不乏悲悯和知天命之感。“三只虫草”的叙事方式有些福楼拜的风格,“野蜂飞舞”中的桑木丹又时常让我想起黑塞的悉达多。

读完以后让我有兴趣看更多他的书。

《宝刀》读后感(二):578.19.12《宝刀》—阿来。

577.19.11《宝刀》—阿来。 挖掘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纠葛,背景是蓝天白云、五彩服饰,人类共同的情感因为民族风情,更加耐人寻味。时代巨变,文化冲击、信息轰炸,远古的生活信仰被猝不及防的击溃。 成长中的少年奔跑着接受新时代,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风烛残年的老人固执的坚守善良,哪怕孤独寂寞。 时间跨度最长的《蘑菇圈》,从少女走到年老,品尝过狂热却独自承担一家人的生计,经历过饥饿却没有被金钱驱使。然而时代自有它的命运,不因任何一个人而停滞,天地万物在时代面前都是被动的。 阿来的文笔从这本集子里看,是不稳定的,好像受篇幅限制很多话都没法说完,给我一种仓促感觉,节奏把握上不是很得心应手。篇幅较长的《宝刀》、《三只虫草》和《蘑菇圈》,顺畅且表达清晰,其他短篇太用力凸显人物形象,像在石头上凿刻,硬邦邦全无生趣。 环境巨变,从小人物写起最能引起共鸣。加速缩短的城乡差距,带给乡村的是断崖式发展,突然之间就蓬勃繁荣了,乡亲们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另一方面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豪华装修的小楼里摆祖宗牌位、家族谱系,全身名牌过年还是要给长辈磕头,这些分裂既有趣,又无奈。

《宝刀》读后感(三):不惜千金买宝刀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阿来中短篇小说集《宝刀》,收录了《宝刀》《瘸子》《马车夫》《少年诗篇》《群蜂飞舞》《槐花》《银环蛇》《三只虫草》《蘑菇圈》。此前在文学杂志上断断续续看过其中的几篇,这一次是一口气读下来。一口气也仅仅是修辞,其实,每读完其中一篇,我都要等等,才有力气再打开下一篇来读。

《宝刀》是一个奇幻故事。在那个急剧变革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还不像现在这样被互联网绑架,故事发生的藏区偏远小城,开始接受外来的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因为太巨大、措不及防、从天而至,而更让人觉得疏离。《瘸子》《马车夫》是发生在年代更加久远的农村的故事。在隐而不发、波澜不惊的农村生活中,小小的变革就是一朵朵浪花,浪花因为风或是月亮的原因,升腾起来,但总归还是归于绸缎般无穷无尽的大海。

《少年诗篇》《群蜂飞舞》《槐花》《三只虫草》《蘑菇圈》写得都是美极了的故事。而这个美指的是阿来的文字、置身其中的世界和故事里的善良的人们。大概年岁越长,作家越愿意用少年人的视角去叙事。“少年人”可能也是作为中国版图里处在边疆的人对于主流文化的一种姿态,这种视角造成的阅读感就会让读者先天地放下戒备,把一切成人世界里的规则抛在身后。

在《槐花》里,老头离开家乡去了城市,他当了官的儿子帮他安排工作,但老头总是想着家乡熟悉的事物,包括槐花做的馍馍,还有别人听不懂的方言。在这篇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我摘抄了下来:谢拉班喝多了,他听见自己得意地说:“我儿子是派出所所长。”他知道自己不想对比自己还可怜的老头说这些,可是却管不住自己的舌头,“我媳妇也是官了。”第二天,他向两个朋友道了歉。短短几句话,就道尽了人性中的虚荣、悔恨和根深蒂固的善良。真是让人泪目。

《三只虫草》和《蘑菇圈》是阿来近几年的作品,他像一哄而上的商人一样关注起虫草和松茸了,正是这两种产自藏区的天然作物让这片原本贫瘠的世界第三极成为热门。《三只虫草》的主角是一个聪颖的少年,学校在虫草来临的季节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放虫草假,于是他从学校逃学回家帮助家里去挖虫草,这些虫草他会给奶奶买药、给姐姐买裙子、给坐牢的表哥买手套。但是一个调研员的到来,让小家伙的世界里多了一样叫做《百科全书》的东西。少年对另外一个世界的渴望打破了他的计划,而最终他去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见识更大的世界。

《蘑菇圈》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阿妈斯炯从少女时代一路走到了年老,她经历了革命时期的狂热,品尝苦难和孤独,又从这苦难和孤独中一点一点汲取营养,丝毫没有丢失哪怕一丝的善良。被学校开除回到村子,丢了在村里人看来能当干部的机会,却多了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儿子长大,阿妈斯炯渐渐老了,掘金的狂热代替了曾经革命的狂热, 在饥荒年代养活了阿妈斯炯一家人的蘑菇,成了被追捧的对象,阿妈的蘑菇圈也成了商人们想要窃取的秘密。善良在天地万物间自有存活的规律,但在钱面前,不管是善良还是天地万物,都显得那样不堪一击。

喜欢阿来,多是因为他的文字,那样温柔,就像藏地的黄昏般,迟迟不退。

《宝刀》读后感(四):蘑菇圈,年年去看,年年有。

每年清明前后,全家都会返回老家,上班的赶着周末回去,集体七八个人,开始拾根棍子,扒拉枯叶,寻找与土地颜色极为接近的羊肚菌。在中原地区,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村子里,院子后墙边,邻居家的鸡笼边,甚至是一大片白杨树的沟壑里,全都是羊肚菌最喜欢的地方。寻找羊肚菌的那份乐趣,一上午把地皮翻了个遍,一旦找到三四个,就被深记心中。

看到阿来的这本书,觉得里面的短篇,蘑菇圈,似乎是发生的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探寻之旅。一个对蘑菇心存敬仰的人,值得我们去敬仰。村里老人,天天拿根棍子,去沟壑里刨地,把枯叶浅薄的一层,划拉地左一堆,右一堆,妈妈说,这是在破坏啊,来年他们就长不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水井旁发现大片的羊肚菌后,轻轻挖出来,用枯叶继续把这片土地藏好,果然,第二年又出现了很多的羊肚菌。这可能就是书中写的蘑菇圈吧,学着索取,更要守护。

阿玛斯炯是个好人。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宽容,最终成了最可爱的人。当儿子的官越做越大,当哥哥的寺庙越修越大,当人们为了钱不断破坏家园的时候,斯炯才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从原始回归原始,从梦想回归梦想,穿着破烂的干部服,孕育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儿子,成为这片土地上,芸芸众生中,一样普通的普通人。但是,她对生活的忍耐,对生活的坚毅,对他人的宽恕,对自我的原地不动,才是智慧的展现。这不就是蘑菇的一生么。枯草中繁育生命,无人知晓,在安静的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一点点成长为珍贵的蘑菇,直到后来的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珍贵的松茸。人也是这样,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默默忍耐一切的过程,才会破土而出,某个时刻,有了积淀,有了宁静,有了力量,才会成为珍贵的“松茸”。

哥哥法海,看似一个无用的人,却也有用。当妹妹待产时,法海躲在羊圈,妹妹一个人生下孩子,一个人养活孩子,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因为法海,妹妹失去了国家干部的身份,看似所有的失去,对世俗的失去,才是一个人成长的肥沃土壤。法海只是一个烧火和尚,只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和尚,只是一个有女人的和尚,但也是一个乐观的、认真的和尚。在饥荒年代,会想着和他好的女人的两个挨饿的孩子,他和妹妹身上,都有一股古朴的味道。这味道,在城市里是闻不到的,只有有山林的地方,才会给这份古朴生存的土壤和空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古朴的气息,才是一个时代流逝中,从不改变的一股强大力量。

胆巴是带着这份古朴走向人类物质文明的兼有者。他是在浓郁的自然现象中长大的,母亲不能拥有的国家干部身份,在他身上得以延续,并从会计、副局长、局长、县长、乃至后来发展为州长。千里之遥,越来越远,母亲珍视的蘑菇圈,儿子无力继承。但这不是一份遗憾,没有发现蘑菇圈以前,他也在那里,他只是在人需要度过难关的时候,帮助大家度了过去。每个人的眼中,蘑菇圈是有不同的意义的,心存敬畏,心存善良,是一直要铭记的,铭记那些助人的事物,感恩那些美好的际遇,心境淡然,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

和家人说,清明节继续回老家寻找羊肚菌,八月份去五台山寻找台菇,松茸我们是没有本事找到的,但是这两样没什么难度。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希望,能吃到自然赠与的这份食物,更是幸福。读书也是一样,需要眼缘,需要心境,几年前读了阿来的《尘埃落定》,去年在图书馆借了他的《云中记》,2022年的寒假借了《宝刀》,这些书就是蘑菇圈,年年去看,年年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