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1000字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1000字

《动物园长的夫人》是一本由[美] 黛安娜·阿克曼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一):音乐

他喜欢创作通俗舞曲,其中包括一首以犹太教会堂音乐为基础的华尔兹,把他父亲气得七窍生烟。他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剧院。因为越来越难找到舞台上演我的作品了,要真正嬉闹、欢快、机智的音乐,也就是包含生命的音乐,这个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忘却。马尔卡和盖伊着迷于探索救人英雄的人格特征,这些勇敢的救助者一般都遇事果断又思维敏捷,敢于甚至喜好冒险,心灵开放,富于叛逆精神,在灵活应变能力上更是异于常人——善于在不同方案中切换,关于摆脱长期形成的习惯,对于根深蒂固的作息规律,必要时立马就可以改变。在价值观上,他们通常不是驯服的顺应者。尽管他们不惜牺牲自己,捍卫自己信奉的原则,但他们并不自诩为英雄。我只是在履行我的义务,如果你有能力救助某人的生命,你就有义务做出努力。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二):当无数人犯下平庸之恶,依然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评《动物院长的夫人》

恶距离我们并不远。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规模的恶,也只过去了几十年。

当种族屠杀成为纳粹的最终目标,数百万犹太人成为亟待处理的“问题”,身为普通人,又能做到什么?

同情、悲悯、反抗,这是我们能从纪实作品《动物园长的夫人》中所读到的。

书中一位曾生活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犹太教拉比兼作家赫谢尔,有句名言意味深长:“石碑已碎,碑文依旧活着。”

的确,斯人已逝,园非旧园,但靠着大量的一手材料和实地查访,包括对园长夫妇留下来的那些老照片的凝视沉思,作者鲜活地还原了那个环境、那段生活和这些有趣而又不凡的人们。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三):凡不能置我于死的,都将是生命的闪光。

唤起很多思考的书。关于人性,关于教育,关于价值观,关乎种种。

全文描述的是德国纳粹占领华沙期间,以雅安和安托尼娜为代表的华沙城居民对犹太同胞给予帮助的这一历史。

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安托尼娜对于儿子瑞希心理的关注及教育方式。虽然不能逃脱战争在成长留下的痕迹,但能有一位深谙动物心理的母亲以及动物小伙伴们,至少瑞希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二是隔都内外生活差异的描述。“年轻的乡村姑娘们坐着马车来到城镇游玩”,读来多心酸。其实身处和平中的我们不也是常常忘记了世界上还有正经历战争痛楚的国家吗。大家忙碌焦躁,以自保为首位的处事原则就像传染病一样四散开来。

让我泪眼迷蒙的是战后重返动物园对毁损的华沙城的描述;让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雅安说“如果你有能力救助一个人,那么你就有义务去努力”。全文唯一略看的是最后作者在华沙城重访安托尼娜日常生活路线的那三段(∠( ᐛ 」∠)_)

我想动物园园长夫妇的故事再次印证了那句话:你的现在即是你的过去也是你的将来。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onger,共勉。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四):华沙动物园的自然与文明

发生在欧洲战场二战反法西斯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曾经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里的一抹红,如今则是《X –man》中万磁王对于集中营悲惨童年的回顾了。

《动物园长夫人》也算得上是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少了些直接的感官体验,但书中每个章节末尾的影印版的照片、书信拓本还有最后详实的访谈记录说明,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纪实作品。此外,《动物园长夫人》的叙事角度在我看来,并无过多诸如美国队长等super hero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多的是类似于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血战钢锯岭》里的角色,从宗教信仰和战争救援方面来描绘二战,这也许算得是它的独特之处。

本书的作者黛安娜·阿克曼曾出版过“自然与我”系列丛书,她虽然是文学学士,美术硕士和哲学博士出身,但或是缘于对动物的好奇和探索,在自然人文领域颇有建树。不同于同名电影中观众们对于动物去哪儿了的吐槽,原著中对于动物园以及管理者雅安和安托尼娜夫人与波兰救国军的描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动物园长夫人》一书中再现了黑暗的华沙隔都中人与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闪电战后沦陷的波兰,首都的华沙动物园虽然风光不再,但园长雅安和夫人安托尼娜从中斡旋。他们利用纳粹对于稀有动物的保护心理,凭借园中的物种多样化优势,在战乱的波兰辟出了一片局势相对稳定的保护区。借助战时军需和地理优势,把动物园的废墟相继改造为明面上的养猪场、皮毛厂和菜园,实质上的救国军中转站。地下王国的画面感很强,好似《神奇动物在哪里》中小雀斑收容神奇动物们的手提箱。

园长夫妇的善举值得称颂,但在书中被反复提及的“动物(性)”,似乎在二战的历史上,也有着特殊意义,引人反思。

德国纳粹一方面对血统纯正的狂热追捧,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数派进行民族清洗。另一方面,又颁布了动物保护法和动物福利等相关法规。纳粹在动物保护者和人类屠杀者两个角色中相互变换,像极了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患者。或者说,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群逃离了高墙的疯子。

纳粹阶层对动物性的强调,其实本质上则是统治阶级打着回归自然的旗号而对少数民族实施暴行罢了,如同欧洲蓝血贵族之于奴隶阶级。只不过当时纳粹现存的统治剥削势力无处安放体内动物性的原始欲望,于是就借由“人=动物”的物种间无差别的思维定式,试图把杀人等同于杀猪一样合理。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五):适合地铁上看的书

四颗星里有两颗是给装帧和设计的。

轻。424页的小说,拿到手里还不如一本三联周刊重。

小。小开本的裁切很适合随手放在帆布袋或者练瑜伽的小挎包里面。

美。封面、扉页都是很多设计小细节,即使不看的时候拿在手里也赏心悦目。

恰当好处的一本书。

之前新闻上说,中国是亚洲国家里面人均阅读时间最短的(我一直对所谓阅读时间的统计心存怀疑,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每个人上报吗?还是田野调查?)不过,一个切实观察是,周围读书的人确实越来越少。有一次和老朋友见面,我问,最近读了什么书吗?对方竟然一脸惊讶,随后左右想半天,最后摇摇头,“好久不看了”。随后等着拿咖啡的时候,随手点开了一个小游戏。

“好久不看书了”,有一部分原因是现在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朋友圈、微博、网剧、电影、各式各样好玩的游戏,真的像娱乐至死里面说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满足所填满。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现在好看的书,也真的太少了。这个好看,更多是说,那种适合随时插入生活,细碎时间阅读的书。我身边几乎没有做出版的朋友,如果有,我特别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出版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这个,做书,粗、厚、重的行业风气呢?动不动就硬封皮,纸用的越来越厚,排版粗旷到像国企开会文件。有一阵想重新读读古文观止,装在口袋里死沉死沉的,而且每次也就只看那么一两页,还有两次被封皮嗝到了肋骨。最后放弃了。

《动物院长夫人》从内容上讲是一本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小说,但没有运用太多典型小说的笔法,悬念、线索,几乎没有。更多是对场景的白描。更像是一本华沙知识分子家庭二战生活交往纪实。浅浅淡淡的内容,朴实的语言,不枯燥,但也不繁华。容易读下去,这一点也很适合地铁上那个稍微嘈杂的环境。

也许,不是现代人阅读时间少了,而是适合现代人随时阅读的书太少了。

最后上两张自己喜欢的小细节。

致用心的敬装帧和编辑。

(这本书已经借给三个同事拿去通勤时间看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