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1000字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1000字

《姚著中国史》是一本由姚大中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0,页数:19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一):中华帝国:从崛起到衰败

华夏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姚著中国史》有是一部研究中华历史的煌煌巨著,是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耗费毕生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浓厚的兴趣。

也有评论认为《姚著中国史》是从新视角研究历史的佳作,其学术性可与近年的《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媲美,该书打破了传统历史著作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几条线索进行历史叙述的窠臼。而是立足于全球视野,概括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一部具有世界世界的中国大历史著作。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二):一部最详实,最理性的中国史

说起最令中国人骄傲的事儿,恐怕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想起之前微博上的一个段子,四大文明古国打麻将,别人家都换几轮了,只有中国在一直坐庄,确实,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出现过断层,从北京猿人出现,到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灭世,到夏朝建立黄河文明的出现,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到汉朝的建立,再到五胡乱华,到蒙古族横扫欧亚,再到世界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到闭关锁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二十世纪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文明不但没有出现过断层,并且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这场比赛中,大多数时间还领先世界科技四百年。这足以让国人骄傲,不是只有中国人在意历史,而是说只有中国人有如此详整的历史!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三):物极必反,南北朝大动乱与大唐全盛

《姚著中国史》的第三卷《南方的奋起》,主要记述了汉朝末年、魏晋时代到南北朝阶段,前后约四百年的大动乱时期。那段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段波谷时期,没有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政权统治,一直处于多个短暂朝代的不断更迭之中。尽管如此,这一段时期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漫长的调养整合阶段,并非仅仅是无序的混乱。

汉朝盛世非常辉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连续多年驱逐匈奴的战争,对大汉朝国力也产生了巨大的消耗。再加上东汉后期数位皇帝皆年幼,外戚、宦官集团的相互争斗,此起彼伏,伤耗进一步加深。直至群雄逐鹿中原,长期混战,达到我国历史的低潮期。此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处于伤耗最深的时期,积重难返,很难立即恢复,不得不进入长期的整饬、修养阶段。

其实,从群雄逐鹿转入三国鼎立时期后,这种漫长的修复就已经逐渐展开。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都竭尽全力的平定一方国土,恢复农业、人口、经济各方面实力。及至三分归晋,虽然只有短暂的统一,但对总体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晋朝时期经济已有很大恢复,豪族生活奢靡,石崇斗富,就是当时豪族奢华生活的缩影。提起石崇,又忍不住想起他忠贞的小妾绿珠,让人叹息。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迁徙定居,与当地的汉族混杂生活,文化、习俗和性格交融,出现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时期。汉族接纳胡人,胡人主动汉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融合形成了胡汉结合的新汉族,蓄势待发,积蓄力量等待创造下一个历史的辉煌。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四):黄河——中国文明的中核(评《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

说实话,这是一本不太好读,却又十分值得读的书。

不好读在于作为一本关于中国史的书,它并没有被局限于中国史,在论述中,加入了大量的材料,进行同时期的类比,以世界史的视野来看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其中不论是文明史,还是经济史,甚至于宗教史,涉及的内容颇为丰富。如果依旧以常规的中国史眼光看这本书,容易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一系列的中国通史作品中独树一帜。正如作者姚大中先生所说,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中国史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不仅要着眼于政治层面上的论述,也应该注意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书中参考了大量外国对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以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主观问题。走出了将传统史书的结论翻译成白话文来讲中国通史这一怪圈,这正是此套书的独特之所在。

《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黄河文明的诞生与展开与汉族中国统一后的中国世界。全书从北京原人讲起(北京猿人),从一开始,作者就表明这本书的“世界史”视野。北京猿人所属的猿人类乃人类进化的最早阶梯,所以作者认为中国史的开始便是与世界史相共通的。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五):非主流的中国发展史

《姚著中国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体例,既不同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也不同于通史、断代史。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更新颖的架构,将中国放置于人类文明、民族碰撞交融以及世界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发展的主线,从而描绘出中国从远古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姚大中先生具有高度系统化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以恢弘的笔触引经据典,用全球化视野审视中国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掘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意义。

《姚著中国史》最大特点就是叙述空间的扩大,将中国放置于当时的世界发展全局之中进行分析、研究。毕竟中国并非脱离世界国家而独立存在的,与周边各国直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世界背景,中国历史的研究必定有失公允、有失偏颇。

姚大中先生指出:“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中国今日的人与地,须包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则其记录,应该突破传统“东部十八省”的汉族中国范畴。”于是,姚大中先生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与东亚、中亚、南亚以及北亚细亚、欧亚大陆游牧国家、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共生的发展史。姚大中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今日已非限中国人自身。

本国人笔下的本国史,容易主观而作身在其“内”的环顾,观察自有所局限。外国人置身事外,自上鸟瞰的客观性系其长处,但究竟非中国人,透视深度不够或只见屋顶未及屋内,又或存在先入为主偏见时,便非只遗憾而已。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更能还原出中国历史的立体形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