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陟彼景山》读后感1000字

《陟彼景山》读后感1000字

《陟彼景山》是一本由戴燕 主编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陟彼景山》读后感(一):访谈

读书笔记301:陟彼景山

十一个学者的访谈,后面几个国外的我不感兴趣,前面五位聊的内容颇有感慨。

对于顾颉刚和郭沫若的评价同坊间差异还是很大,对于老郭网上骂声一片,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就平和很多。顾颉刚师承是胡适,当年跟鲁迅打官司,纠缠很深,后来日记里又说学的是王国维,章太炎,我记得大学读顾的古史辨,郭的十批判书,对于先秦书籍的观念被彻底颠覆,后来看疑古派也有很多错漏。

面对强权,无非两种态度,拼死抗争或者随波逐流,想活下去总要放弃些什么,这批老先生能活下来,多少都有些不想说的伤痛,最大的损失或许是最好的年华过去了,很多想做的事没精力了,有个老先生的提议很好,把他们想做的事写下来,留待后人吧。

何先生说,这一代的领导人不像毛一样关注历史了,或许可以有更多自由去写一些东西。我觉得还是很难。

《陟彼景山》读后感(二):“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1、何兆武

何老关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观点,是应该有多元的理解。同时何老认为他处的时代,历史与政治结合过于紧密,很多人为了自保而随波逐流他表示理解,但不赞成借势添油加醋。

2、李学勤

有机会读清华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何伟的《甲骨文》

3、章培恒

这篇比较直接,先是直接黑顾颉刚;谭其骧关于儒学和统治的观点也比较犀利。

4、王水照

清华:信古——疑古——释古

北大,余杭章黄之学,院系调整后断掉。

5、裘锡圭

关于京派海派,裘老主要还是看做学问是否实在。

6、朱维铮

这篇重点推荐。

朱老谈到国学的边界及自由讨论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所谓的国学更多是被政治利用了,而非本身的意义。非常醍醐灌顶的一篇文章。

7、陆谷孙

陆老先生之前度过他翻译的毛姆的《吞食魔果的人》。

这篇里谈到了对于哈姆雷特的句子分析,简直是厉害。陆老认为翻译作品,如果前无序后无跋,就不够严谨。

8、张新刚

“君有经国济世之才,奈何以砖瓦木石为之!”

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待观察。

9、日本学者

日本由过去的中国文化作为唯一的外来文化崇敬、学习到甲午战争之后的远离、蔑视,再到日本吸收欧洲美国文化反向输入中国的历程。

日本研究中国史史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中古史日本研究较深也有提及。

总的来说,书籍精美,页数不多,九篇采访总体上乘,其中最推荐的是第一,第五,第七篇;

正如标题说的,哪怕是采访他们未完成的事情也是大有意义的,文化需要传承和延续。

《陟彼景山》读后感(三):简单的摘录与感想

《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的摘录与感想

戴燕老师主编的《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读来非常有趣。今做一些摘录,并略谈自己的感想。为行文简洁,以下均略去敬称。

现实政治与学习、学术

访问这一辈学人,四九年以后政治运动下的学习与学术是不可能绕开的话题。何兆武在两处分别说:

何兆武的采访似是2006年,但今时今日则似乎有所变化。

章培恒在上海解放前就入了党,念得初中也是地下党办的。但是,他们对此的认识则有所不同:

李学勤的“口述历史”

李学勤曾给全国政协提了一个提案,建议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目标是:

对李学勤的这篇采访,题目就是《“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他的提议的确非常有趣和有意义。李学勤说这个建议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不知道至今是否已无下文。

“预流”与“运”

结合访谈来看,要成为一流学者乃至超一流学者,不仅要有“预流”的能力,更要有运气的帮忙。当然在此不是要提倡什么神秘主义。

李学勤一直喜欢带各类神奇符号的书,于是“跨专业”做了一些甲骨文缀合的工作。“因为那时候全国搞甲骨文的很少,谁做这个是都知道”,所以他就被陈梦家调到了考古所。其后,又因家里经济较为困难,偶然认识一位在外交部工作的人把他介绍给一位华侨,教华侨古文。而这位华侨又把李学勤介绍给了侯外庐,随后就转入了历史所。

教授上课

李学勤坚持上课:

陆谷孙也坚持上课,而且几乎每次都会置换文章,讲到莎士比亚时更是兴奋不已。犹记得前些年复旦曾很自豪的说,所有教授都要上课。其实教授上课,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侦探小说

自己好读侦探小说,但也接触到一些鄙视侦探小说的人。他们觉得侦探小说上不得台面,乃无用之物。实际上,裘锡圭好读侦探小说:

陆谷孙好看“刺激性极强的书,什么《福尔摩斯全集》啦……除了福尔摩斯,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作家后来是红得不得了,还有那些哥特小说,全是悬疑,还有鬼故事”(141)。其实侦探小说讲究逻辑推演,某种程度而言与学术研究相仿,能互相借鉴。

老先生们读书驳杂,爱好广泛。裘锡圭特别喜欢《金枝》,在采访中说要用文化人类学的知识考察中国古代思想。李学勤则特别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机器猫》,但不喜欢《狮子王》(40)。

关于恢复传统文化、国学热

据章培恒回忆,在1989年复旦历史系办的“儒学与现代化”研讨会中,谭其骧有发言:

章培恒自己也对此颇有微言:

对朱维铮的访谈,经过朱维铮的改动,已经成为了一篇题为《“国学”问答》的犀利文章,“国学热”的人都应该看看。不过,先做到王水照强调的“无伤大雅”和“勿伤大雅”(84),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吧。

复旦与政治任务

章培恒认为复旦与其他院校如华师大的中文系是不同的,主要在于领导的区别:

反右的时候,杨西光是复旦党委书记,他的办法是“运动来了,他顺着”。似乎前些年复旦应对政治任务时的风格,与杨西光时代十分相似。

童子功的区别

王水照谈及他这一辈学者与钱锺书等上一辈学者在童子功的区别,其实就是功出文学史与功出十三经的区别(72)。这非常有趣。我们要把其中一本在两星期内看一遍都觉得困难,但钱锺书能够在两个星期把十三经温一遍。

我们学历史的人的基础(应该是连“童子功”都算不上了),也是来自通史课和通史著作,肯定与前辈学者完全不同,他们更多应是功出十三经和前四史吧。常常见到说某些民国学者把二十四史读过多少遍,其实这就是学术基础不同所致吧。

郭沫若是了不起的学者

裘锡圭强调郭沫若是了不起的学者,一方面是“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写《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的时候,水平肯定是第一流的”。另外则是:

裘锡圭还讲了他与郭沫若学术上往来的故事。近来有完全否定郭沫若的倾向,说话相当不留情面,似乎也过于片面。

外文系

复旦的外文系,在院系调整前就有。而上外的外文系,据陆谷孙说,“本来只有一门,就叫俄语专科学校”。而且复旦外文系似乎发生了从文学到语言学的转向。

戴燕老师在序里说,“我相信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思想。这一代学术、思想的风气正体现在一个个学者的身上,而通过对那一辈学者的访问,是可以了解到在过去那个即将被有意无意忘记的时代,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历史,在那一段历史中的学者又有过什么样的思考”。确实如此。近年来出版了不少老辈学者的口述回忆录,希望有心之人能对更多的老辈学者进行这样的访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