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1000字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1000字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是一本由[美]格蕾丝•汤普森•西登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一):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民国百态

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后的中华民国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特殊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身处历史的漩涡,国人在保守与开放、东学与西学、封建与民主的夹缝中间苦苦挣扎,率先觉醒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也正是这些穷则思变的火种,造就了新中国的成立。但时光似水,斯人远去,历史已经模糊了当年人物的风采。

幸而,美国女记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怀着对古老中国的好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但记录了风云激荡的中国人物采访和游历札记,更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正是依靠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善于社交的精神,这才让我们能够对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超越文字的认识。《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收录的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以及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更展现了风云时代下中国女性的独特风采。在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看来,中国人制造灯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夜间的行人照明,并赋予灯笼吉祥的意义。因此,她便以灯笼为题,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民国、充满希望的中国。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二):感谢西登女士记录的那些图文

我读书慢,《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这本书用了3个业余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文笔细腻,译者翻译的也雅致。书中根据篇章内容的不同,引用了很多古诗词。这个不知是作者深谙中国古诗词,还是成书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后加的。总之,引用的很是恰当,很出彩。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记者、环球旅行家,20世纪20年代游历过日本、中国、印度支那、埃及和拉丁美洲。

一个歪果人,为了自己的爱好、职业和信仰,不远万里来到当时时局不安、军阀割据、炮火连天的中国,不求名利,不畏危险,通过不同的视觉向我们讲述了民国时期那些富有进步思想的一些女性的作为,向当时的世界展现了她们平凡与伟大,为我们这些九十年之后中国读者讲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一段通往和平、富强、文明的历程。

开篇第一编题目为“婚礼之灯-帝国的黄灯笼”,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大婚。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已风烛残年、摇摇欲坠。通过与皇后和皇后亲眷女性的交流中表露出曾经高高在上的皇族中的部分人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多多少少的渗透进入了之于当时比较进步的看待事物的想法,她们或者他们多多少少也在接触西方的物件、器具、语言和思想。从皇室的婚礼逐步过渡到民间比较西式的、现代的婚礼,也逐渐增多了对那个时期的进步女性的描写。本书中主要的写作方式是多叙述夹杂少许议论,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和态度描述当时中国的时局,描述在那个纷乱年代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为了国家的进步而付出己力的民国名流女性们。

书的每一编都是以灯做题,书中每个立场、每个阶级的女性在作者眼里应该都是作为一个光源,一盏灯的存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无数美好面前,作者通过这些人物,这些盏灯的描写讲述给大家。本书第一次出版是1923年,作者于1959年去世。我想作者通过在中国的旅行和采访后,应该对中国的发展持续关注着,她应该知晓了后来中国平息了纷乱、实现了统一、完成了新中国的建立。真想告诉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女士,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步步的走得更稳,走得更好了。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三):灯照前路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战乱时起,社会动荡不安,新文化新思潮新生活方式大量涌入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有志之士开始探寻追求民主和科学。因为社会黑暗,所以星火格外耀眼。

我们认为在民国那种社会情境限制下,女性的权益得不到基本的保护,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大部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婚恋选择的自由,没有工作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经济上的依附性导致她们对颐气指使逆来顺受,可以说更像是附庸物,而不是一个应该被平等对待的人。而本书的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一名独立能干的女性,将一些不为人知的优秀中国女性书写拍摄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西登对风雨飘摇中的中国社会饱含同情,并且以一种文化交流的姿态参与到民国时期的一些重大事务中来,结交甚广,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采访过末代皇后婉容,宋庆龄、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等众多社会名流。本书选取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客观的评价了一些人、一些事,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看向中国的窗,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回望民国旧事的通道。

西登镜头里和笔下的女性,不仅有权贵名流的夫人们,也有思想开化的知识女性,她们积极的投身于各种社会事务中,在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上展现女性的不凡身手,更不乏一些先驱的参政者。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对宋庆龄的采访札记,文中原原本本的还原了西登的访谈记录。宋是真诚、眼界开阔、脚踏实地的慈善家,秉持女性决定了民族的强弱这一观点,为女性争取经济和社会地位付出了大量努力。文后,配了一张宋庆龄看书的照片,散发着恬静温婉的气息,让人感慨这位往昔国母的人格魅力。

全书以“灯”为脉络,西登在前言中表示,对东方文化中“灯”这一符号很感兴趣。“灯”在制作材料、形式、装饰工艺上多样多彩,可谓是一种鲜活的艺术,从其寓意寄托上来看,灯是为给夜归之人照亮道路的,带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作者取“灯”为媒,似乎也有以自身之力点亮一盏照亮中国的灯,让外界来了解中国的意思。每一章前都有中国诗文为引,配合以对中国时局和女性的客观评析,流露一种优雅而冷静的力量。照路之灯已经点好,应该有更多的女性朋友看到此书,理解和缅怀前人所做的努力,从中汲取能量,强大自我,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在保障和发展女性权利方面越行越远。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四):一位美国女记者笔下镜头中的民国

初次看这本书时,以为其中的内容结构和当年风靡一时的系列图书《黑镜头》是一样的,这应该是一本纪实摄影集,用大量的影像照片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来表达作者的意图。结果拆开书的塑封包装打开书看过之后,才晓得原来我竟猜错了。

此书系列名为《西洋镜》不假,其中也配了大量的图片照片,但是更多的却还是文字评论。这一情况恐怕使不少之前和我持一样看法的人感到有些意外。本以为看看照片很快就能够很快将此书翻阅完毕,结果还是需要去阅读一些文字的。

不过这样也好,虽说图片能够将事情最简单直接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但是在文字描述的魅力之下,还是稍逊一筹。如此说来,此书图文并茂,还是很值得去阅读的。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说说这本书。

许是我这人偏爱旧东西的缘故,一直以来对于民国时期的人和事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民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一个波涛汹涌充满变机的时代,一个风云人物辈出的时代。由于它距离现代不过百年左右的时光,加之照相录影技术已经发展起来,所以有许许多多记录当时社会人物情形的的文字光影可以让我们去探寻考究那段时光。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是《西洋镜 - 寻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一系列丛书中的第六辑。在这本书中,它的作者美国记者、环球旅行家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用她的镜头和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国人物风貌。

在作者游历于中国的1922-1923年间,她曾经采访过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国父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等当时的诸多社会名流,也参观过当时中国的纺织厂,去看过中国的煤矿,到过中国的苏州河畔,甚至还登上过泰山。

在本书中,上至末代皇帝的皇后婉容,下至在丝织厂做工讨生活的女工,无论是皇室贵族、名流政客、知识分子还是平头百姓,都曾在她的笔下和镜头中出现过。

不论当时的情形如何,在作者看来,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她愿意将她看到的美好讲述给大家。她用 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透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告诉我们在一个美国女记者的眼中的中国华民国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五):寻找世间温暖的力量

寻找世间温暖的力量

看到《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的开篇,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女士对于灯笼的介绍:“在中国,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灯笼,如纸、竹子、动物角、瓷、青铜、木材、石头、丝绸、漆等。更让人惊异的是工艺,有的手绘,有的刺绣,有的雕刻,还有的镶嵌珠宝,在各种场合灯笼以各种形式出现,不论是婚庆、丧葬、节日、祭祀、游行等重要活动,还是寺庙、祠堂、店铺、住宅等建筑,如果少了灯笼的衬托,似乎总缺点什么。”在她的笔下,灯笼成为东方人在不同场合表达民族表情的重要方式,也是这黑夜中摇曳的光明使者。这些文字使我对这本书有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在中国,灯笼承载着淳朴善良的人们心中所期的种种期冀,是希望,是光明,也是一种凝聚着温暖的力量,指引着风雨飘摇的中国,去寻找光明和希望。作者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1922年,当时清末代皇帝溥仪已然退位,民国政府根基未稳,各方势力正在寻求一条全新的中华民族的新的出路。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影响了一大批人,而他们,对神灵和天子的信仰正在逐渐减弱,但是还不至于完全消失。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这本书即是以灯笼作为意象,共分为婚礼之灯、民主之灯、太太之灯、旅人之灯四辑,详实记载了西登女士在华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那些的名流政要的采访和接触,并展示了大量民国名流的珍惜照片。这些人物的命运脉络,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可以左右当时整个政治格局,关乎整个民族的方向与未来。

“婚礼之灯”这一辑让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追朔到上个世纪初全程参观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婚礼——几千年封建帝制下最后一对皇帝皇后的成婚大典。作者非常细致地记录了婚礼的每一个步骤、过程和详情,我们从中难以想象婚礼的声势浩大,仪式繁琐,这场表面上辉煌又传统的婚礼,带着一重无力回天、日暮西山的悲情。

“太太之灯”选取了十几位身份、地位、职业、生活不尽相同的女性主角,像石美玉医生、熊希龄夫人、唐容龄格格等,这些新时代的女性,虽然人数还比较少,但已经真正走出了闺房,自由行走在大街上。接受最新的西方思想文化熏陶,成为女性解放的先驱,展现了新女性多姿多彩的人生。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女士虽然生于美国,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作者在文中,每一篇都运用了诗词题头,而且随处可见她关于孔孟杨朱的理论应用,对儒、道、佛三者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独到见地。

“学习西方的发明,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财富,在正视西方文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不以牺牲传统的东方之美和东方哲学为代价。”这观念,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