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丈量宇宙读后感精选

丈量宇宙读后感精选

《丈量宇宙》是一本由(英)詹姆斯·吉奇(James Geach)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丈量宇宙》读后感(一):行星、NASA、葫芦娃与科学新闻的打开方式

本文作者孙正凡,天体物理学博士,科普作家,科学松鼠会创始成员,《丈量宇宙》特约审校。微信公众号为“科学和脑洞”。

《丈量宇宙》读后感(二):天空是倒过来的海

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星尘而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无数死亡已久的恒星灰烬的排列组合。你戒指中的黄金就形成于某一次恒星爆发,而你钻石中的碳,是在一颗恒星的中心锻造出来的。没有钻戒?你血液中的铁元素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形成。——《丈量宇宙》

看完这本书,我整个人是懵圈的。作为读库内部员工七折买的,承认自己没看懂,找自己部门男同事退钱吗?多尴尬,智商和钱财感觉都受到了击打,放在书架上,转身也就投身于其他的伟大事业了 。

隔了一段日子,在月亮特别大的那一天,我也有那么点感慨凑了热闹发了条朋友圈。

《丈量宇宙》读后感(三):丈量宇宙只需要120万像素

从EHT官网下载了183.4兆的黑洞照片原件,放成全屏,注视了一分钟,我感到眩晕,我感到敬畏。

最好的天文望远镜是极为昂贵的资源

大型的可以捕捉、聚焦更多光线的望远镜,或是灵敏度极高的望远镜,昂贵而稀少。很不可思议,人类制造更好的望远镜的一个障碍,居然是对玻璃的加工能力。

良好的观测地点通常在高海拔、干燥,远离人造光污染的位置,或者像哈勃空间望远镜那样从太空观测。地球上最佳天文观测站点包括:夏威夷大岛海拔4000米的莫纳克亚火山、智利阿塔卡马、南极。

有限的天文望远镜适宜于观察的时间有限。

天文学家每年有两次机会,向“时间分配委员会”提交观测申请。如果幸运的话,可能被授予几个小时或几个晚上的使用时间,获得人类从未见过的视野。尽管这种视野在外行人眼里,极可能平淡而模式化。

120万像素

斯隆数字巡天(SDSS),这个巡天计划拍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星图。我兴奋的打开网页,以为会找到一张和黑洞一样的壮丽全图,居然是一个坐标查询系统,支持SQL和更复杂的命令。其数据总量是818GB,超过34亿行。

看到一段维基百科对于SDSS望远镜的描述:“望远镜的成像相机由30个CCD芯片组成,每个芯片的分辨率为2048×2048像素,总计约为120万像素”。

一个口径只有2.5米,像素如此低的望远镜,用了十多年,覆盖了35%的全天。2012年,它的第一批结果公布,“包括超过800,000个新光谱。超过500,000个新光谱是70亿年前宇宙中的物体(大约是宇宙年龄的一半)”。

VISTA巡天望远镜只有6700万像素,而像素最高的华为、索尼已经突破4000万像素。苹果手机1200万像素,但是拍照质量也非常好,毕竟除了分辨率,还有传感器、计算芯片等配合。售价30多万的相机哈苏H6D-400c更是可以输出4亿像素的照片。

“一个星际系人口普查;干草里的针,云雾中的灯塔;作为时间机器的望远镜”。SDSS官网上如此介绍,瞬间热泪盈眶。或许探索宏观宇宙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辨率,但需要人类多么浩渺的心啊。

黑洞照片

8台望远镜观测了4晚,每天产生2000TB数据,数据处理用了2年。数码相机按下快门,所见即所得。天文数据却是粗糙的,NASA上美丽的照片,也是大量后期处理的结果。

运用”多波段方法“,把不同波段的视图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故事。例如在近红外波段观察,星际尘埃可以直接被穿透。

就像遮光和普通窗帘、玻璃和可变色镜片,透过不同介质,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景色。哪个是真实的呢?可能全都是。

那是一个人类裸眼永远看不见的壮丽世界。还原成可见光似乎显得平淡无奇,椭圆形或螺旋型飞盘、橄榄球、甜甜圈、漆黑或太空图片特有的深邃中的杂乱亮点……数十亿颗恒星叠加起来,可能不过是边缘一道普通的、昏暗的白光。

如果经过一代代人的探索,最后的画面不过是一个边缘模糊、平淡的、甚至有点丑陋的甜甜圈,会失望吗?还是会泪流满面?

金属丰度

地球是个“金属丰度”很高的星球。所有生命,只是”星尘“。戒指中的黄金、构成我们身体的所有元素,都是由无数次恒星的急剧死亡的中心锻造而来。

突然想起搭载着人类最高智慧与技术的Enterprise的使命:

Toseekoutnewlifeandnew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one has gone before

我猜,当它在浩渺太空无畏探索,在无尽的氢与氦中徘徊,遇见我们熟悉的碳、氧、硅、铁,都是奢望,更何况是我们能够理解的生命与文明?绝大部分时间,甚至是极大概率上的终其一生,它将在无尽的孤独中、因无知而空无一物的黑暗宇宙中,徘徊、疑惑、失落。天啊,人虽然渺小,却是了不起的碳基生物!

天文学家或许都愿意相信生命的广泛存在。其复杂程度可能会形成连续的分布。而复杂的生物系统,正是星系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最终结果与产物,终极的宇宙之梦。

“需要对宇宙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

在宇宙的尺度上,地球上的人类,可以被视作一张二维膜上的微尘。我们在一颗树下,试图让视线穿过所有的阻碍,看到丛林外的、远方的海的那边,另外一颗微尘。即使我们能猜想、测绘、定格下黑洞的形状,我们的肉眼,却永远不可能看见它。

严格追究起来,一切人类付出了艰苦卓绝努力的事情,都没有意义。看不见尽头的尽头、开始的开始。永远无知、永远渺小。生命在热腾腾的涌动着,哪怕只比绝对零度高一点点的1K,也是在燃烧。

这个长久存在对于人类文明是长久,对于银河系当然远远不是。承认我们是必将衰老、死去、消失的文明、星球。但此时此刻,我们活着……

相关知识主要来自《丈量宇宙》,Wiki和相关官网,尽最大努力理解和查证过。但作为一个物理和地理学渣,这些理解也可能是错的。很神奇的是,《丈量宇宙》这本并不好读的书,被列入读小库的12+系列,我也相信未来的孩子们。

个人订阅号:莫昭的日常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