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100字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100字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一本由顾颉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一):有点神秘,有点忽悠

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许久了。之所以现在才来写书评,其实跟我本人对秦汉时期的民俗文化不太了解有关,不知怎么落笔,于是也就搁置了。方士和儒生,在我的原始理解,就是炼丹的和读书的,但在本书中,秦、汉时期的方士与儒生可以互称,也就是说搞炼丹的也能有一肚子的学问,而读书人也能懂八卦占卜之术,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建了政治学说和制度,以此巩固统治阶级的帝位和皇权。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如今再回过头去看这本《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多少都觉得有点神秘,有点忽悠,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个能帮秦始皇练成长生不老药的著名方士徐福,造了艘巨船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求药的故事,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顾老在这本书中像讲故事一下娓娓道来,但又像一位学者注重考研和辩证,谁也没有真正到过秦汉,只能从现有留存的各种典籍文物中推出最合理的解释,其中的学术的严谨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让人看了肃然起敬。

记得读书时课本上写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都是需要有一个口号名正言顺,于是就往鱼肚子里塞字条;而刘邦夺了大秦的天下后,也是希望自己的这个皇位能顺应天意,于是让方士们各种杜撰故事或者推演五行宣扬自己是正统继位;更别提动不动就眼观天象,星宿突变,掐指一算之类的乱神怪力,影视剧里面这类故事讲得就更生动形象了。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同样体现出了那个时期的方士与儒生的特征,古代人迷信,哪怕是在写历史,也会掺和些神神鬼鬼的故事以表示对皇权的认同。古代的中国是个农耕大国,靠天吃饭,所以对老天爷特别尊敬,所以五行源于天地,顺而用于民生,老百姓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只要有饭吃不打仗,其实老天爷派谁来管理自己都无所谓,至于老天爷怎么派的,为什么派,没几个老百姓真正会关心,这些所谓的编撰不过是为了让帝王们自己安心罢了。

所以顾老在这本书里分析了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历史背景,包括方士和儒生之所以能被重用,还不是这些人顺应了当时统治阶段的需要,他们不能自己发言,就必须倚靠这些代言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则管理老百姓,说白了,就是忽悠老百姓的。

好了,不说了,感觉自己把书评写歪了,原本好好的一本考研的学术书籍,硬是被我写成了民俗历史大忽悠。总之,喜欢研究秦汉时期方士和儒生的可以好好看看,里面顾老有不少的引用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少正经历史,集大成的一本书哦。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二):随处几点启发

1、 所提到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和走红。是一种将人间秩序映射到自然万物,尤其是天的努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这是否也是如古希腊哲学是一种浸透感知的理知?似乎不是,因为古希腊哲学的倾向是关注“是其所是”,推崇静/永恒/事物自身,主体想象中的向内探索。而战国邹衍到秦汉阴阳五行说的努力还是建立在感应学说基础上,是对万物一体的想象,没有对事物自身的兴趣。

其出现和走红的契机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相关。战国秩序崩坏,到了战国末期和秦汉统一则需要一套新秩序来统治和生活。

对照当下原子论物理绝对论的当下对宇宙的想象,宇宙和人都丧失了意义。但是UFO和外星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是否也是对意义的呼唤和感性认识的残余?

2、“改制对学术作为盛事”。汉有经学、唐有三教并行,宋有理学再到清的朴学。似乎秦汉、唐宋之际的变迁对学术的刺激更大。当然近代的政治变动或者说时代变迁,从近代-现代-当代剧烈变动中,学术如何应对?

3、“焚书作为秦在法家指导下的政治使命,而坑儒实则始皇个人求道失败后的个人喜怒” 当代焚书坑儒并列的说法从何而来?是当代说法还是以往的说法?焚书作为统一学术的方法和科举利禄方法的高下之分自不必说。遗忘,是消灭的最好办法。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史梳理:孔子/墨子/杨朱 三家争鸣(继承旧传统/革新推倒旧/个人主义)——孟子/宋钘(融合孔墨/融合墨杨朱)——道家/法家(政治取向发展到哲学自由讨论/为统治者说话) 精彩简明

5、博士官的使命变换:通古今——作经师。这一变换在武帝设五经博士始,似乎至今也是。

6、“无数宗法组织极严密的家族,使人民上面忘了国家,下面忘了自己” 人成了家族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个体概念在庄子学说的昙花一现,虽然一直以来未成主流,但一直作为士人阶层消极避世的思想资源。和佛学/佛教的区别?现代城市社会显然脱去了宗族网络,回到还是重建还是?

7、经书的编订和增加一章,从零到十三经的历程。 其中特别提到《孝经》作为“经”的开始,是否和汉以孝治国相关?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三):“尧和舜的事情,我现在是知道了!”

在被献帝再三下诏苦苦哀求禅让、被官员数十次上表劝进、又被相国华歆上了一个最恳切的奏书之后,曹丕实在是没法辞谢了。燎祭天地之后的归途中,他轻轻地说道:“尧和舜的事情,我现在是知道了!”

笑喷了!这样的忍俊不住,贯穿了阅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始终。从来不知道顾颉刚老先生居然是这么一本正经好玩的人。前言中对于疑古辨伪思想的提出啊,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啊,吓得我够呛,这是撞上了多么深奥的命题啊,没成想,顾颉刚老爷子居然能把如此深奥的东西讲得这么有趣。如果放在现下,绝对是网红段子手啊!

顾先生的轻松,从他自己写的序当中就可窥得一斑。“读者同志,你们在里头见有错误的地方,请随时纠正吧!”一并将自己的通信处公布,也是君子坦荡荡了吧。

从阴阳五行讲到经学,从古史系统讲到帝王受禅,庞杂深奥的内容在顾先生笔下流畅无碍,信手拈来。轻松诙谐,妙趣横生。

“五德始终说”呢,不过是邹衍之流排好的次序,上代帝王一个个钻了套。三统说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又归了类。封禅的形成只因春秋战国之时,齐鲁是中心,自然把泰山看做了全世界最高的山峰。

至于神仙和方士,更是让人笑破肚皮。战国的人比较苦闷,就想象出了超脱的仙人。方士呢,也大多集中在了燕齐海上之地,始皇被一帮屡求奇药不得的方士骗急眼了,就下令“坑儒”了,方士闯了祸,坑了儒生,这和“焚书”还真是两码事。自古骗子遭人恨啊。说到封禅之礼,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就连司马迁的父亲因故不得观礼,还气的得了重病,临终握着儿子的手哀哀怨怨:“今天子上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这是怎样的盛事,而我不得跟了去,这是命罢!这是命罢!”这还不算事儿,最虔诚的汉武帝殷殷期盼与神对话,夜晚斋戒而入,只为了听神仙说些平常的话,求仙求了五十年,甚至把女儿也嫁给了方士,最后也只能在太液池搞点海上仙山聊以自慰。

一到天象有变,大臣的好日子就来了。硬气点的皇帝呢,比如楚昭王:“我倘使没有大过,天为什么要使我死!我如真的有罪,应当自己受罚,又为什么要害我的肱股之臣!”而后来的皇帝没有这份好心,天变的责任就要丞相但了去了,自杀替灾。

孔孟之说,自有渊源。经书繁盛,也“只因这是一条禄利的门路。”顾先生的态度相当明确,经书“用处不大”,“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它的史料价值。”

总结一下呢,所谓五德三统,所谓图谶纬候,“莫不是应时出现的东西”,如果不明白他们的背景,不做“剥洗和分析的工作”,“我敢决然说,你永远跳不出他们设下的天罗地网!”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四):大家之作,拨云见日

难得在图书馆偶遇顾先生的作品,此前孤陋寡闻未曾听闻,更无缘拜读。今日一见,茅塞顿开。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揭示了中古历史的意识形态问题。自春秋战国以降,儒生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不断变换自身政治主张,以求为进阶之路,最终与方士合流,通过伪造史前神话,篡改历史典籍、创造谶纬来达到为统治阶级合法性背书的目的。

顾先生在书中,简明扼要梳理了古文学和今文学两派斗争的源流,解释了秦汉之际学术界如何将阴阳、五行、五德与朝代更迭的政治规律相结合,甚至为了使得所谓的规律更加可信,凭空创造出一堆上古帝王和事迹。其中尤其以王莽的国师刘歆最为突出,为了给王莽接受禅让正名,刘氏不惜大规模组织人力篡改典籍。甚至到了东汉一朝,虽然从政治上推翻了王莽恢复了刘姓天下,却继承了王莽时期的意识形态,谶纬学说日加甚嚣尘上。其流毒于今仍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本书序言中提及,顾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揭示出,战国、秦、汉以来古书中所载的古史,大都是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造成的。顾先生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提出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即,古代神话传说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排列恰恰相反。

顾先生的大胆假设可谓醍醐灌顶,结合个人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希腊罗马神话的一些粗浅理解,个人长期感觉所谓五千年中国历史是根本靠不住的,否则如何解释史记中夏朝历史的发生发展与商朝何其相似?至今夏代的都城尚未找到,而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政治文化样板工程)也经不起学术推敲,花费巨大却草草收场。

根据地下出土实物来看,中国信史的开端来自商朝是比较明确的,商以前所谓夏代历史很可能只是商朝人对商以前历史的神话传说而已。到了平王东迁后,政治上列国纷争造就了文化上百家争鸣,于是不同学说流派根据各自主张或基于统治者政治需要,不断在各自书中累加自己加工创造的神话传说,甚至不惜篡改历史典籍。可以明确地认为,诸如三皇五帝、禅让制度都是后世为了迎合政治需要凭空臆想的结果。

说来说去,还是顾先生将推翻非信史的标准总结地明白:

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如此看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的传说本身就如同上帝造人一般不可靠,可惜中学时学的教科书课本因为政治需要而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所谓当代历史更是全无可信之处。

全书末了一句,“ 不做剥洗和分析的工作, 我敢决然说,你永远跳不出他们设下的天罗地网! ”振聋发聩!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五):秦汉之际的主要学术思想

汉学是清代学者给我们今人的贡献。生活在统治者淫威之下,他们搞点学问都要提心吊胆,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迫不得已,钻进故纸堆,钻研两汉,生生弄出个“汉学”来,也算是得之桑榆了。到了康有为时代,他那部旨在为变法张目的《新学伪经考》让人眼前一新。汉代的学术思想打了一个疑问,谁是谁非,让人心生疑窦。直到顾颉刚先生这里,才真正揭开了秦汉学术思想的真面目。“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先生这里得到了彻底执行,疑古辨伪,孜孜以求,数十年间,成果丰硕。即如这本薄薄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拨云见日,对秦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一知半解。

秦代尚黑,我们是知道的,但其中的原因不明就里。秦始皇五次东巡除了彰显大秦威仪,还有搜寻长生不老之药的目的,以致搞出个徐福东渡寻找神药的闹剧,再有始皇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都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先秦时代出现的五德说和三统说,到了秦始皇时代被附会成秦为水德,以十月为朔,所以我们读有关秦朝的典籍时要注意这个正月不是我们通常的含义,而是秋季。水德尚黑,所以衣服、旌旗是黑色。数以六为纪,乘是六马,这里不免让人对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起疑,铜车马是四马,与秦朝礼制有出入。三统说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到了秦,复为黑统。

在《封禅说》一文中,顾颉刚先生上溯至《左传》,卜者对生病的楚昭王进言,“江、汉、睢、漳是楚国的‘望’,才是应当祭的。”楚昭王欲祭神,故卜者有如上说法。“望”是山川之祭,各国有各国的大山川--“望”。春秋战国之际,“封禅”一说形成,封是泰山上的祭,禅是泰山下小山的祭。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正其所宜。以至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勃然而兴,迄于清代,两千年不绝于缕。

始皇东游,搜寻不老之药,离不开方士。方士都是些鼓吹神仙说的人,收藏了一些药方,所以叫方士。我们熟悉的“焚书坑儒”故事,其实与方士有关。始皇因侯生、卢生不愿意替他求药逃走而大怒,这才有了“焚书坑儒”的故事。这里是有着不少方士在内的。顾颉刚先生就这件事发表意见说,“焚书是初统一时的政治使命,坑儒则不过始皇个人的发脾气而已。”实在是中肯之言。

西汉武帝刘彻与秦始皇一样好长生不老,方士的命运也相差不多。汉武帝的求仙、封禅都与山有关。我们熟知的五岳就是他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读这本小书,里面这样的故事实在对我们有所启发教益,丰富知识体系。

《黄老之言》溯本求源,顾颉刚先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子这个人必在孔子之后,《老子》这部书又在老子之后;老子不是道家的开创者,道家的成立又远后于儒家。”简直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颠覆了很多人的认识。这不但能激起我们求知的欲望,也警戒我们在阅读典籍的时候在心存疑问,不可照章全收。

汉初选择黄老,是时事所迫。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时事使然。《尊儒学而黜百家》中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真是一针见血。没文化的可怕之处也许就在这里了,做事不专一也难以成功,只读一种书的政策实在是高明。

儒家既尊,儒学既定,经书的编写与增加也就水到渠成。汉代的通经致用也才有了用武之地。《博士官》以下诸篇都是讲述通经致用的,可以看作一个题材的细化。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讲述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有很强的吸引力,见解独到深刻,文字洗练,叙述生动,前前后后,原原本本,交待的清清楚楚,一读即通。实在是难得的了解秦汉学术思想的入门书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