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秦汉史略读后感1000字

秦汉史略读后感1000字

《秦汉史略》是一本由何兹全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史略》读后感(一):秦汉之史

历史类的影视剧一直层出不穷,通过《大秦王朝》、《大汉天子》、《康熙王朝》等让我们走近了这些历史朝代,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经济情况、文化情况等,但为了影视效果、剧情效果,多少与真正的历史有些偏颇;而一些历史类图书,虽然引经据典,但多少又存在作者的一些主观意识,不够客观。何兹全先生所著的《秦汉史略》却与众不同,客观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状况。

本书乃是《大家小书》中的一本,“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作者尽可能地向读者全方面讲解秦汉历史与文化,并进行客观分析。对于秦汉两朝的建立与土崩瓦解,作者通过内部与外部两个因素进行细致阐述,让读者了解到事情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了一系列世态的发展与变化。

细致分析。作者在对秦始皇、汉武帝、王莽等主要人物进行客观分析的同时,还对他们的统治方式、当时的社会状况、外交方式、周边国家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了秦汉王朝的发展情况。,例如在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和维持皇帝政策的主要措施时,作者列举了五项内容,每一项都进行了细致分析,更方便历史初学者进行学习与思考,对于熟知秦王朝的历史爱好者们也有指导之意义。

语言简练。现如今一些历史类图书也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作者在嬉笑怒骂之间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阐述和评论,虽然能够让读者轻松了解某一段历史朝代,但多少感觉不够严谨,本书作者言简意赅地反映出了两个朝代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觉得这样更能够直观了解,更有了“做笔记”的念头。

秦汉两朝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秦汉两朝的样貌在这些文字中慢慢显现,大局尽在眼前。历史,让我们能够知晓过去,也能让我们放眼未来,在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现在取长补短,在未来物尽其用。

《秦汉史略》读后感(二):脉络清晰 详略得当的秦汉史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关于这两个时期的著作举目皆是,或是鸿篇巨制、或是寥寥数语,在相应的篇幅内呈现出了作者对秦汉史的见解。而这本《秦汉史略》则体现了作者何兹全先生作为历史学家的功力之深,以致于他能够在一本小说中就能把秦汉史清晰地呈现出来。

《秦汉史略》从秦国的起源说起,其王室姓氏是赢姓,但古代中国的赢姓主要居住于东方,而秦国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那么这个赢姓到底是怎么来的,何兹全先生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做出很多种猜测的复杂的问题,甚至是几本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何兹全先生只是略提了一下,并没有做深入探讨,充分显示出了他对自己所要展示的秦汉内容的准确把握。

历史是严肃的,指的是我们在看到历史事件、描述历史的时候态度及文字要严肃,而不是指历史事实本身是严肃的,且一般的读者在阅读历史类的著作时,并不喜其纯粹的严肃性,也就是说,历史著作若能在严肃中夹杂着活泼、甚至是“八卦”的因素,一般读者都会喜欢的,可以说,这些因素大抵就是小品、相声中的“包袱”。像上面所说的关于嬴姓的来源,以及后面的吕不韦、嫪毐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包袱”,读来确实比较有意思。“八卦”完,自然是要正史的,所以接下来何兹全先生就正了八经讲历史,但是讲历史他也不是死板的讲,而是随时有问题,这就使读者能有有机会去自己我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和何兹全先生进行对话、和秦汉时代进行对话。

历史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才会变得鲜活生动,所以何兹全先生非常注意对历史人物之间关系的描写,并精要地解释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物之间有了关系,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事件,而当这些人物地位比较或者非常重要时,这些事件就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历史事件,在何兹全先生的笔下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秦始皇、刘邦、王莽等在书中的形象都非常饱满、鲜活,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了何兹全先生讲述历史的风格。

今人去谈历史,自当客观公正,如果以今律古的话,那么呈现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叙述者想要的历史,幸好,何兹全先生不是这样的历史叙述者!

《秦汉史略》读后感(三):历史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

评《秦汉史略》

秦汉时期的历史,距离我们这个年代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了。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历史,会给我们这个时代有多少启示。正史上更多描述的是王朝的更迭和英雄的事迹,有些笼统且又都是方向上正确的,所以比较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后代的历史学家常常根据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把握,采用一种相对平和的口气、个人的角度去分析过去的历史,用推理还原一些历史事实和成因,这种“亲和性”获得了很多读者的赞许。简单来说,这种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更有温度一些。

这本《秦汉史略》就是一本有温度的小史书,作者何兹全老师从后战国时代的形势背景分析开始,解读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主流力量,从中分析了农民力量、士大夫力量和大地主各方力量的优劣所在,用这种力量对比解释了历史走向的缘由。按照《史记》中对于各朝代的发展变化情况,又分别阐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演变、君主的统治理念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个别“偶然事件”发生助推的历史前进,等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秦汉史略》不仅可以让我们更透彻了解秦汉历史的发展进程,为《史记》做一回新时代的注解,还可以通过历史演变原因的分析,明白历史内在的推力,明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关系对于历史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最为蓬勃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的战争频起,人民很难得到安生。很多门客、文人都纷纷奔赴自己看中的大地主、贵族门下,然后在他们的荫庇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学术梦想。从这一点说,政治上的不安定固然给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但它却为学术上的自由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皇权统一国家和政治力量不断统领学术、社会和文化的时候,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只能步入一个相对卑下的阶段。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为政治统一提供了便利,却扼杀了众多文人学术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本《秦汉史略》也解决了我长年的一个困惑:旧封建时代对于商业的遏制。封建社会的皇权是建立在大地主阶级、贵族阶级基础上的,对于商业和商人更多是采用利用、拉拢的方式,一旦统治或者战争需要,政府又马上会变换嘴脸对商业痛下杀手。商人们的投机取巧固然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利润,但对于政府的威胁、对于人民的盘剥,有时又成为了他们失去自己商机甚至失去自己生命的由头。

很喜欢“大家小书”系列的丛书,每一本都不是太厚太重,用一种相对简洁但又不偏颇的语言讲述一段故事,或者一个哲理。读起来通俗易懂,不会花费太长的时间,书中的内容有见解有典故,阅读起来比较有收获。

2018-4-24

《秦汉史略》读后感(四):似曾相识的一本书

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学大师、史学泰斗、中国史学界长老。他在北京大学毕业后,曾短暂留学日本,回国后师从于傅斯年、陈寅恪等大师,后又赴美深造,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毅然回国,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兵制、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国文化六讲》等。

《秦汉史略》是何兹全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的一本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因为是一本“小书”,他对历史事件往往作提纲挈领式的叙述,简短地加以评论。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在书里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叙述表明了自己的史学立场:一是社会性质。他坚持自己的魏晋封建说,虽未明确提出,但仍渗透了他关于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古代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观点。二是主要矛盾。他提出了“东方专制政体”的观点,认为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后者即皇权和一般商人地主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的此消彼涨是理解秦汉历史的重要线索。三是历史分期。虽然秦承汉制,秦汉往往被看作一个历史时期,但他又将秦汉历史细分为秦、西汉和东汉三个大的阶段,仔细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历史特点。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何兹全先生只是大概知道,从未读过他的任何著作,但对这本书却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总象在哪里读过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发现原因在于他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这也是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的必然产物。我是在1990年代初上的初中,那个时候所学的历史课本沿用了这种阶级分析法,时常会提到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等等。但说实话,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阶级这个词太过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而已。即使如此,我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才会在看到何兹全先生用这种封建地主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皇权大地主与一般商人地主之间的矛盾来分析秦汉历史时,感到熟悉。他在后记中提到了这一点,还谦虚地说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很低等等。但用阶级分析理论来解释秦汉历史,应该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历史是受当下支配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年代,阶级分析理论是最红火的理论、唯一正确的理论,用来指导一切、剖析一切。记得当时文艺评论都以此为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到了现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似乎都在刻意回避阶级这个词,而以阶层取而代之,阶级分析理论也逐渐式微,不大有人提起。仔细想想,阶级可能涵盖面较宽,一个社会可能最多有四五个阶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有很强的对抗意味,不利于社会和谐……而阶层则更为细致,更多的以个人的财富、职业、地位等等来划分,可能某一个群体就能算一个阶层,比如说公务员,比较中性一些。但实事求是的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分析历史的根本方法,阶级分析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抗,确实是理解和分析社会与历史的一把钥匙。从书中看到,何兹全先生以阶级分析为切入点,对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进行了非常全面而简略的叙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很有可读性。

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历史,任由自己对历史这个小姑娘进行涂抹化妆。具体的历史事件永远只能发生一次,但后人的解读却可能有千百万种,而且会根据当下的需要不断的更新解读。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是看待历史、分析历史的一个角度。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虽然有非常明显的时代印记,但仍是值得一读的。

《秦汉史略》读后感(五):从社会性质看秦汉史——读何兹全《秦汉史略》

据“导读”,何兹全《秦汉史略》1955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

在当时的条件下,《秦汉史略》并不能畅所欲言。在“后记”中何兹全提到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在这本小书里,我对秦汉两代的历史只按照历史事实作了些具体的叙述,并尽我的能力做了一点分析;对于秦汉时期的社会的性质则没有明确提出。原因是:我对于秦汉时期社会性质的看法,与目前国内史学界一些师友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二、在这本小书里,我常用‘东方专制政体’来说明秦汉时期皇权的本质以及皇权和一般商人地主的矛盾。……书中分析秦汉时期皇权的性质,以及皇权和一般商人地主之间的矛盾,是在说明秦汉的皇帝本身是大地主,他和地主的矛盾,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秦汉的皇帝不单单是商人地主们政治上的工具。就他们同是地主说,对于农民劳动人民来说,皇帝和一般商人地主是同一的;但就地主阶级内部说,皇帝和商人地主又是有统一有矛盾的。”

何兹全在“辩证法是我观察历史的主要方法”访谈中剖析了其思想历程,谈到了30年代社会史论战对其的影响。其虽然1931年进入北大史学系,傅斯年、钱穆是其老师,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陶希圣。“我在政治上是跟着国民党的,学术上是跟着陶希圣的。”陶希圣应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但和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不同)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社会阶层的分析、奴隶社会的有无等都深刻的影响了何兹全。1950年何兹全从美国回国,憧憬着政治革命后的文化复兴,但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当时主流的并不相同。

何兹全在和主流思想靠近的同时,还保留着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观点。这在《秦汉史略》“后记”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这本书虽然从历史事实来说只是做了具体的叙述,但还是尽力做了点分析,隐含着他对秦汉时期社会性质的看法。而这个分析,即是后记中第二点提到的以经济为基础对于当时社会阶层和矛盾的分析,这个分析披上马列的外衣,而实质确是陶希圣的。(我们可以看到,吕思勉的分析多少也隐含着这种分析方法,可见30年代社会史论争及思想对当时学界的影响。)

在谈到秦的统一时,何兹全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这时有统一的出现:即什么力量、什么条件决定了统一帝国的出现;二、为什么统一是由秦来完成,而不是由其他的一个国家来完成。这两个问题既分开又有联系。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解释: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即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各个地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于是在政治上也就要求打破那种原来分散的诸侯国家界限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我不知道何兹全自己是否被这个理由所说服,所以必然要谈到第二个问题。“在东方各国,宗法制顽强地维护着旧的氏族贵族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特权,而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都是以诸侯、旧的氏族和贵族和新的商人贵族各阶层互相妥协的姿态出现的,并不是以变法的姿态出现,这就使得东方各国的诸侯不能彻底发挥国君集团的力量,即统一的力量。”

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大背景,统一的决定因素还是变法后国君集团的力量。这种力量逐渐发展成“东方专制政体”。

而谈到东汉豪强时,分析道:

“只要社会有分工,物品有交换,在私有制度下,那些拥有财富,了解各地供需情况的商人,就能够操纵物价,从交易中盘剥农民而取得高额利润。同时只要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存在,在重利盘剥和租赋压迫之下的农民,就必然会出卖他们的土地,而那些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人,也就必然会使用他们的财富购买土地。同时,只要有官僚机构存在,那些以官僚身份从国库中分得劳动人民的租赋的人们,也必然会用他们的钱财去购买土地。这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压制政策,这个豪强势力是仍会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发展中,商人、官僚、地主三者也会融为一体的。反过来,这个必然的发展也就必然会影响执行专制主义皇帝意志的官僚机构的性质,它会由皇帝的工具,到摇摆于皇帝和私家商人、官僚、地主之间,到更接近于私家商人、官僚、地主 ,并为他们服务。”

东汉刘秀大地主出身,政权是在各地豪强的拥护下建立起来的。“东汉政权建立后,豪族势力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势力更得到保障。可以说,整个东汉时代就是商业资本、官僚和地主经济三位一体疯狂自由发展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新汉之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所以吕思勉说“就社会组织而言,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东汉在衰亡的因子在他建立起来时就已经埋藏下了。东汉也直接开启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何兹全最知名的还是他的魏晋封建说(后来修改为汉魏封建说),在其主要著作《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中有着更为全面的阐述。在这本书中,何兹全逐渐形成了辩证法下以史料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史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各个时代经济、社会阶层的史料分析,以“自然经济和依附关系”作为参考标准,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西周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部落到国家转化的时期,是早期国家时期。……被周人政府的商族和其他族,不是奴隶,也不是农奴,……仍是公民。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化,起自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的发展,引出货币、城市的兴起,阶级、贫富的分化,出现商人和知识阶层。……交换的发展,产生了地区间在生产和生活上依附关系,产生大一统思想,产生统一要求。统一国家在此基础上出现。货币问题、土地问题、奴隶问题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时期西汉一代显著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汉末魏晋,自由平民逃亡、投靠,奴隶解放,依附关系发展起来。自由平民和奴隶的依附化,依附民、农奴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劳动人民。一个士庶天隔、身份等级复杂的中国典型的封建社会出现。”

主要的观点和《秦汉史略》一以贯之,具体的内容则结合史料有精彩的分析。跳开传统史学从政治、思想入手,带来不一样的角度和看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