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的妄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的妄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的妄想》是一本由(法) 达尼-罗伯特·迪富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的妄想》读后感(一):究竟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本最近几年读过最累人的一本书,也是使我最豁然开朗的一本书。现实世界里的那些令人迷惘的现象终使我头脑清澈。我在不断的了然、迷惑。再明了、再迷惑中完成了一次头脑的洗礼。

深深地感谢作者达尼-罗伯特·迪富尔带给我的一次关于资本和资本社会的科普。今早当我被拥上地铁,放眼望去,一车厢密密匝匝的人群将被带往一个个目的地,卸下一批人,再装上一批人,再带往下一个目的地。每一个到达目的地的人会像一颗颗螺丝钉自动安装到他应该所在的位置上。我说,我们这一些仍然是一群新时代的奴隶,先生说不是,我们是劳工,可以自由选择雇主。这句话正是我刚刚读过的这本书中提到的。

但是无论你想不想,你都是被这世界裹挟着向前走,就如同你从地铁车厢钻出来走到滚梯口,不管你想不想换一条路,你都会被后面蜂拥的人群推上电梯。历史的发展亦如此。

我们不断地在顺从、接受、习惯、仿佛享受中慢慢地消化着自己,同时再制造出下一代重复着这一切。这一切是资本的错还是人类过于贪婪的错?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若没有更聪明的人站出来引领人类,整个人类必将迷茫并且以更加疯狂的方式来毁灭世界。然而芥川龙之介说过,“我们生活中必要的思想,或许在三千年前就已经说完。我们只不过是在旧柴薪上加上新火焰。 ” 而真理和哲学的思辨家往往是在困境中产生,我们的社会太过于富足了。三千年来,进步的只是科技,是科技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人类的思想并没有进步。

就像当初人们难以接受无性生殖的试管婴儿,我们难以接受现在的基因测序和改变,但是目前人们对普遍的试管婴儿、同性婚姻、变性人不是已经习以为常了吗?所以未来的五年、十年抑或更长时间,人们会不会对基因改变也习以为常呢?如果果真是那样的话,世界必将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如果人类仍然不能有所收敛、有所控制,未来的世界也将不需要我们肉体的人类,会不会真的被机器人取代?

“爱是对抗所有不幸的终极手段”,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爱,还要我们人类做什么呢?

《西方的妄想》读后感(二):滴滴事件和自如甲醛事件映射出的资本主义走向

如果最近的滴滴事件和自如甲醛事件,还不能让你对资本有所警醒,那作为劳动者、工作者的我们就是处在危险境地中而不自知! 以下是对书中某些片段的摘抄,我觉得非常有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说的没错,雇佣劳动是古代奴隶制的现代化变种,甚至更糟。在古罗马,主人用链子拴住奴隶;而雇主用来拴住受薪工人的却是无形的绳索。自由独立的表象只是靠不停地更换个体雇主和法律的假象来维持的。

随着工业革命中机器的普及发展,我们应该摆脱异化的劳动。可我们为什么反而陷的更深了呢?解释只有一个:奴隶主针对眼下的这种形式改变了他们最初的计划。他们起初是通过奴隶的劳动来获得自身的自由和思考的时间,可随后他们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为多存在而多思考”,而仅仅是“多拥有”。拜金狂和唯利是图现在不但合法,而且还受到了推崇。

资本主义技术史可以解读为直接生产者地位下降的历史。

劳动科学管理至今仍打着科学的旗号,但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该技术最大限度地将车间里的有效任务进行分割,并用计时器进行计时,测量不同无产者能够完成其任务的最短时间。

当压迫大到一定程度,催生的不是反抗,而是一种几乎无法抵御的最彻底的服从倾向。

个人主义的进步只是一个诱饵,掩饰了权力的真实意愿,权力如今以股份制,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以金融的面目出现。

休闲中充斥着各种商品(各种诱饵),看上去能够满足迫切的需求,即不但不再需要压抑,反而鼓励冲动。曾经压抑的资本主义,变得性欲蓬勃。“先埋头工作,再回来满足你的欲望!”的口号变成了一种鼓励性通知:“只要你愿意继续埋头工作,就能得到回报!”

不应让娱乐活动入侵我们的自由时间,因为这些活动会妨碍我们为自己的考虑——这里并非取自私之意,而是取其褒义:最终实现个性化。

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能够促使观看它的主体在死去之前找到自我,这也是所有文化英才的责任。

娱乐制造出的是不读书的人。

《西方的妄想》读后感(三):盲目的追随

东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了落后国家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在不同时间里都受到了西方先进国家的奴役。这些国家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做出的努力是什么?变成跟它们一样的妄想者?

就从我们现在身处的国家来看,这种生产至上主义已经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人拼命工作,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甚至没有社会权利。IT和金融从业者自称什么呢?码农和金融民工,虽然做的是第三产业,但是在名称上却回归了工农阶级。资本对这两个行业的压榨一点也不比工人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你为资本工作,你就是在被劳动异化。

在教育上也是,一小时要做多少作业读多少书。高考的时候连睡觉和吃饭时间都被规划在内简直比监狱还不如。这种教育方式恐怕跟书中所说为了抑制冲动的古希腊学校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我们的教育本质不是在培养“古希腊公民”,而是更多的工人!

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中国的游牧式设备发展也许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拔得头筹。于是营销就渗透到了游牧过程里的方方面面,论坛看帖子、刷微博、app开屏都注定了你是被营销对象的宿命。很多东西你并不需要,但是在这种口耳相传的营销里,你被制造出了需要。有时候不知不觉中你自己也加入了对别人营销的队伍,因为你觉得这种渴望是真实的。

回望历史,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生产之上主义?原因也许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我国历史上的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出于这种思想,后果当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悖论的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思考这种西方的妄想造成的危害,而我们因为更深的贫穷与落后对此深信不疑,美其名曰现代化。我一直认为倘若真的有共产主义也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端时演变而来的,绝不是像五六十年代那样。并且很有可能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前后而是左右的问题。

本书谈到了所有不能生孩子的性交都是第三种乱伦?我不得不去想这不也是一种生产之上主义吗?如果你没有生出一个孩子就等于这是一次无用的做爱?稍后我又明白了,人的本能是做爱而不是生产,做爱是冲动,但是劳动不是。

最后我又想到了莫言在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之后发表的获奖致辞“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在于它没有用处。”总而言之,文学是无用的。没有用的文学始终脱离了生产至上主义,这简直妙不可言。不能否认在休闲时间不去消费选择学习科学也是一种自我劳动,但我想学习科学是免不了要去实践的,毕竟现代科学是实践主义的。莫言这句话是我在高中一次语文考试里看到的,当时为了写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也不知道他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什么,如今却觉得这句话是一个完美的佐证。

不想要功利主义难免被边缘化,但是追寻自我本就是与人相异的过程。

《西方的妄想》读后感(四):所谓劳动异化

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对劳动异化的阐述,尽管马克思等人早已对此有精彩论述,作者本人并没有太多原创性的研究,算是一本有深厚哲学修养的读书笔记。我就谈谈个人吸收到的东西。

借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概念阐述现代社会的职业。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凡是成为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这个产品越多工人自身的东西越少。在工业社会中,人们通过出让一定时间的劳动,换取部分社会权利,这意味着人们同意让劳动奴化自己从而换取部分权利。在分工愈趋精细的情况下,工人消失了,被简化为一只没有头脑、没有感情的手,生产着不属于这只手的作品;从而,人的思维被工具化,身体的一部分被让渡,虽然熟练地掌握了劳动所需技巧,精神却被剥夺,沦为人的碎片。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人们并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而是在履行某种事先确认的功能…占据极大部分个体生活时间的劳动时间是痛苦的时间,因为异化劳动毫无满足感,是对快乐原则的否定…个体绝大部分时间从事着同自己的机能和需要根本不协调的活动。”我所生产的产品不属于我,无法满足我之为人的需求。

欧洲古代便盛行着两种艺术概念的区分,一种是自由艺术,而另一种是机械艺术,这种艺术要求人体的某些部分做重复的机械劳动。而我们看到,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资本主义精神要求一种禁欲主义,竭力反对自发地享受人生和人生所能提供的一切快乐,通过严格拘谨、自我管理与伦理克制储蓄资本、向上流动;劳动成为一种天职而不仅仅是传统社会谋生的手段,他把个人限制在专业化的工作上而被迫放弃浮士德式的人类共有的多重维度。于是我们告别了完满而美丽的人性时代。

韦伯不乏激情地说道:“清教徒想要成为拥有职业天职的人;而今天我们被迫成为这样的人,随着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斗室中移出,而被转变进入职业天职的工作生涯,后来又开始统治世俗道德,它帮助建立了强有力的现代经济秩序宇宙…当职业行为已不能再与精神本性的最高文化价值明确地联系起来,当个人仅仅是出于经济强制而体验到它,在这两种情况下,今天的个人通常会放弃从职业天职的概念中寻找意义的企图…在这一钢铁般坚硬的外壳里,狭隘的专家没有头脑,寻欢作乐者没有心肝,在个人虚无的想象中,它幻想着自己已经攀上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峰。”

以上是借用马克思、韦伯、马克库赛、迪富尔的精彩文笔来痛斥现代社会对美丽饱满人性的解构、摧毁,我自己的想法则是时代无法逆转,自由艺术作为美的最高体验总是无法纯粹,总是参杂着谋生之无奈、市场之导向、程式化之步骤,但学者、设计师、艺术家、音乐家仍可在复杂性中找寻到与人性相契合的部分,而技术工人、手工业者能够另辟蹊径追求一种匠人精神,各行各业所从事着的皆是有社会贡献之工作。聚焦在自我之圆满的意义追求显然很难成为社会主流。然而韦伯悲观的呐喊依然发人深省,作为分工的结果,个体让渡出身体与精神的一部分来制造社会贡献,但整体依旧没有产生完整的文化价值,这是值得人深思的。

《西方的妄想》读后感(五):工作就是奴役

《西方的妄想-后资本时代的工作、休闲与爱情》(中信出版社,201701)由法国作家达尼-罗伯特-富尔创作。按照本书的语言,康德说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作者的信息有限,是巴黎大学哲学教授,可以推测其言论是会在法国知识届引起争议的,但把其定性为左派文人则未必妥当,因为他对左右两派的观点都有批评。

这部作品是伟大的,其中的很多基于历史的中肯分析后推导出的耸人听闻的结论最终会被证实还是过分谨慎了。到时再来谈论作品的伟大性也只是证明书中的观点,真正思考的人们太少,不是在工作就是在休闲消费或者谈恋爱或色情。直到现象显而易见的时候,才会考虑根源是否隐藏太深了。作者并没有一点有意改变其文风和笔法来适应读者和市场口味的想法,注定不会成为畅销书。大部分畅销书都是肤浅的,甚至是危险的和错误的,因为读书消费化,功利化和娱乐化的结果,必然导致读者被媒体操控,媒体被资本操控,资本进入了增长惯性,一去不回头了。

以欧美为主的西方社会发展到现在,物质发达和文化文明水平领先全球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其哲学政治经济体系的先天缺陷和对人性自然未能了解下的盲目自信,造成了种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等。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会像马克思论证的一样,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自行毁灭。作者引用法国的数据,如果以中等生活的60%作为穷人标准的话,2014年法国穷人是1000万人。(法国2014年总人口6600万)。作者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些问题,讲述西方的妄想是什么?从工作角度可以展开讨论,休闲娱乐和爱情色情本文就暂不谈论了。

工作到底是什么? 考察词源学,从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英语,法语,工作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卑贱地工作,一个是高贵的创作作品。而且都有痛苦的含义(15)。

古希腊的情况比较悲惨,贵族们一般从事自由艺术工作(文法,逻辑学,修辞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大约是前文高贵工作。平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家畜地位差不多,在贵族眼里只是有生命的工具,在机械艺术的范畴里挣扎。早期哲学家们对工作和工作者是有偏见的,但也是基于这些工作者很少有独立思想的原因。

谦卑,勤勉,善良,懂得自制:这就是你们眼中的人?好人?可我怎么觉得这其实是理想的奴隶的形象,未来的奴隶。——尼采《权利意志》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到阿伦特,都在不自觉地继承而发展,赋予工作,作品,高贵,粗鄙不同的意义。但本质上还是把工作和人分成上文说的两种,只是界限和标准有所变化。但柏拉图《门农篇》里小奴隶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也掌握了解答一些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证明这种分类或许是不合理的。(25)

从古希腊哲学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并没有很好改良和批判以上矛盾,从而发展成了现代的矛盾。无产者和资本家的矛盾。

雇佣劳动制度就是一种奴隶制,甚至是一种由社会生产力量发展除的更残酷的奴隶制,在这种制度下,工人拿到多少工资根本不重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提出“私人的恶德就是公众利益的”英国哲学家曼德维尔提出了"劳动分工",标志了奴隶制度的现代完善。亚当斯密发表了著名的《国富论》,在描述大头针工序优化时候,把工人简化为“手”,没有头脑的手,他自己也说道“即使他熟练掌握了自己职业所需的技巧,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要牺牲他的智力,他的交际能力,他的奋斗品质。”劳动分工进一步使劳动异化,资本技术的提高的代价是工人人格的碎片化。(31)

进一步异化的功臣是提出“劳动科学管理”的泰勒,为每个工序设计标准工时,并加入现代工具“计时器”。企业家获得了短期利润的上升,但代价是大量的工人在更加严苛的环境下工作,机械时间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东方教堂的时钟在教堂外,西方教堂的时钟在教堂内,对此东方教士解释到:“建立上帝的寓所并不是为了接受机械时间,而是为了让人类感受到神圣的永恒”。因此,有学者说“时钟的存在会让时间玷污了永恒。”泰勒本人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则”,大获成功,被企业界捧为先知和明星。但好景不长,工人罢工,缺勤,质量事故等损坏了他的声誉。1915年因重大事故被美国政府调查,几周后就郁郁而终。他也变成时钟的奴隶,强迫自己遵守很多违法自然法则的原则,严重抑郁。。。

接力棒到了纳粹德国的好朋友美国人福特那里,1931年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8倍。再进化到1970左右的“丰田模式”,“零故障,零延期,零纸张,零库存和零缺陷”。1990左右提出的精益管理都是泰勒的继承。只是换了控制方式。

从工业开始,蔓延到其他行业和所有行业,社会性已经被机械主义同化。所谓的西方的妄想就是奴隶制的现代版,只是一个没有经过同意,现在这个经过同意了。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创造利润。而代价是劳动异化越来越到达极限(70)。

作者是悲观的,对当前法国政府左派和右派政策都是失望的。但也提出了很多见解。在分析了劳动异化进程后,休闲娱乐和爱情色情也被异化了,共同组成了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

书的末尾,作者倡议反思生产至上的迷思,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向东方智慧寻求帮助也是一条道路。

期待阅读作者的其他书籍,但目前没有找到中文版。

(2018年第10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