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咖啡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咖啡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咖啡学》是一本由韩怀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一):带着书中的味觉旅行地图,探索地标咖啡和咖啡馆

这篇笔记只涵盖了书中提到的地域精品咖啡豆;另外,好豆出国赚外汇是产豆国的宿命,因此赴产豆国观光买咖啡要很小心,以免买到瑕疵豆。资料较多,祝阅读愉快 :D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二):爱好者和从业者都推荐读的一本书

1、翻译跟内地叫法不一样等原因,有些名称看的有点乱,我算是略微了解咖啡和产地的了,刚接触咖啡的看起来有可能一头雾水,当然,咖啡品种与产地本就是非常大的一门学问。 2、波旁前后貌似有点出入,懒得深究了; 3、咖啡近年发展十分迅猛,本书受编纂时间限制,新的产地、处理方式越来越多,洪都拉斯豆子、酵素水洗、厌氧发酵等本书未纳入,属实有点可惜; 4、看了咖啡历史和各个主流产区发展的情况,作为咖啡爱好者特别有种想投身咖啡产业的冲动,去发掘新的品种,去引导农民从消费者的角度帮助他们增收,看到云南咖啡,还有朱若拉咖啡的发展也特别感慨,不知道未来云南能种出更多品种的豆子吗 5、Fika 主理人的故事特别有感触 6、整体更重历史发展与烘焙,冲煮涉及很少。作者后面有写跟大陆咖啡从业者交流发现匠气很重,但对历史基础特别不了解,可能这也是作者故意侧重的吧 7、全文提供了很多真实的烘焙参数,还是非常专业,对非从业者意义不大 8、对于爱好者和刚入门的人,这本书能够很好的搭建一个框架,更多的还是需要去多喝多交流,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这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三):咖啡是我苦痛与乐喜

作者:杨蕊(棉里咖啡)

好吧,题目来自巴尔扎克先生。

咖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充当着不同角色,对一些人来说,它们是繁忙生活中的提神饮品;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它们是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而咖啡对我的意义,大概就是巴尔扎克先生所说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描述咖啡的传播历史时,若就咖啡谈咖啡,不敢想象会无聊到多么可怕。韩先生的《世界咖啡学:变革、精品豆、烘焙技法与中国咖啡探秘》,首先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生动地描绘出大背景:战争、宗教文化冲突等事件,再结合去讲在这样的舞台上,咖啡是如何传播的。当我读到下面这一段,不免放声大笑:“保守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抨击咖啡是‘撒旦的邪恶发明’”,因而“咖啡一直是回教的象征饮料,基督徒碰不得”直到“岂能让回教徒独享琼浆玉液之美?咱们不妨愚弄撒旦一番,为咖啡施洗礼,除去昔日污名,基督徒即可安心享用咖啡。” ……这种对大人物、小心机的揣摩和描述,实在有趣。

在津津有味阅读的同时,我不知不觉做了读书笔记。既然主题旅行已经细分到“博物馆之旅”、“某某小说之旅”,完全可以“咖啡之旅”嘛!去土耳其,一定要喝一杯泡沫均匀、绵细的小火煮咖啡;去威尼斯,一定要去世界第三长寿的弗罗里昂咖啡馆……但如果想去南美洲或者非洲按图索骥喝精品咖啡则几乎会失望,因为产地国的最好的咖啡都出口了……唔,就近的话,可以先去云南试试小粒咖啡。台词已经设计好了,问“这是卡提摩还是铁比卡?”(云南铁比卡才是精品)。至于会收获惺惺相惜的眼光还是一顿白眼,我认为都是咖啡带来的“乐喜”。

而对于咖啡烘焙师,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书中对于数据的记录,有着治学般的严谨。

我大胆猜测韩先生在写作这本兼顾“有趣”和“实用”的书的过程中,一定是经历了“苦痛”和“乐喜”的阶段的,支持他坚持下去的,一定是对咖啡的热爱。我开了几家小小的咖啡店,和韩怀宗先生因咖啡相识。我开咖啡店,是出于对咖啡的热爱,但自认所知的咖啡知识、以及对咖啡的热爱,跟韩先生相比,实在望尘莫及。

前路漫漫,在苦痛和乐喜中,有咖啡陪伴,这很好。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四):随笔小记

年初听到临市要开星巴克,不由想起第一次喝咖啡将其喻为锅灰味。 就美国的咖啡发展史来看,无不于国家意识形态有关。星巴克受捧,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输出。现在美国是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但在英国早期殖民时期,北美欧洲移民却是以茶饮为主。1765年英国通过印花税法,试图增加北美殖民地税收,而民众通过走私茶叶来抗议。1773年英国又通过茶税法,企图由东印度公司直接倾销茶叶,以便和走私茶叶竞争。同年12月,在首批低价倾销的茶砖运抵波士顿港时,美国民众将其丢入海中,此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先声。当时的北美移民为抵抗英国统治拒喝茶叶,改喝咖啡,由此,咖啡成了当时象征爱国的饮品。但由于当时美国咖啡销量虽大,却不重质量,西部牛仔只需在野地里生火、支锅即可牛饮,因而被讥为“牛仔咖啡”。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毕兹、星巴克等品牌推动下才迈入精品咖啡的阵营。 就咖啡的演化史来看发展极其缓慢,其源自于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盖拉族嚼食咖啡果叶来提神征战,而直至公元9至11世纪,波斯名医以咖啡提神、醒脑的功效来入药,此时的咖啡仍停留在药用、宗教阶段。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通过向外域统治者展示茶饮之道以及此后闭关锁国,致使茶叶不易输出,而催化了咖啡迈出医用的围墙。至于流传甚广的“牧童说”,则是17至18世纪欧洲文人在争夺咖啡起源解释权时捏造出来的。 17世纪咖啡自中东传至欧洲时,起初受到英国酿酒业者的抵制,腓特烈大帝为此还推出了反咖啡措施,然而咖啡不乱性、不宿醉、不弱化智性的特性与清教徒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观相吻合,咖啡虽禁不止。 对于人类何以从猿类进化成“能人”,是什么原因让人类的脑容量扩增,文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这样的进化与咖啡有关,更有学者提出伊甸园中代表神的“生命之树”与代表撒旦的“善恶知识树”其实就是咖啡树。因就目前已知的考证来看,人类与咖啡树皆发源于埃塞俄比亚,人类的祖先因吃了富含咖啡因的禁果,终于“开智”,成了万物之灵,而苹果和葡萄显然不可能开智的效果。虽然《圣经》并未言明“善恶知识树”是何种果树,但失踪千年,于19世纪在埃塞俄比亚重见天日的《伊偌书》却对“善恶知识树”有着这样的描述:“叶片为诱人的深绿色,白色花朵绽放迷人茉莉花香,红果成串……” ,而现实中埃塞俄比亚高地鸟语花香、果树斗艳的景色亦如伊甸园。 文学创作有其“灵感说”,柏拉图认为创作之源泉来自于“神灵附体,至于何以达到通灵之境,近代文人有喜闻小脚之癖,而贝多芬、施特劳斯在进行创作时,则离不开咖啡,巴尔扎克更曾说过“3万杯咖啡是我一生的句点”。 文中提及拿破仑在流放圣海伦娜岛的病危弥留之际仍苦苦乞讨咖啡的情景:早上他已要了20回,问能否再赏他几口咖啡……不由得想起齐恒公被困饿死宫中的情景。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五):必读经典!值得推荐给所有喜欢咖啡的爱好者。

咖啡入门必读的经典!内容详实且紧贴时代,是全面了解咖啡的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当你了解了书里的知识理论,以后遇到某些商业咖啡店员工推销咖啡豆时,你可以盘问他:这豆原产地是哪里,是什么品种,深焙还是浅焙,海拔多少,杯测几级,硬豆还是软豆,日晒还是水洗,几爆出炉?

如果对方能具体而不失水准的回答你一系列的疑问,那你们才有值得进一步交流的可能。

这本书用知识体系在告诉你什么是咖啡,同时也在教你避坑。

而它又不止在讲咖啡,你透过作者讲述的文字故事,可以看到的是咖啡作为载体,背后体现的漫长历史、世界咖啡文化,还有研究咖啡前辈后人们的匠心等人文情怀。

在我眼里,这是一本非常牛逼的咖啡知识书,非常全面翔实,关于咖啡的一切都有,相当包罗万象,咖啡品种、风味及鉴赏,烘焙物化理论、产地地理和气候、咖啡中的语言和文化、行业生态与大赛,

从咖啡历史谈起,到介绍精品咖啡种类,最后再落脚于实际操作的烘焙与萃取。讲得特别细致,不愧为真正意义上的咖啡百科全书。

读这本书,也能感受到作者韩怀宗的功力,理顺这么庞大的咖啡知识体系,而且深入浅出,把佶屈聱牙的硬核知识,转化为大众读者读懂的通俗文字,这很了不起。

他对咖啡行业的知识学习到了顶尖的水平,才能写出这样令人惊叹的作品。

精炼总结全世界各个产区的豆子风味,又把烘焙的基础知识、烘焙进阶方法、不同烘焙的特点,介绍得详细全面,看得我都想买台烘焙机来烘咖啡生豆了。

此外,令我特别受益匪浅的,是手冲萃取部分的理论结构,遇到陌生豆子该怎么处理,用什么水温,什么手法,什么参数,这本书提供的方法是非常不错的参考工具。

对咖啡新入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有些太厚实详尽了些,也过于专业了些。尽管不乏细腻的操作技巧,但啃完全书,除了需要花点时间,也需要投入耐心和用心,去思考和琢磨。

我觉得,作为一枚咖啡小白,既然入坑手冲咖啡了,就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不同的豆子、在哪些产地、什么类型、怎么保存、如何萃取、怎样提取出最合适的风味,这是我想探索的方向,也是我想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地方。我只想不断的手冲出一杯自己喜欢的、味道舒适的美味咖啡,而手冲的门道很深,漫漫求学路,我还要继续好好学习。

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可以免费阅读,它也是我目前读过关于咖啡的书里边最涨知识的。强烈推荐给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