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想》读后感100字

《理想》读后感100字

《理想》是一本由[美] 安·兰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读后感(一):通过一场测验看出的人性

俄裔美籍小说家、客观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安•兰德,是极具争议性的公知,她的作品鼓励了大量读者对自身进行思考。中篇小说《理想》秉承了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思想,一阵见血地指出:在苦苦追求的理想突然而至时,我们根本无力拥有。不仅如此,当真正的痛苦来临之时,没有人会替你分担,你只能从一个肩换到另一个肩。

当红女明星凯伊•贡达拥有着绝世美貌,男人们视她为最高理想,用各种华丽的辞藻赞美她,声称愿意为她付出任何代价。有一天,贡达被卷入一起谋杀案,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她根据影迷给她的六封信,依次投奔他们。在危急关头,那些口口声声宣称“会放弃一切跟你在一起,拜倒于你的石榴裙下,献出我的全部生命”的影迷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她为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了选择——他们所鼓吹的“理想主义”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理想》读后感(二):在生活面前只能低头

安·兰德:只有当科学能延长人的寿命,丰富和保护人的生命时,它才具有价值。脱离这样的背景它就毫无价值,任何事物脱离背景都会毫无价值。而"人的生命"意味着个人那个别的、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生命。 只有在人们能够自由地利用和享受知识带来的好处时,新知识的发现对他们才有价值。新发现对所有人都具有潜在的价值,但不是以牺牲人们所有的现实价值为代价。——《自私的德性》

安·兰德在精神气质上与大清洗以前的布尔什维克是一类人,两者都陷入理想世界的狂热当中,对错综复杂藕断丝连的经验世界极其不耐,总是热衷于以自我的观念为尺度去校正现实的扭曲盘结,而不像他们的美国同仁们充分考虑政治上的性价比。他们都是神圣的十二月党人的后裔,以精神贵族的自我期许勉力自为,以求彰显贵族精神,只不过一个走向了原子个人主义,一个背道而驰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献上国家主义的祭坛。

然而历史又是公正的,它毕竟赋予安·兰德自由世界捍卫者的地位,尽管安·兰德眼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并非是一回事,然而她终究是在神明考验众人的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从而抓住了机会窗口。我们尽可对安·兰德的粗浅观念不以为然,却应当具有理解之同情,意识到由于一战动摇了人们对十九世纪的信念,做一名粉红知识分子侈谈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是最时髦的事情。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造访苏联,认识到斯大林体制下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以后,却闭口不谈,反而为虎作伥,昧着良心讴歌颂德,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与之对比,安·兰德所赢得的一切其实是理所应当的。

书中分为两部分,先是小说其次是剧本,故事大致是一样的,这部充满哲学性的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是深层次、值得反复思考的东西。内容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只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故事揭穿了伪善,列举出各类导致理想灭亡的看法和态度。书中的主角贡达所经历的颠覆了她自己的想象,没想到一个影星真正当面接触到影迷的时候和公共场合完全不同,大多数人不会由衷的理解她,而是自以为合理地帮助她,实则没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书中的故事发展很自然也很简单,其中蕴含的讽刺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这种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人性就是如此,生活和理想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的矛盾。

《理想》读后感(三):现实的压抑 理想的突围

我们对安·兰德的印象无非是几个关键词——俄裔美籍小说家、客观主义哲学的开创者、《阿特拉斯耸耸肩》,对她的评价以及作品研究的学者不多,看过她这本《理想》的更是少之又少。

《理想》是安·兰德1934年所著却被束之高阁,倒是后来改变成为剧本演出大获成功。此次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理想》收录了小说和剧本两个版本,让读者感受安·兰德对不同形式文学作品的驾驭能力。

《理想》讲述的是女演员凯伊﹒贡达因一场神秘的谋杀案而突然一夜消失,出现在六个视她为人生理想的影迷的生活中,并向他们寻求帮助的故事。《理想》的目录很简单,七章就是凯伊·贡达和她六个影迷的人名,故事也是很简单的从一个背叛者到下一个背叛者的追寻过程,没有小说中惯有的所谓的高潮,像安·兰德所定义的那样——只有故事,没有情节。

兰德擅长将自己的哲学理念化作小说中理想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六个影迷代表的其实就是不同的理想主义者,比如宣称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用为之奋斗的画家德怀特·朗格力、以上帝的旨意为名背叛理想的福音派修士克劳德·伊格那提亚斯·希克斯、以一时快感为名的花花公子迪特里西·冯·伊斯哈齐等等,他们因为对待理想的不同态度,使得最终理想和生活分道扬镳,而他们所鼓吹的“理想主义”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在兰德看来,“这等同于让生活与思想背道而驰,或者说把思想剔除出了生活”。所幸兰德加入了强尼·道斯,让故事情节往愉快的方向发展了,虽然他是被世界驱逐出来的小人物,但他却用他的死换取了贡达的安全,捍卫了自己的理想。

凯伊·贡达是唯一贯穿七个章节的人物,她在剧中的存在与安·兰德另一部作品《源泉》中的霍华德·洛克有点类似,她是自我价值观的热衷者,她追求自我价值观,时刻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懂她的人,她孤独的呐喊,这使得她与丑陋、痛苦、笼罩她周遭的“沉郁的快感”显得格格不入。兰德把她设计成了烛照人类灵魂这面镜子的光源,以自我独立的方式存在。如果搞清楚了这点,你才会对强尼·道斯自杀后凯伊·贡达所说的“那是我做过的最仁慈的事”恍然大悟。

《理想》著成之时正值安·兰德第一部小说不被世人认可而积蓄濒临枯竭之时,所幸的是透过本书,我们看到安·兰德保存着对本善世界的肯定,以及对于信仰、理想、独立、自由等人本主义哲学内涵的赞赏,她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奠基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理想》读后感(四):背离需求的理想

理想是安.兰德比较早期的作品,看《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时候看不出她内心真正的欲望,而看理想的时候反倒更真切。安.兰德自娱自己是一名小说家,而在读者包括我眼中是一名哲学家。鄙人不敢妄言自己看懂,只是留下浅薄的读后感。

安.兰德晚期的作品有《源泉》跟《阿特拉斯耸耸肩》,网上一直盛传先看《源泉》再看后者,然而却觉得并没有任何顺序可言,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比较早期的有《理想》、《一个人》、《一月十六日夜》等,这些是我所涉及到的安.兰德的书籍,其中还有些经济学的书籍我尚未翻阅查看。

理想从主角凯伊.贡达因受困于一起谣言去六位沉溺现实抛弃理想的迷恋者家中避难展开故事的扉页,结果的结束是以其中一位青年的生命作为追寻理想的解脱。凯伊.贡达从秘书那里获得六位写信迷恋者给她的信件和地址,然后一身黑装直达他们家中。确实是直撮内心深处,受困于生活不得不作出背叛理想出卖凯伊.贡达的我们。还是为例理想被生活抛弃逼向死亡的青年。我们是否经常冥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凯伊.贡达就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是理想存在者又是十足的自私现实主义者。她是我们现实所想要抛弃道德却又隐忍不做为的反派,她是主角。我买的是重庆出版社的书籍,文中后半部分是戏剧,前半部是小说。当然是后者更生动迷人,但是我喜欢前者。尽管戏剧改编了人物更能突出主题,但喜欢又何妨。

理想在百科里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第二个是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理想并非虚无缥缈,前者的释义而言理想是对未来的憧憬,后者而言是完美主义者的追求。文中的六位迷恋者有为理想抛弃生活的,也有为生活抛弃理想者。安.兰德最常见的做法是让配角作出与它表达主题完全相反的行为,真正的理想存在于生活,对人生未来的寄予希望是在生活的角色出发,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是从做事的角度出发。若你眼高手低,过不及生活的二十四个钟,怎么踱过理想的漫长世纪。

看安.兰德的作品,真的可以使人理智清醒。生活是不如想象的可爱,但起码不要过得太可怕。

《理想》读后感(五):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

一看到“理想”二字,顿时感慨万千,短暂而又漫长的二十年已经将这个字眼从我的字典中磨白,几乎看不到它曾存在过的痕迹。如果说理想在20年前代表着我对人生还充满了希望,那么20年后的今天,理想在我的脑海多少已沾染了悲观之气。

今天阅读的《理想》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安-兰德系列”其中一本,从最初《源泉》的16开到现在的32开本,在如何存放这一点上多少让我有些纠结。

作者安-兰德是俄裔美国作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到美国,其代表作有《源泉》及《阿特拉斯耸耸肩》等,目前我看过的也只有这两本。《理想》一书于一九三四年完成,作者随后又将其改编成剧本。

本书主要内容讲述一个被控谋杀罪的女影星凯伊-贡达在“逃亡”过程中先后投奔其六位影迷后的遭遇。

小说的章节名分别用了他们的名字,安-兰德笔下的人物具声具色的撑起了这故事完整的脉络。说到主角凯伊-贡达,在未见其人之前,其形象便已透过他人的描述生动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而当其它角色纷纷登场,你会发现这本书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主次角,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作者在当下想要表达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

一本好的小说不仅会让读者快速进入情节,准确捕捉和理解作者的主张,也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陷入思考。作者在对人物、环境、事件做相关讲述时,也让我站在另一个角度观看了所谓的美国精神。

也算是对那个时代下美国各阶层的缩影短暂一瞥,至于它呈现的意义究竟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还是暗喻了现实的残酷,见仁见智。

《理想》的小说版不足150页,戏剧近170页,篇幅都不是很长,所以可以很快阅读完,甚至可以直接比较两者存在的差别。

相比戏剧版,我个人更偏爱小说,因为它给我留有更多想象空间,正如文前序言所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它与众不同的可能性......由小说改编的戏剧或电影都不如原著,原因在于小说的复杂性难以企及。”

我相信戏剧也有长于小说的优点,只是就个人而言,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加入了表演者、摄影、导演等很多人的参与,诠释与理解更纷杂,所以我还是更倾向于阅读小说本身。

再说到理想,何谓理想?其实到今天我都没有想明白。谁知道再一个20年后我的脑袋里装的会是什么内容。

击溃理想的不总是现实,还有面对这现实的人心,据说人性是没有定数的,不以一时之念来论人。

于是理想与现实,今日于我既不对立,也不互相妥协,就那么尴尬的对视着,等某一天被彼此消磨殆尽。其实有时候想太多也是个问题。

疯猴勿杀20170202假期结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