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智慧资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智慧资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智慧资本》是一本由[美]托马斯•卡里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资本》读后感(一):诺贝尔奖的40年

这本书梳理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简要经济学思想及其实践,对于经济学专业及对经济学专业有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本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生平及思想的不错的著作,近百位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融于一书,多少还是能够了解大师们的思想脉络的,不同的学派,无论是芝加哥经济学派,还是凯恩斯经济学派,还是其他更加细化琐碎的理论学派,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都能从书中找到脉络。

《智慧资本》读后感(二):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与获奖者简史

不太系统而又把握住时代脉搏,关注到经济学演变的路径和脉络,应该读什么书,那就应该是这本了。不会像经济学史那样系统,却也不会受制于史家主观的影响,完全以诺贝尔经济学奖来描述经济学,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真心不错。

书不算太厚,这么短的篇幅,描述出获奖人的主要贡献,理论的来龙去脉,再加上得主本人的生活简史,夹杂八卦逸事,实在难能可贵。

并没有按照编年史的方式,按照经济学的主流分类,对宏观经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自由主义芝加哥学派,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创新融合,博弈论、创新应用,一般均衡,世界主义,数理经济学的分类分别组成不同方阵,理论有融合与冲突,但主题明显越来越注重于数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理性假设和限制条件的逐渐放开,作者甚至在吐槽非经济学的数学家获奖的现象。

有些故事耳目一新,例如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奖的关系,和其他奖项的却别,默默贡献奖金的瑞典皇家银行,以及模糊的奖项名称,例如八卦的罗伯特.E.卢卡斯妻子的离婚评分奖金选项在过期前三周获得奖项,忍俊不已,还有乔治.A.阿克罗夫的老婆竟然是美联储前主席耶伦,夫妇双方牛的一塌糊涂。也有大牛人物让我神向往之,赫伯特A.西蒙。

提纲挈领做个线索,毕竟是普及性大众读物,推荐阅读。

《智慧资本》读后感(三):不必太迷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

本书分类整理了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成就。行文简洁,略带幽默嘲讽。这么多诺奖专家,看完之后再回顾下,确实对现实经济世界留下重大影响的也不多,罗列下:

保罗.萨缪尔森、哈耶克、马科维茨、罗纳德.H.科斯、蒙代尔、丹尼尔.卡尼曼、罗伯特.希勒(个人偏好观点哈)。

为什么这么多专家真的就成碌碌无为的砖家了呢?

本书作者指出了一点:试图模仿其他自然学科。

我给直白的解释下:经济学家太爱经济学了,想把经济学塑造成数学、物理之类的硬核科学。见到数学公式就拜,忘却了初心。毕竟经济学是有关人性的,脱离了人性,一味强调理性,后果就是发明了期权定价公式的2个倒霉蛋砖家的例子。上帝肯定是看不下去了,在1997年他们获奖的第2年就让他们破产并捅下通天大窟窿,现世报来得这么快也是少见。可以想象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尴尬!!直到今天,诺奖在投资领域的背书,等于在帮传销集团背书保健品。除了马科维茨指出的分散化确实能降低风险,其他什么发明资产定价模型、阿尔法、贝塔、夏普比率、期权定价一堆东西,前提就是错的,怎么能用历史来预测推断未来呢?这些高大上的术语其实是金融公司割韭菜的利器。业内人士故作糊涂罢了。

另外,诺奖经济学奖由于是获得者推荐后续候选人,所以近亲繁殖的厉害,看看芝加哥派的人数!

经济学家就要关注现实,多研究现实问题,多研究大问题,少生搬硬套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哈哈!

《智慧资本》读后感(四):经济学这门学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首先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身就非根正苗红。距1901年首次诺贝尔奖68年后,方才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纪念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不同于诺贝尔本人遗嘱设立的五个奖项,经济学奖到底算是诺贝尔奖还是瑞典银行奖都还有待商榷。更为讽刺的是,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压根就不是经济学界人士,而是物理学、工程学、数学专家,这也多少让经济学奖有些尴尬。更为让人疑惑的时,不像科学奖项那么标准明确,甚至比模糊的文学奖与和平奖更糟糕的是,经济学奖没有普适的“正确标准”,由此也就发生了同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持相反观点的学者。

一定要分类,主流是西方经济学两大流派,亚当·斯密开创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包括后来基于此的完善改良VS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开创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如雷贯耳的自由市场经济VS政府干预经济。亚当斯密那一派自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用泵最多,毕竟资本大鳄谁想被政府干预呢,搞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托拉斯垄断那有多爽。可新古典主义的教科书般假设理性经纪人几乎就是乌托邦,使得整个体系被动摇,这也是凯恩斯觉得引入政府干预的必要性,1930年代的大萧条迅速奠定了凯恩斯理论的地位。而这一关键分歧理性经济人假说又引发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支的迅速崛起,且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博弈论是一股后来的清流,且高度依赖数学乃至新兴的计算机辅助,是一代宗师冯·诺依曼开创,此外创建纳什均衡理论的约翰·纳什因电影《美丽心灵》而让世人更为了解博弈论的梗概。博弈论专家们声称该领域对现实世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博弈,很大程度基于博弈论,两大阵营避免了热战乃至核战争。计量经济学的出现源于经济学家们想参照物理工程学科那样将经济学进行数学与统计学的抽象化,并将经济学的门槛与严密提高到全新的高度。但作者觉得这又偏离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初衷,使之可以成为闭门的试验室学科,天花乱坠的数学公式与计算机大数据统计模拟,反而使得经济学走入了孤僻的纯理论研究。至于几个专题,国民经济账户的建立,投入-产出分析和线性规划,这些在今日看来都习以为常的基本工具,原来都是上个世纪的经济学大师们精心研究的成果。

看完此书也就还剩上面点key takeaway了,至于正文四十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得奖成果的介绍包括获奖者的生平简介,感觉都如流水账般看完即忘。关键点在于,几乎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运用了高深的数学统计学,而本书通篇没有一个数学公式,纯文字描述势必只能极为表面地介绍下研究领域,距离硬核内容相当遥远。这也是无奈,毕竟是一本向非经济学专业读者概括介绍诺奖历程,若多些哪怕是中等数学的模拟计算,估计就不剩多少读者了。

最后一点感想,就是经济学还是很年轻的学科,受制于工具方法数据及太多变量条件,以及最为复杂的人性,还没有摸到真正的智慧之泉。越宏观越概括越准确,比如一个产业的供求关系,或者对超越个人与企业能力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介入,而越微观越具体则越不准确,苏联美国冷战背后两大阵营智囊团会采用博弈论分析,而一场具体拍卖中的两个买家针尖对麦芒有多少几率会遵循博弈论理论呢?而在预测方面,经济学可以说脆弱得像个瓷花瓶,必须诸多条件同时成立加上运气方可能偏差不大,一旦有个条件不遵循模型,而现实中这才是最常见情形,那么这个花瓶马上不稳跌倒,无非是摔得有多碎多难看而已。现实中对经济周期、失业率、国际贸易、金融市场的预测有多离谱滑稽,甚至总统和财政部直接指责一些经济学理论为无稽之谈的例子还少吗?供求关系通过线性交叉点求得供需平衡点是有中学数学常识的人都能理解的,但现实经济活动中哪来线性关系,真当自己是物理学了,距离=时间乘以速度那么地呈现线性关系。所以以我一个经济学门外汉但还有些理工科背景的人看来,模糊数学加上超级计算力穷尽尽可能多的变量与彼此相关性,会更加贴近未来发展。比如,有可能的话,对70亿人每个个体的历史交易习惯和本人特质进行统计,并输入海量的参数如人际关系,家庭宗族,地理位置,天气,随机突发时间,从而预测下一个交易日的金融市场或某类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价格。不过这又上升到终极科学和哲学宗教命题了,如果经济活动能够被足够准确预测,那是否其他一切都可以呢,交通事故、感情变化、政治领袖当选、犯罪,这就不是经济领域预测问题,而是终极方程式,亦或者是世间一切是pre-determined还是量子理论的预测者本身可以影响预测结果。就此打住了,预测这种事,很容易形而上务虚甚至迷信地谈上三天三夜而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