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学怎么了的读后感大全

经济学怎么了的读后感大全

《经济学怎么了》是一本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一):经济学没问题啊

作为新书的第一批读者,幸运被抽中鉴书团。总体来说,通俗易懂,比较好读,从开头到结尾作者始终坚持着清晰的观点。

从金融危机引入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就是把开放系统转化成封闭系统,排除不稳定因素。利用经济模型,根源是稀缺,秉承效率至上,利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充分作用量化等科学研究方法,工具理性的人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是重要组成。

但是,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可能失效,人未必都是理性的,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稀缺永远无法消除,经济活动都处于被建构的欲望而不是需要。工具理性的自由经济带来了不平等和对后代的不负责任。计量经济学假设太多,时间太短,科学性存疑。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有信仰。所以,经济学的问题是高估了人类的计算和计算的欲望,唯一合理目的就是摆脱贫困。

经济学存在这么多问题,应该积极参考伦理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用开放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研究集体行为的价值理性,不要只局限于个人的工具理性,考虑伦理道德和共同的善。

总体来说,我同意作者之前关于非理性,价值,和参考人文理论的部分观点,但绝不认同作者的结论。经济学意义非凡,虽然不够完美,但没有经济学在模型,工具理性,稀缺等范式理论的发展,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发展。发展永远是主题,不能因为pd,环保,价值,金融危机就否定效率,否定经济学。经济学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以开放的方式参考人文学科,但封闭系统的研究思路,比如量化等,是必须坚持的,否则世界一定不会发展这么迅速。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二):【鉴书团】跨学科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作者提出了他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若干质疑。作者发现,在经济学家的脑海中,人只会最大化效用。经济学家认为,解开人类行为之谜的神奇钥匙,是合理目标和对行动后果的可靠计算。这一“经济人”的概念支撑着他们的政策建议,因为个体会以可预测的方式对干预做出反应。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之所以常常出错,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类动机的描述并不完整,因此,有许多结果经济学未能准确预测到。

凯恩斯曾指出,不确定性无可不免。人类是复杂系统的一部分,这些复杂系统的运动,无法用自然科学赖以建立的因果法则来解释。例如,稀缺并不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它并非一种自然的长期状态。很大一部分稀缺是人为的,不仅因为持续不断地刺激需求的需要,也因为人为限制了供给。资本主义利用广告创造自身所要的需求;同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政府控制分配,认为导致了供给短缺。主流经济学没有质疑需求的来源,也没有质疑供给的政治障碍,由此削去了当今经济问题中最为紧迫的那些部分。

作者的结论是:所有“经济学定律”都不可能永远有效。理论给出的预测,最多只能在各种条件稳定的一段时间内大致可靠,或者是短期内的特定市场中、在卫生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内,才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宏观经济学预测在很短的时间内是可靠的,若各种参数发生变化,则不可靠。这就涉及另一件重要的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重要过头了。数学在所有社会科学中的作用都是使逻辑形式化,并使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化。但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如此彻底地形式化,完全依赖于如下前提,即感兴趣的变量能够轻而易举地用数学上的量来表示。但许多行为事实都不适合被这么处理。

因此,作者将新古典经济学的错误类比为“盲人摸象”,他主张扩大经济分析的范围,将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三):对一种口音的学习、思考和升华 ——《经济学怎么了》读后感

有些时候口音不是坏事,尤其是在你对一种语言非常熟悉的时候,不同的口音可以促进你对这门语言的重新思考,进而给你新的收获。即便是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审美上的奇妙体验还是有的。

这本书在封底介绍里便用“带着自己独特的‘口音’去尝试回答(‘经济学怎么了’这个问题)”来概括全书的内容,实在是吸引人,尤其是在知道作者是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这是个什么人请自行百度,非常厉害的选手)的时候。

大学里辅修过经济学,对于理性人、比较优势、效用最大化、需求、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宏观调控等概念并不陌生,也理所应当地被训练成从这些概念出发来思考问题。但是,这些概念搭建起来的模型大厦,在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时总是不那么有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本书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背景和“半路出家”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来重新思考这些概念,并从沿革的角度分析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中这些概念的不足。作者自己说道“我想得越多,就越确信经济学的主要错误不在于具体某些学说,而在于它得出结论所用的方法”。小小的一本书充满了一次次质问与反思,读下来真的让人大快朵颐。

这里例举一条逻辑链条,是书中对比较优势演绎理论的批判:传统经济学认为,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如果每个个体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从事经济活动,将会产生产出最大化的效果;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均是如此,所以市场主导的全球化。在本书中,作者却写道“任何一个有历史感的人都知道,妄图将世界打造成一个无边界、无文化的单一市场,最终必将惨淡收场。”个中真味,读者自品。

全书的节奏轻快,每一篇都不长,但都是厚积薄发的精品,适合闲下来时轻读抚摩。总之,这是本不错的“口音书”。也期待出版方出版更多的“口音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