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债读后感锦集

债读后感锦集

《债》是一本由[美]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债》读后感(一):在我看来是革命性的思考

本书值得力荐,从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无论流派)的角度去分析人类债务问题,一下就谈到根儿上了。人类终究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理性人(脱离了社会关系,单纯的趋利避害)。

先是振聋发聩的提出了经济学假设前提与实际情况差异的问题,然后以历史史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后半部分沿着主要的历史变革阶段,从前半部分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诠释,对信用货币-轴心时代(政府发行货币)-回归信用货币(资本主义)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目前的信用危机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一个发散式的结论,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分析框架,传统框架的立论基础、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宗教、实际是过于简化的模型,目前的阶段实际是已经被金融资本进行了改造,变成服务于金融资本的工具。

这本书有几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1. 经济学原理总是喜欢从物物交换开始,以此理论创设市场、比较优势、交换价值和价格波动。然而实际却往往不会以此进行,传统社会中主要依靠信用(中国讲究人情),货币主要是在不同阶级之间作为政治、社会工具使用。

2. 债务意味着平等,因为是可以创设和偿还的。在不同等级、阶层之间,或者社会事件(比如复仇、娶妻等),债务是无法偿还的,货币支付实际是反向证明了债务无法偿还。套用到现在,实际资本主义、信贷消费也是一样,老百姓实际是在一个永远无法脱身的赌局里面,赚多少、赔多少实际没有意义,因为资本主义不会允许最终结算,也就意味着债务无法永远得到清偿。

3. 在轴心时代开始,政府采用暴力掠夺财富、利用金银制造货币、又利用税收等实现货币的循环流通,实际是实现了对劳动力通过债务的掠夺(这个有别于比如日本侵略者直接强迫我国人民进行劳动,这样不可持续、反抗太大了)。当然这种流动也间接创设了更广阔的市场。

4.接上,市场和资本其实是两个概念,方向也是相反的,这一点恐怕是西方经济学最难以承认的。市场是需要交换的,资本本质上是扩张的,要占据越来越多的资源,实际上排斥交换。

5. 鼓吹政府不要干预市场,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尤其是鼓吹由强大的银行业来管理金融市场(比如华尔街),所有老百姓才能脱离高利贷魔掌,实际上就是蚂蚁金服和国有银行不同定位的问题。这种论调完全没有考虑不同的社会性,华尔街实际是非常有动机去榨取每一滴剩余价值的,因为资本是逐利的,而只有国有银行没有这样的逐利性(当然反面就是怠政)才会维持较低的政策性利率,另一方面是也没有考虑个人的社会性。比如给亲戚借钱,很有可能是不收利息的,这样的信用仍然存在。

6. 西方世界和中国矛盾如此之深,我觉得可能不单纯是中国挑战美国谁是世界第一的问题。很可能是这本书写的时间早了几年,但提出来了一个关键问题,什么能替代资本主义。目前看中国的实践,可以说是国家资本主义,但和西方世界的金融资本主义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也许这种对立,正是旧的秩序对解决问题新方案的一种打压,是金融资本对政府的斗争。

本书最后的共产主义和爱的论断,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没有什么比国际歌和天下大同的组合更让人振奋了。

《债》读后感(二):《债》的阅读线索

这本书的发问点特别好,为习以为常的概念打开了新的空间:格雷伯发现,我们在讨论自由、讨论国家和社会、甚至讨论道德与宗教时,仿佛巧合一样地,都用到了“亏欠”“偿还”等经济活动的语言,也就是格雷伯常常使用的说法,“债务的语言”。这一发现似乎在人类学“礼物”脉络的研究中并不出奇,但是格雷伯构想两者之间关系的方式则与礼物研究的前辈们并不相同:

莫斯也发现了语言的对应与巧合,债务关系,如果对应到莫斯笔下的礼物交换,那么债务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乃至社会构造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债务关系揭示了后者的本质。但是在格雷伯的眼中,这其中存在一个历史过程,用债务的语言来构想人性、道德与社会,是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种历史条件是暴力与奴隶制)。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性的规定,对道德的理解,对社会和国家合法性的想象,都被简化为、定型为债务的模式。债务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的本质,而是它的相反面。

通过发现这段历史,格雷伯试图揭示债务的逻辑和暴力的关联,以及债务逻辑对暴力的开脱。像“欠债还钱”这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表述背后,暴力和对相当一部分人的伤害遁形了。

在这种历史视角下(需要说明的是,格雷伯把这种历史理解为一个波动的过程),格雷伯这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当我们的道德感和正义感被简化为商业的表达方式,那将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把更多的责任简化为债务,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的表达方式已经由市场定型,我们要如何讨论他们?”(2021, p.15)

这本书写作的思路并不复杂:首先破除经济学假设如何以一种虚构的方式创造自己的学说、用债务与市场的逻辑主导了人们的思维;其次确立社会的真正道德基础;最后讨论为什么这个历史过程如何发生?但是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恰恰在于,我们浸淫在市场交换、等价、礼物逻辑中太久,也就是说,我们似乎对作者反对的那些东西更加熟悉,以至于不小心就错误理解了作者书中一些部分的意图。因此这篇书评想简单梳理一下阅读《债》的一些线索:

首先是几个成对的概念:信用(信贷)与货币(8-12章就是按照这个线索组织的)、责任与债务、人性经济与商业经济,这些对举的概念就构成了格雷伯的“钟摆”。我基本觉得,这些概念是可以相互对应的,对应的概念描述的也是同一个状况。

通过格雷伯举的例子,大概可以看出他制造的区分(可能不同于我们习惯的区分)在哪里。在信用/责任主导的社会中,格雷伯举的例子是,当亨利需要一双鞋,乔舒亚送给他后,双方都十分清楚,当乔舒亚需要土豆的时候,亨利一定会给他。(2021, p.38-39)

这个作者虚构出来的亨利和乔舒亚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在格雷伯的脑海里,信用/责任主导的阶段,并不是没有交易,也不是不存在一种“相互性”(正如同格雷伯在讨论共产主义的部分说,“共产主义面对的不是一种互惠性的问题,或者说,我们面对的至多是互惠性最宽泛的意义”(2021, p.109)),但是它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即时的行为,它不存在记账,双方之间没有“等价”这种观念,借与给、拿与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一定会考虑到对方的需要、彼此之间的关系、时间等等。在日常经济交往中,没有货币、也没有以物易物的位置,而是依赖于彼此之间的信任、责任与不断发展关系的渴望。

(这只是说,日常经济活动的信用和货币是独立的,货币一定不是从这种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但是货币可能从其他方式——往往涉及到神庙体系和国家政权的活动——中产生,也就是说,这种社会中,也有货币的存在,但是格雷伯说,货币充当了一种“社会货币”,它只用于人们之间关系的缔结、修补之中,货币的使用恰恰说明了人的价值无法由货币衡量,人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这一点不再赘述。)

第二个线索就是暴力(奴隶制)和自由、道德、人的本性之间的关联。作者在2-3章涉及了很多学说,但他就是想说明,货币并不起源于物物交换,也不起源于信用体系,货币起源于国家、军队。格雷伯提出了一个他的推测:国家出于战争的目的,向士兵发放贵重金属(货币),同时要求社会中的所有成员上交货币税收,这样,士兵和社会中的成员之间自然就会产生交换与物品流通,市场因而出现。在人性经济被纳入商业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的逻辑会主导人们对其他关系的构想。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人变成了潜在的商品,人被抽离开他所在的关系网中,成为奴隶,成为可以等价于货币的东西。这一过程必然是暴力的。

在这一过程中,自由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格雷伯反复举例的苏美尔社会中,最初的债务是神庙和商人之间的,之后商人向社会其他成员创造出消费债务,当一些人在欠债后无以为继,就沦为奴隶。“自由”这个词最初就出现于苏美尔社会之中,它指的是曾沦为奴隶的人“回到母亲身边”。这种自由的肯定表达就是“做出并信守对他人道德承诺的能力(2021, p.218)。但是在市场和奴隶制的盛行之下,自由之后越来越成为和“拥有奴隶”亲近的概念,自由成为随意处置私有财产、做任何事情的权利,自由成为和权力密切相关的概念。

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最有启发的内容,当代的许多理论难以破除自由的困境,不断重复人们在追求自由时陷入越来越多的束缚,霍布斯的困境仍然困扰着当下,但格雷伯为此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路与可能的答案。

《债》读后感(三):人类学视角看债务起源

奇书。你永远可以相信豆瓣评分 8.5 以上的荐书。这本书内容的新奇和阅读的娱乐感超出了我的表达能力,作者以人类学视角,围绕债务和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娓娓道来一部贯穿人类历史的债务主线。论据扎实,满足了我长期以来对货币起源的诸多问题的好奇探索,挑战了很多以为是定理的认识。

作者说,原来我们学习并入脑的以物易物等价物的货币起源学说,完全是毫无人类学考古学支撑的臆断。就是说,人类学家、各种学家都查到,之前经济学家想象出的货币起源的故事中那个以物易物的起点,都是错误的,在这个想象的“起点”之前,已经存在货币使用的历史,而以物易物这种形态,只是货币使用的惯性。

作者说货币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安排婚姻。而且聘礼不是为了每一个人而付出的成本,因为人是不能被买卖的(在正常的社会关系中),人只能用人去交换,聘礼是因为欠一条人命……债务的最原始起源是因为生命的“亏欠”。非常精彩。

另外,当引入广阔的人类学视角之后,你真的能意识到,“欠债还钱”是所有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吊诡的是,当今如果债权人一点风险都没有,那么无论多么愚蠢的贷款都能被偿还了。

作者是左派学者,全书扑面而来的社会正义的追逐之心,四处涌动。批评资本主义和一些为新自由主义摇旗呐喊助纣为虐的国际组织,真是带劲。

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大量鲜活生动的史料。IMF 的黑历史,还有引述各种“原始”社会的生活和社会习俗细节,特别的精彩……惊掉下巴那种精彩……

全书大部头,后面有点冗长了。时间有限,建议阅读前半部即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