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的读后感大全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的读后感大全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是一本由李宗陶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读后感(一):孤独的灵魂、深度的思考

孤独的灵魂、深度的思考

读《画在人心的苦闷上》/by烟波浩渺1980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读后感(二):画在人心上的艺术解读

由于工作的原因,在过去两年间对一些艺术家有过接触,也开始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出于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购入此书,想通过它让我对这批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有些更深入的了解。

李宗陶的采访和文字功力都很不错,能够为读者画出每一位受访艺术家的大致轮廓,也通过艺术家们各自对自己作品,对艺术、对生活甚至偶尔谈到的文学、哲学的解读会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片刻或为以后的当代艺术欣赏提供借鉴。

毕竟不是学艺术出身的,有时还是会觉得其中一些内容消化起来有些吃力或者太过于抽象,但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充满哲思又不失梦幻的中国当代艺术之门。而每位艺术家的鲜明个性和独到的艺术全是都把我领上了一条新的理解艺术之路。书中有几位艺术家以前不太关注,通过阅读此书时同时上网查看他们的作品和生平来作为补充也是蛮有趣的。以后会多关注书中几位较为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读后感(三):高手过招的无我境界

这是一本适合慢阅读的书籍,作者与十四位艺术家(还有一篇四川美院77级艺术家群像)的深度访谈,不仅让这些大家活脱脱立在你眼前,来一场思想的无声交流;更从中见识了作者的睿智与笔力之深厚。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写作的责任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展开对话和反思。”书中作者与十五位一流艺术家对话之时,你能感受到的并非只是被采访者一方话语的重述,而是作者与其旗鼓相当的思想交流、碰撞。 这是作者反思之后的艺术提炼,(不是人为加工,而是在有限范围内尽量全面客观呈现,更显示作者对被访者资料了解之全面),让被访者以更加立体的形象“立”住。于是虽然你在书中看到许多国内当代艺术家,他们拥有相似的求学经历(如何多苓、罗中立、张晓刚等同为四川美院77级油画系),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但每一位都是如此地个性鲜明。——即使你之前对中国当代艺术一窍不通,也不会对认为他们的面孔模糊不清。 阅读中你会看到作者与被访者犹如武林高手过招,一刀一剑,你来我往。精彩至极。 书籍附录中有作者对“互联网+时代”和传统纸质阅读的比较、思索。作者说:“到最后,写作拼的不是才华,不是文字,是境界。” 显然,你能够从本书中读到“境界”。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读后感(四):探寻艺术家背后的那条河流

这本书中对话的那些艺术家都是大腕级的,无论是电影界的李安,文艺评论界的老树,还是油画界的罗中立,版画界的徐冰等,都是艺术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在跟这些人物的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启一段艺术的心灵之旅,引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思考。

我们一般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和作品来感受他们的艺术感悟和创造力。一般读者很难进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亲近这些艺术家,探寻这些艺术家背后的那条文化河流。这本书不仅仅是描述了艺术家这个人本身,而是把更多的笔墨花在勾勒整个艺术生态链的多个其他环节中:策展人、商业机构、资本、意识形态等等,通过对整条艺术生态链的描述,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华人艺术家是如何具体地生活着的。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样的诗句透着浓浓的生活的气息,弥漫着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正如老树指出的那样,我们老讲古代人活得有诗意,其实那就是生活的样子。为什么现在人没诗意了?没那个生活了。诗意来源于生活,诗人只是把生活的诗意提炼了出来,当然能把生活中的诗意提炼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喧嚣的世俗生活是生发艺术的肥沃的土壤,没有这些土壤是生不出那些生龙活虎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诚如斯言!

作者是写的很好的。根据作者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和本质。这本书就是通过文字文字之美,传递真知灼见。一个写作者,就是一个关切世界的人,他首先要学会同情、忘我、宽恕,然后把这些传递出去,让人们能为其他人流眼泪。在我看来,作者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和境界。这也是这本书值得我们阅读的重要理由。当然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收录了这些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可能我们以前早就看到过这些艺术作品,但当我们了解了艺术家背后的那条文化河流后,也许可以带给我们读者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画在人心的苦闷上》读后感(五):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

前两周在研究抖音。此前对它有偏见,因为总是看到很多无厘头搞怪和把丑陋当风趣,把恶俗当幽默的视频在传播。而当我用了几十个小时研究了平台上额内容后发现,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做得有质感的内容存在的。

这几天的抖音体验让我的头脑懒惰,甚至不愿意写和读,抖音获得信息和乐趣非常直接简单,是阅读和写字快感的千万倍。可见我的意志力薄弱,险些掉入杀时间的科技魔掌。

今天看完李宗陶的书(我最喜欢的一个采访作家)深有感悟。尤其是书后的附录,谈了她对当下信息时代阅读和写作的思考。彼时她刚从英国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在咖啡馆、地铁和火车上,仍然有人在读报纸和书,而且不全是老年人,「我没有看到一个捧着手机在划的人」。

那一刻她在想「在我们这个国家,由互联网+主导的资本的运作、电子商务的繁荣、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发布、对个人时间的侵占和随处可见的手机的家园,是一种人造景观,是由某种力量推动而不是自然天成的。把世界简化成网上和线下也是荒谬的。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活着的方式,明明白白就在同一个地球上,就在稍微远一点的别处。」

我的一位在阿里工作的、戏称离资本非常非常近的朋友说,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拼的不是才华而是勤奋。这句话很伤人。但想想并不新鲜,先人早就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只不过现在大家认为:勤奋才能是赚钱的第一要义。

那么写作者呢?从事那些传统的创作者怎么办?赚钱是重要的吗?

李宗陶说:「我差不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稍微整理得清楚了一点。我得继续正统地、不是浅尝辄止地、也不卖萌讨巧地写作。从题材到方法,沿续过去那种一道道工序来的传统工艺,可能过去额还不够,还得往前追;然后,慢慢寻找一种与互联网+联结的方式,来为写作加分。简洁地说:我的写作不打算转型。我希望找到一种养活旧写作的新方式。」

深感认同。此外她提到了一个更大格局的思考,关于做人和责任。她认为在做人上,要把一个人的说(写)与做融为一体,即儒家提倡的「知行合一」。而写作的责任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展开对话和反思。与拼勤奋不同的是,她认为「写作拼的不是才华,不是文字,是境界」:

写作是为了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哪怕虚构写作)。在字里行间,通过将讲故事,通过文学之美,塑造典范,传递真知灼见。一个写作者,就是一个关切世界的人,他首先要学会同情、忘我、宽恕,然后把这些传递出去,让人们能为其他人流眼泪。进入写作的世界,就是挣脱僵化的教育,出离开日常的平庸,卸掉国家的、个人的虚荣,卸掉民族主义等等牵绊束缚你的东西。写作本身就是自由。

合上书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她是我最喜欢的华语世界里的采访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