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制造大片》的读后感大全

《制造大片》的读后感大全

《制造大片》是一本由[美]爱德华·杰·艾普斯坦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大片》读后感(一):内容翔实丰富 翻译狗屁不通

等了好久的书,拿到手就开始读,令人期待的同时真的令人崩溃。翻译乱七八糟毫无逻辑,标点乱用,断句乱来。举一个例子您瞧瞧,“几家片场老板领的高薪已在世上数一数二”。基本的语意表达都不顺畅,更不要说一些涉及概念的语句,“这就是xxx口中的xxx”,“这”其实在文中根本没有翻译出来,读起来真是令人困惑。没有看过英文原文所以并不知道原文写作是不是也如此支离破碎。用很多拔高的词汇意像地翻译固然是一件体现个人文风的事,可是失去了语句本来的意思真是读起来令人生气。

对于行业的描述和商业发展的分析,还是很细致很有启发意义的,帮我逐步建立了对本行业的一个大框架。因为期待很高,所以对于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恼火,不仅仅没有一点文学性甚至语句意义不明。我猜想(因为并无拜读过原著)原著可能会更加清晰一些。本书胜在内容翔实,败就败在这个表意不明翻译混沌。

《制造大片》读后感(二):梦想交换中心的前世今生以及经济政治逻辑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好久,今天终于把它终结了。无愧于“好莱坞百科全书”之称,看到这么深度而全面剖析与揭秘还是相当震撼的。

作者是政治学出身,无论视角还是结论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穿透表面抵达真相。习惯了好莱坞梦想制造机的华丽外表,阅毕此书后竟一度感到虚无。

查了一下,原版书成书于2000年,后经几次修订最新一版的出版日期是2006年。2011年台湾远流出版社出了台版。2016年,大陆在台版的基础上引进了简体中文版。

十年过去了,作者在书中的大部分预测现如今都已成真。看完后我觉得未来中国电影票房继续萎靡应该不是偶然,而是无法阻挡的世界性趋势。

能让内容更有效抵达观众的介质越来越多,观众去影院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小。在中国传播介质有限的国情下,看来电视和视频网站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但不管怎么说,介质都只是工具,“内容是王道”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手握知识产权的人将手握未来的现金流。

这将是中国的六大们未来的发展逻辑和轨迹。

《制造大片》读后感(三):Hollyweeeed

得到听书:

第一,我们认识到好莱坞大片不仅仅是靠票房来盈利的,好莱坞最重要的盈利节点是商品授权和电视授权,而要靠授权来盈利就必须生产出受欢迎的商业大片,把大片作为娱乐产品与授权业务穿成一条产业链,实现日进斗金的盈利能力,最后好莱坞通过普世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对当地政策的灵活变通将业务拓展到全球,成为一张覆盖全世界的商业网络。

第二,我们透过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商业运作,了解到影响和推动它有效运转的,是更深层的权力网络。好莱坞主要受到两种权力网络的影响,一类是外部网络,包括政府及相关的协调组织,好莱坞与政府是一种互惠的关系,好莱坞利用影片帮政府向公众传达特殊的信息,政府则帮助好莱坞打击盗版,拓展海外市场等。还有一类是圈内的内部关系网,就是掌握权力的有导演、明星和制片公司等,好莱坞内部的权力有序的安排和制衡,明确了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责任和收益,这又保证了电影生产在数量、质量上的稳定,和持续而强劲的盈利能力。

早期的好莱坞像是制造业,靠生产和销售电影这种产品为主要的盈利方式。而现在经过变革的好莱坞则更像一个服务业的公司,制造大片只是第一步,维护和运营知识产权,授权给各种商品和渠道,以获得细水长流的丰厚利润。可以说,好莱坞在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但它都能及时转型,巩固自己世界娱乐巨头的地位。这启示我们,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自我迭代的能力。

同时,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运作良好的规范体系,对权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包括建立起可靠的流程,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明确所有参与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全力保证保质保量的产出,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般来说,明星们都会遵循导演的要求,因为好莱坞的价值观就包括无论如何都要演下去的信条,巨星之所以成为巨星,是因为他们是工作非常努力,懂得自律又非常敬业的专业人士。

当然,电影制作的本质是集体创作,好莱坞圈内的所有创作人员,不管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导演、明星,还是站在幕后的编剧、经纪人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关联公司,要想按进度拍完片子赶上上映,最需要的还是互相合作与妥协的艺术。只要这种合作和妥协,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制造大片》读后感(四):翻开好莱坞的账簿

The Big Picture这本书的作者Edward Jay Epstein是哈佛政治学博士,目前在MIT和UCLA教政治学,但业余热爱写书。The Big Picture中有很多行业内幕数据(比如某部影片的盈亏,某个演员参与某部影片的报酬条款),这些是作者通过美国电影协会MPAA的非公开报告以及和各大制片厂高管的访谈中取得的。

市面上有很多很多分析好莱坞商业模式的书和研究报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是翔实的内幕数据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逻辑。以下列举几点市面上较少提及的观察好莱坞的有趣角度。

另外,此书写于2003年,到现在传媒世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当时还不在作者讨论的范围。

1、好莱坞的演变史

好莱坞代表美国以制片厂(Studio)为核心的电影工业及其所在集团的传媒帝国。

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

目前的好莱坞六大本质上就是IP distributors,将内容发行到不同的渠道。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清算所,制定游戏规则,汇集各方投入的资金,取得收益之后再分配给各方。

2、好莱坞的经济逻辑:Studio中心制

国内媒体经常说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实际上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制片厂中心制。

Studio牵头组织IP/内容的生产与销售,并掌控其收益的分配规则。制片人受雇于Studio,在电影项目中是Studio利益的代言人。

3、完片担保真的很重要

完片担保(Completion Bond)似乎是电影项目取得大额融资的必要条件。无法取得完片担保的电影,studio不敢投资发行,意在取得财务收益的投资人也不会感兴趣。那么怎么说服保险公司来给你的项目担保?小众文艺片能取得担保吗?

真的拿到担保了,保险公司会监督制作的全程,确保影片按既定的预算完成,比如大明星亲自上阵做特技这种新闻那只能是吹牛啦。

国内的完片担保还在试水阶段,应该还没有本土金融机构开展这业务。

4、电影实现了工业化是指成功率更高吗?

工业化并不仅仅指能拍出特效大片,而是能“有把握”地拍出大片并将其推向市场、获得收益。

但是,仅考虑票房回收角度,我们一直羡慕的好莱坞“工业化”没有使电影的成功率更高。从数据研究结果来看,哪怕在好莱坞这样的成熟市场,电影仍然是高风险的,而且无法通过科学的预测手段控制票房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电影营销的责任只是确保目标观众群在上映首日在影院show up,后面的事只能通过口碑了。(书中引用了很多研究数据支持上述结论,这里暂且不表)

那么为啥也不见六大电影公司倒闭?

回到上面的第2点,因为好莱坞六大早已不是电影公司,而是家庭娱乐(Home Entertainment)公司。电影的高风险是针对只能从票房中分成的投资人来说的。哪怕是美国著名的独立制片公司,也时常在破产的边缘,经常被转手买卖。真正在市场中屹立几十年不倒的,还是六大studio化身的垂直一体化传媒集团。看来垂直一体化是世界各国传媒集团的通行架构,是几十年市场竞争“自然选择”后的结果。

5、美国对电影电视的内容也有严格监管

美国的电影、电视内容首先有严格的分级制度,监管部门掌握电视台牌照的授予。传媒集团也有强大的动机与政府及相关利益群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会自觉对内容进行斟酌。传媒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转折都是和政府通过某项法案有关,六大想维持现在的垂直一体化架构和近乎垄断的局面,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从政府的角度,电影产业虽然绝对值很小,但创造了显著的贸易顺差(对美国这个逆差大国难能可贵……),而且成功地向全世界输出价值观。电影比电视剧、网络视频、游戏等更具有“灌输”的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