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史大纲读后感摘抄

国史大纲读后感摘抄

《国史大纲》是一本由钱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0,页数:9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这么牛的书,居然没人肯写?!

要知道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和环境,对救亡图存是有着迫切的追求的,而一个江浙的书香门第,弟子,无疑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通读古书,于他而言,就是找寻一条道路。

中国,这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的国家到底怎么了?!我们认为人不等同于动物,所以才有商汤革命,我们不认同世界就应该暴力至上,所以才选择了宋朝崇文。。。。。。点点滴滴,都是鲜血淋漓,有无数的生命死亡,都是无数祖辈的牺牲与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这样,有那样,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我们做过了很多的选择,最后,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

作为一个三无人员,在先生的书条下班门弄斧,惭愧不已

但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不读史是做不到的

问题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了?!

《国史大纲》读后感(二):这么牛的书,居然没人肯写?!

要知道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和环境,对救亡图存是有着迫切的追求的,而一个江浙的书香门第,弟子,无疑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通读古书,于他而言,就是找寻一条道路。

中国,这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的国家到底怎么了?!我们认为人不等同于动物,所以才有商汤革命,我们不认同世界就应该暴力至上,所以才选择了宋朝崇文。。。。。。点点滴滴,都是鲜血淋漓,有无数的生命死亡,都是无数祖辈的牺牲与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这样,有那样,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我们做过了很多的选择,最后,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

作为一个三无人员,在先生的书条下班门弄斧,惭愧不已

但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不读史是做不到的

问题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了?!

《国史大纲》读后感(三):那个昏暗的战火纷飞的时代里的一座灯塔

于家国沦陷,亡国灭种之际,先生面对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的思想浪潮,坚定地站在了尊重中华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写下了这本书。一是为将我国民族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正国史知来源,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关照中华民族的来路与发展的脉络,通过异同探索民族演变的历程,从而激励国人爱国之心,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之火种,于危急存亡之际,振奋国民,鼓舞士气。二是为了于旧史之中映照出新中国种种繁杂的问题,为当代提供参考,是以史为鉴,为解亡国灭种之危机。在革新派之基础上,先生提出新的历史观与新的历史阐述,在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个性之基础上,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从而写出中国人之特殊精神与面貌,可见先生之关怀与博学,而正是这样一份诚恳与恳切,使得这部作品犹如那个昏暗的战火纷飞的时代里的一座灯塔,以其温暖与光明支撑中华民族渐行渐远。

《国史大纲》读后感(四):历史的情感

2018年最后一天读完。感触收获都颇多。对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再到乾嘉儒学变化一目了然,三言两语解决了很多大疑惑,此其一。

看钱穆读史料的能力,读出上下文,读出字外之意,让人非常佩服,里面随便一条按在今天拿出来就是一篇大论文。以前看历史都迷恋方法论,现在发现材料多了,自然就是有方法,否则空谈方法论没有意义。此其二。

而最最重要的是,钱穆说“故西方史常表见为‘力量’,而东方史常表现为‘情感’…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则常在其维系国家社会内部的情感之麻木与觉醒。此等情感一旦陷于麻木,则国家社会内部失所维系,而大混乱随之”,又说“东方之一型,于整块中为团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合,而转为中心之翕”;因此说历史方法论,他说“(西方方法,当时的革命派)治史如治岩矿,治电力,既无以见前人整治之活动,亦于先民文化之精神,漠然无用其情”。所以钱穆认为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关键在情感。后来钱去美国演讲,也说中国历史的本质在记“人”。人与情感,乃是中国历史及其研究的根本。这一点,我读钱穆一脉下来的余英时朱熹,戴震,章实斋,王汎森笔下的五四知识界,乃至罗志田笔下的胡适(钱穆的相爱相杀)和晚清都感触颇深。钱穆看到人与情是上世纪40年代,民族危难之时,而三十年以后,福柯的开始的新史学革命也是从微观的人作突破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五):流转迁移处可见人世之精神

钱老在本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便是人世风气的迁移流转,这也正是钱老开篇序言关注的东西方精神何以不同的承续。 总的来说,在学界和知识分子之中,总有这样一种认知,总是叹世风不古,世风日下。本来春秋之变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的转变就已经是一个大的退步了,而汉的流氓成天子更是打破了儒家的神圣天命,不得不出来个董仲舒来进行改造,到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曹操的求贤令更是开了这样一个恶端。唐宋或许值得称道,因为这是世家贵族和白衣贵族的好时代,既不像南北朝大分裂那样动荡不安,也不像后世对世家那样严束,但是这种现象也算是对大分裂时代的一种反动,毕竟曹操的步子确实迈的太大了,按照西汉形成的儒法霸王之道杂之的理念,真要在位者按照法家这么做也就做了,但最好披上个儒家的有点人情味儿的皮,但曹操却公开宣称,要里不要皮。但是后世总的来讲是一种层层世风下移、精神下放的趋势,乃至于按照右任这种逻辑层层递推到明清,这变成了封建集权的巅峰了。

老师总说,一个人作恶也做不了多少,毕竟好于一群人作恶。在层层代理之下,最高在位者有什么理由害于民众的呢?怎么会以一人之身夺天下人之身,反倒是利益集团借着最高在位者的权威,谋取私人利益怙恶不悛。这有点利益分析的道理在其中了。

哈哈,有点搞笑的来说,这种说法简直像是“皆诸臣误朕”“皇帝永远是好的,坏的都是执行者臣工”,然而却被这帮文人政客利益集团最后在史书中把一顶大的屎帽子倒扣在在位者头上。想想也挺搞笑的,在当时,大臣作为执行者的利益集团被皇帝抓典型,当背锅侠。反过来,在历史中,皇帝被大臣抓典型当成背锅侠。

重新回到人物精神的迁移流转的方面,这在各个时代表象确有不同,乃至于人世风气、文辞、事情,皆有不同。两千年下来,灿烂的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多少人钻进去了皓首穷经。但是扩而言之,千百年来人性何曾有变,即有其变,其详略可得而证乎?那么变的是什么?变的是时空之中的位置点和势力点,这些点构成了约束集和可选择集,固然有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这些集的限制的个人,但却并未有过超越这些集的限制的集团阶级。

即以譬喻来言,世说新语中有人说,人性就像一瓢水泼到地上,形状方向自然不同这样自然。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无论天命与性变与不变,我们都不必陷入形而上学的表象幻觉之中,但是反过来说这种表现幻觉还真的挺具有凝聚性和激励性的。马主义看到了这一点,总是强调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这是教员总结的核心了)。更深层次的来说,不陷入这种表象的幻觉,并不等于不承认不利用,毕竟,形式与内容总是联结在一起的,这也是哲学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